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69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W全新 800系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6 17:0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宝华(John Bowers)及偌.韦肯士(Roy Wilkins)在伟汀(Worthing)合开设了一所发烧音响店。后来B&W就以两人姓氏的首个字母命名。尊.宝华(John Bowers)对古典音乐充满热诚,尤钟情交响乐。有感当时的最佳器材均未臻完善,因而踏上改善音箱之路,更在店后工作间自行设计及组装音箱。B&W 过去30几年一直为追求理想的重播声音而努力,不断改良及创新,设计精益求精,技术突破领先潮流,成为英国扬声器之典范,其卓越成就举世闻名。

B&W在英国的员工超过四百人,年产量超过五千万英镑,出口产品占90%,遍及七十多个国家。B&W扬声器产品的特色是高音纹理清晰,质感突出。

B&W公司设计扬声器时有一句座右铭:“听如目睹”,意思是通过家中的音响系统聆听音乐,因该和亲临现场一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B&W率先开发及采用了三项重要技术,包括:
(1)高科技材料如Kevlar等; (2)高钢性音箱如Matrix等; (3)线性相位响应高音驱动单元。

另外,B&W也特别重视产品的外形设计,若非具有以上精良技术和优良传统,也不可能与BBC使用的监听扬声器结下不解之缘。
&W从事扬声器的开发和研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根基稳固,自成一家。公司不懈追求音响的绝对清晰,其代表作为Nautilus(鹦鹉螺)系列。产品兼具声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新800系列最具革新意义的应该是采用了钻石球顶高音扬声器的应用,这是一项长期研究专案,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驱动单元与音质的关系,这项研究在发布会上Gary Geves博士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新800系列在全部中音和低音区创造了绝对透明和无染效果,高等级的扬声器把听众带入了现场的迷幻境界。在新产品中,所有三路系统都使用了B&W的FST中音驱动器的更新版本,底盘也有更新的设计。另外,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低音激励驱动单元的设计,为了取得自动和和谐的调频性能,宝华一致深信硬质材料的应用,比如:坚硬金属和纸、Kevlar混合物,这种方法的推行产生了一种新的以碳化纤维和Rohacell夹心构成的夹层驱动器震膜,Rohacell是一种钢性较强的泡沫材料,重量轻且抗力强,所以被经常用在航天工业。分频器的设计和应用是音箱的重要部分,新800系列中首次应用了单一系列的高等级电容器。曲线型机箱则由丹麦的宝华B&W箱体厂生产,由合成板制成,箱体内部则使用了B&W专利矩阵加强系统。所有800系列的各款产品都有樱桃木、红木和黑岑木外饰,提供给了用户绝佳的选择。

新的命名法则

B&W的新800系列产品家族阵容颇为庞大,音箱类型包括落地箱、书架箱、中置音箱、环绕音箱以及有源超低音等等。除有源超低音外,新800系列中的全频带音箱产品以D和S为后缀分成了两类,D代表Diamond(钻石),表示采用了B&W的最新技术成果——钻石振膜高音单元,此类产品型号共计六个,包括800D、801D、802D、803D等四款落地箱,和HTM1D、HTM2D两款中置音箱;S代表Signature(签名),其高音单元仍然沿用以往的铝合金振膜,此类产品型号共7个,包括803S和804S两款落地箱、805S书架箱、HTM3S和HTM4S两款中置音箱、SCM S和DS8 S两款环绕音箱;有源超低音则有ASW875、ASW865和ASW825等三个型号。

通过以上型号列举,可以清楚地看到新800系列中,以803音箱为分界点,其上的高端型号全部采用的是钻石振膜高音单元,其下的型号则仍然使用铝合金高音,而803则同时提供了两种高音单元供选择,当然两种版本的价格会是有差异的。事实上,新800系列中运用的新技术成果远不止钻石高音这一项,其中进行的各种改进是非常之全面的,否则S类产品也就不能称其为新了。

钻石振膜高音单元

毫无疑问,“钻石高音”是新800系列中最耀眼的亮点,这或许也是让人最感激进的技术革新了。B&W的钻石高音决非仅仅是一个夸张、哗众取宠的称呼,因为在这之前已有厂家在普通金属球顶振膜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钻石涂层以提高性能,并也将其称为钻石高音;显然,B&W的做法并不这么简单,而是采用了实实在在、100%纯钻石成分的振膜。当然,制造这种振膜的原材料并不是天然钻石,而是在工业钻石专业生产厂中采用化学蒸汽沉淀法(CVD)制造而成的。

制造钻石球顶高音扬声器是B&W一项长期的研究专案,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驱动单元与实际音质的关系,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频响。这项研究详细地描述在800D的发展计划书中,其关键是B&W相信在无须减小高音扬声器振膜尺寸或添加辅助超高音单元的条件下,能够将高音单元的分裂振动频率推至更高,以确保人耳可闻的20kHz以下频带内获得理想的频率响应。现在,B&W钻石球顶高音扬声器的分裂振动频率从过去铝膜高音的30kHz被提高到了70kHz,经过B&W的工程师试听,认为钻石高音的性能会影响声音重放性能的每一方面,但最为突出的是它在中高音区创造了绝对透明和无痕效果。

扬声器导管带来寂静之声

当然,B&W新800系列继续使用了“鹦鹉螺”扬声器导管,并且导管在内部构造设计上都进行了优化更新,只是从外观上用肉眼难以看出有多大变化。若以传统方式将扬声器单元装进方正的盒式箱体,那么振膜向后运动时产生的能量会通过箱体进行扩散,影响振膜前向运动时所发出的声音。B&W使用的中音和高音声导管由球体和尖端渐细的管子组合而成,里面充满了吸音纤维填料,可以完全吸收由振膜后向运动时产生的声音能量,想想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吧,它可以将本来极为吵闹的发动机变得非常安静,B&W的声导管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高音单元通过一个经过改进的环形橡胶元件固定在导管端口中,有助于减少谐振拖尾现象,以平顺其低端频响;而为了防止低音箱体的机械振动传递到高音扬声器,新800系列采用了一种新的人造凝胶体,用于衬垫在高音扬声器导管与中音球体之间,这样可将外界振动对高音单元的干扰降低到几乎为零。

新版FST中音单元

B&W新800系列产品中,所有采用三路分音结构的系统均使用了B&W的FST中音单元的更新版本,其改进的项目包含铝制相位插销、钕制磁铁系统以及盆架设计等等。FST中音的核心是通过“无折环”的悬浮固定方式来处理锥盆边缘,一个特制的泡沫材料环边取代了常见的折环,振膜内部从中心向外发散运行的弯曲波在到达振膜边缘之后被泡沫环边所吸收,而普通折环则会产生反射,从而使振膜表面在某些频率上产生驻波,而在FST中音单元上这种驻波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为配合中音单元的球体导管声室,获得理想的消声作用,FST单元的盆架设计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振膜后部气流阻挡,因此新版FST单元采用了具有相同磁场强度、但体积却更小的钕磁铁,并且磁路系统中的各个零部件都进行了表面镀银处理,以消耗空间杂散信号能量引起的干扰,进一步降低失真。同样的技术也应用在了钻石高音的磁路系统中。

Rohacell振膜低音单元

在新800系列产品中,一个很大的技术改进就是在低音单元中使用了新开发的Rohacell夹心结构振膜。在低音重播放方面,B&W一直主张使用硬质材料来制造振膜,如纸/Kevlar混合物和坚硬的金属材料等,因为低音单元在工作时必须推动大量的空气,所以振膜必须足够坚硬,才不至于在推动空气时发生弯曲现象。与此同时,低音单元的振膜还必须具有合适的重量来配合整个振动系统,以获得设计所需的谐振频率及滚降特性;另外振膜还必须具有很好的阻尼特性,才能较快地吸收在较高频率上易产生的振铃现象;最后必须防止音箱内部的任何声音反向通过振膜向外辐射,因为任何一个扬声器单元在工作时其振膜向前和向后辐射的能量是相等的,所以音箱内部的声音是非常清晰可闻的。

如何才能同时做到以上几点呢?Rohacell振膜便是B&W最新的解决方案。Rohacell是一种轻质泡沫材料,其重量相当轻,同时它又相当刚硬并有很好的阻尼性能,B&W的工程师将其填充在高强度两薄壁之间(称之为“双外壳”结构),构成了具有前述特性的Rohacell夹心低音单元专用振膜,其刚性进一步提高,而重量却没有增加多少。Rohacell振膜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厚度达到了8mm!

Rohacell振膜内部具备10dB的能量传输损耗特性,而音圈的驱动力是作用在外层薄壁上的,这意味着振膜向后运动时向音箱内部辐射的能量将降低10dB,而箱体内的声音通过振膜向外辐射时能量也将降低10dB。在Rohacell振膜中央的防尘帽内,还采用了“蘑菇头”内部那样的放射状强加肋板,就象B&W箱体内部的Matrix结构一样将各部分紧密相连,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锥盆的刚性。

流线型Flowport低音反射孔

低音单元振膜向前和向后辐射的能量是一样多的,推动的空气量相当之大,因此在倒相式结构的音箱中,会有大量的气体在低音反射孔中流动。这些气体在流动时与倒相管壁摩擦有可能产生湍流,引发噪声,在音量较大时就会使低音变得松散及产生失真。B&W的Flowport低音反射孔采用流线型设计,表面的小凹坑可加快气流的运动速度,降低气流与倒相孔表面的摩擦,起到减少噪声、降低失真的使用。

B&W 800D、801D和802D都是相当大型的音箱,其低音反射孔也相当巨大,安装在箱体底部。若有机会你可以去感受一下倒相孔中气流运动的能量,由此你也会领会到Flowport的重要性。

简洁的分频器

在新800系列产品中,分频器的重新设计是性能改善的主要部分。多年来,B&W所坚持的设计理念并不是要在音箱中装入更多的扬声器单元,而是尝试制造缺陷最小的扬声器。现在,B&W扬声器单元以及音箱设计的进步已经将失真和音染降到了极低的程度,但由此也突现出了由分频器元件而引起的声音差别,基于以上原因,B&W在新800系列中采用了结构相当简洁的分频器,在关键的中音和高音之间,采用了一阶分频器,这样有助于保持信号的纯度。由于改用了一阶滤波器,因此音频信号到达高音单元时其相位与前代产品已经有所不同,为了修正这种相位变化,钻石高音扬声器的位置被向前移动了,以便与中音单元的相位达成一致。这种外观上的变化,若非刻意对比的话,也很难看出两代产品间的区别。

外柔内刚的Matrix箱体

800系列产品的醒目流线型箱体由设在丹麦的B&W箱体厂生产。这种箱体设计在鹦鹉螺系列产品中已经经过多次的改进,而在新系列的所有型号中箱体的曲面部分由多层不同材质的薄板经高压弯曲、胶合而成,并除去了过去箱体后部所存在的连接部分。所有型号的箱体内部都采用了B&W专利技术的Matrix矩阵加强系统,音箱的四壁通过内部构造被牢牢地固定,成为一个极为坚实的整体,可防止任何谐振现象的产生。

箱体成型之后,表面会经过彻底的打磨,随后再涂上多达8层的油漆;而泪滴型的中音腔体表面则需要进行高光泽的抛光处理,腔体以一种名为Marlan的含有矿物质的复合树脂制造(这种树脂多用于坚固耐磨的内部设计如游艇舱、脸盆和厨房操作台等),随后表面喷涂7层油漆,干燥抛光后便如花岗石般坚硬、玻璃般光滑。

数字房间修正器

在B&W的新800系列产品中,共有3款内置1000W输出功率D类放大器的有源超低音,在其中两个较高型号ASW875和ASW865中,除采用了Rohacell振膜并具备遥控功能之外,最重要是的内置了数字房间修正器。事实上这种数字房间修正器早在10年之前就已经诞生,只不过长期以来只运用在B&W的视听室中,用于修正优化超低音扬声器的表现。B&W的这种数字房间修正器(Listening Room Optimizer-LRO)是在Peter Fryer博士的领导下,通过与世界上先进的数字与心理声学顾问的合作,经过三年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且拥有好几个专利。通过优化频率响应来处理房间的音响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超低音器的性能和与实际房间的融合,房间中的驻波成分被明显地得到了控制。现在B&W将这种数字房间修正器正式引进到新800系列中,使得普通消费者也有机会享受到这一技术带来的出色低音效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17:11:25 | 只看该作者

“闪亮”登场——B&W“钻石”800系列扬声器

约翰·鲍尔斯(John Bowers)曾经说过:我们不是在尝试做最贵的扬声器,而是在尝试做缺陷最小的扬声器。虽然这已过去了很多年,但如今看来依然有其价值。1979年B&W发表801开始,800系列就一直是B&W最高技术成就与品牌形象的象征,同时亦是广受音响迷好评的产品。1993年B&W推出举世震惊的鹦鹉螺,一件犹如艺术品般的扬声器融会了B&W多年研发的尖端技术成果,直到今天依然还能笑傲江湖,而利用鹦鹉螺各项技术所发展出来的第二代800系列更是B&W有史以来最受瞩目的产品。时隔十年,B&W又再次翻开了辉煌的一页,2004年11月17日,分别于伦敦与纽约同时发布最新的钻石800系列扬声器(英文名为New 800Series),而在国内12月的“广州音响唱片展”,钻石800系列扬声器则是首次展出,相信那时应该有不少音响迷朋友一睹其芳容了。

      B&W的钻石800系列在顶尖的六款扬声器(标有D下标)中采用钻石球顶高音,而其它款(标有S下标)使用了为Signature系列研制的且在原先的Nautilus80系列产品上有显著改善的合金球顶。此外,B&W继续在新800系列产品中使用鹦鹉螺高音扬声器导管,而且,所有款的构造设计在进一步更新、优化。


“钻石高音”诞生记
      相对于B&W第二代800系列扬声器,第三代钻石800系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钻石高音单元的采用了,而第二代800系列采用的则是铝膜球形高音单元。要说到铝,其实它同样是一种好材料,在相对较高的共振频率范围内,它相对的轻便和刚硬。B&W在第二代800系列推出时,亦是成功的对机械设计进行了优化,并将Nautilus系列中铝振膜的共振频率由原来的大约23kHz提高到现在的30kHz,而每一次对共振频率的一次改进,高音扬声器的声音都会变得更清脆动人一些。

      一般对高音单元振膜而言,影响最大的就是第一次共振频率,共振频率还有一个名称,那就是分裂(Breakup)频率,也就是振膜开始呈现不规则分裂的频率,这也称为盆分裂。或许许多人会迷惑:人耳的听力范围大概就是20Hz~20kHz,就算铝振膜的第一次共振频率发生在23kHz,也已经超过入耳所听范围,那不已经够用了吗?通常,我们所说的共振频率指的是共振最强的那个频率点,如铝振膜的30kHz,那个点是波峰的至高点,问题是,共振并非只有在最高峰才会发生,或许早在“山脚下”共振现象就已经开始,尔后一路升高,直到最强。换句话说,铝振膜的共振频率虽然标示在30kHz,事实上它可能早在25kHz或更低(假设)就已经开始发生共振。当共振开始时,高音单元所发出的能量就会不正常的增强,使得频率响应曲线产生突起的山峰状。因此,如果能把振膜第一次共振频率点尽可能往上提升,20kHz附近的频率响应曲线就会越平直。

       B&W方面经过仔细的斟酌,决定采用“钻石”作为振膜的制作材料。而通过使用钻石,能生产出在70kHz才出现第一次共振频率的高音单元。据B&W实测,钻石高音在40kHz之前频率响应曲线都还能够保持平直,也就是丝毫没有共振现象,这可是铝高音单元所无法企及的。

此“钻”非彼“钻”
      说起“钻石”,大概许多人都会浮想联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的广告语,让钻石在人的心目中多少弥漫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只不过,在这所提到的钻石高音单元并不是以整颗的天然钻石或制作振膜的,它与我们平日所见、会让女人们欣喜若狂的装饰用钻石可以说没什么关系,说白了,钻石高音单元的钻石振膜就是天然钻石分子结构相同的“碳”所制成,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化学蒸镀法(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CVD)所制造出来的人工钻石。一般天然钻石生成需要在高温(2100度)高压(50kbar大气压力)下,如火山就会产生天然的钻石。而CVD这种化学蒸镀法可以在低温(700~1000度)低压(30~300Torr)的环境下制成人工钻石,并且可以做成各种所需形状。CVD以石墨为材料,让石墨处于一个充满氢、氩、烷、氧等气体的反应气内,施加6~12kW的电力与915MHz微波频率,使内部产生电浆状态,此时碳分子就会分离出来,一点点地附着在模子上,等全部反应完成后,就是一件钻石粗胚了。

      以CVD方式制成的人造钻石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视乎碳分子的结构而定。由于碳是一点一点附着上去的,所以成长的速度会很慢,一般而言,要制造一块小于1厘米见方的“钻石”,其成长速度是每小时lmm厚度,这是不透明的钻石,假若要制造透明钻石,其成长速度更慢,每小时只有10微米。而B&W的钻石振膜是不透明的,它的本色是灰色,不过为了让消费者可以把其与天然钻石联想在一起,最后会在灰色的振膜上再镀一层薄薄的雪白镀膜,让钻石高音振膜闪闪发光。

      钻石高音被称为目前最佳的高音单元之一,其实钻石振膜的好来自于材料本身的好: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材料,它的硬度重量比是陶瓷的五倍;它的内部传导速度最快,达到18000米/秒;它的热传导能力世界最佳,是第二名银的5倍以上;它的分子结构最紧密,产生最佳刚性;它的分子最稳定,不会与气体或其它材料互起反应,所以可以使用长时间不变质。以上五大“最”对于高音单元振
膜而言,都是再好不过的特性。尤其是热传导能力,因为高音单元的音圈在大功率输入时容易产生高热,此时如果音圈附着在振膜上,可以马上将音圈的高热传导出去,大大提高高音单元的承受能力,这绝对是铝等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除了第一次共振频率提升之外,钻石振膜高音单元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频率响应曲线。据B&W研究表示,假若拿一个理想的无刚性高音单元与铝高音单元、钻石高音单元作电脑模拟比较,在10kHz时,铝高音单元会比理想无刚性高音单元的频率响应高0.8dB,此时钻石高音单元只高0.1dB。假若频率升高到20kHz,此时铝高音单元的频率曲线就会比理想无刚性高音单元高4.6dB,而此时钻石高音单元只会高0.5dB。钻石高音单元的频率响应曲线比铝高音单元更平
直。


新“武器”Rohacell振膜
      在钻石800系列中,除了几个型号改用钻石高音单元之外,其实包括箱体结构、分音器、低音单元都有改良,尤其是低音单元的振膜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在设计中,为了取得自动和律动的调频性能,B&W一直深信硬质材料的应用,比如坚硬金属以及纸浆/Kevlar混合物,这种方法的推行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以碳化纤维和Rohacell夹心构成的夹层驱动器振膜,应用到了钻石800系列中。Rohacell是种刚性强的泡沫材料,它重量轻且抗力强,所以经常被用在航空工业上。

      虽然Rohacell并非独一无二,但是直到现在其生产仍限制在1~2毫米的范围内,B&w却将它做到8毫米的厚度,这也大大增加了声波的传输损失。所谓的传输损失就是指“隔音”的程度,传输损失越高,代表隔音程度越佳,声波从一端穿透到另一端的量更少。B&W曾拿纸浆振膜与Rohacell振膜作实际实验,方式为在
一个密闭的音箱中装上一个8寸的单元,在单元外则覆盖一个Rohacell振膜或纸浆所制成的密闭式锥盆。让8时单元发声,测量会有多少声波穿透密闭的锥盆传到外面。由于Rohacell的厚度(8毫米)比纸(2毫米)要高,再加上Rohacell的材料密度低、内部阻尼高,声波经过它时会被吸收,所以实验的结果是Rohacell能够阻隔更多的声波,也就是传输损失更高。


      Rohacell的三文治式结构硬度比纸浆加上Kevlar的硬度还高,内部阻尼也更高,传输损失也更高。振膜硬度高表示在进行活塞运动时不容易变形,内部阻尼高可以吸收更多的振膜自体振动,传输损失高表示振膜隔离前波倍波的能力高,有这三样好处,难怪钻石800系列低音单元要改用Rohacell了。

“钻石800”的分频器
      每一支管弦乐队都需要一个指挥,犹如控制中心般指挥各种乐器在他们演奏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扬声器中,分频器就是控制中心。为了配合钻石800系列新的高、低音单元,其分频器当然也要重新设计。B&W的工程师们与德国一家著名电容器厂合作,开发出他们需要的昂贵电容器(每个价格要以‘百美元’计算)。而两个外形相同,设计图纸也相同但不同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会有其不同的特性,为了区分元件是否具有好的音效,B&W不单借助仪器测试,最终决定选用何种电容器的还是靠人耳一遍一遍地来听,这样的工作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足以显示出B&W方面的用心。除了电容器之外,分频器的电感采用空气芯电感,而电阻器比较特殊,采用的是薄膜无感电阻,这些电阻看起来有如功率晶体,就直接锁在
铸铝座上,增加散热能力,如此以来,也提高可分频器的承受功率能力。


      钻石800系列的分频网路设计是尽量的简单,其分频器的基本设计虽然是一阶分音,但实际情况却更接近二阶Linkwitz-Riley分频网路。为了考虑到钻石高音单元与中音单元的相位问题,钻石800系列高音单元的安置位置是比鹦鹉螺还要往前一点点的。

优美的弧线  
      当一切的元件准备就绪,封装扬声器就有着其高度的复杂性了。B&W从稳固、分块的结构出发,使钻石800系列的音箱具有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要知道,喇叭单元振膜的前后移动使空气振动从而产生声压,它向前后放射的能量是相同的,截留在箱内的能量事实上会使箱壁产生振动,由于驱动单元是有效的振动表面,箱壁的最小振动都会对驱动单元的输出添加相当多的附加音,这是我们所不希望听到的。B&W制造理想音箱的方法就是,除了常规音箱的相对高阻尼和高质量,还添加了名为矩阵系统的一套连锁板,即所谓的矩阵结构,这是一种多重杆件系统,为音箱提供了巨大的刚性,同时矩阵胶接增加了额外阻尼,从而得到真正刚性和理想的音箱。

      在需要增强的地方总是使用曲线,比如说桥拱,而曲面音箱的使用亦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使常规音箱中的薄弱点胶接的数目降到了最低,还使音箱内的共振即所谓的驻波降至最弱。钻石800系列的圆弧箱体制造实在不简单,它是通过模具把一整块的夹板慢慢压成圆弧状,而为了贯彻箱体接缝完全紧密的要求,粘合音箱的胶被掺入一种反光物质,能够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显形,再利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接缝处,就能检查是否有空隙或胶合不良了,可谓非常的耗时耗工。外饰的木皮是从可再生森林里挑选的,钻石800系列对木皮的要求相当的严格,一批货中大概只有10%的木皮能够通过检验,再以手工方式装配……衬着漂亮的真木皮的箱形,划着优美弧线,不单实用,更让B&W的箱体制作看起来堪称是艺术
与技术的一颗结晶。


钻石800系列扬声器
      800D是由10到此为止Rohacell低音单元,6寸KeVlar FST中音单元和一个1寸的钻石球顶高音扬声器组成的旗舰三路系统,而801D、802D使用的中高音单元与800D相同,只是801D低音单元的尺寸要更大些(15寸),而802D的要小些(8寸)。新的801机箱比以前的鹦鹉螺801更大以提高低音性能,而机箱底部和基座的设计也做了一些改变。803D是一个根据市场反馈结果以提供有旗舰800款的性能水平,使用比较传统外形机箱的产品为全新的扬声器,是三个由7寸Rohacell低音单元、6寸Kevlar FST中音单元和1寸钻石球顶高音组成的三路系统。803S是由2个7寸Rohacell低音单元、一个6寸Kevlar FST中音单元以及一个1寸合金球顶高音组成的三路系统,803S的机箱和内部矩阵系统业已改进以提高其刚性,结果重量提高了11kg。804S采用的中高音单元与803S相同。而2个Rohacell低音单元尺寸要比803S小些(6.5寸)。805S是建立在标志805—的巨大成功之上的。有同等机辐设计的更佳的性能,它是由1个6.5时Kevlar  FST中音单元和1寸合金球顶高音组成的双音系统,另外还附带一个匹配的扬声器架子。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17:25:28 | 只看该作者

新钻石800系列中最超值者——B&W 802 D喇叭

摘自《音响论坛》199期
小提琴可用[油光水滑兼甜美有擦弦质感]来形容,那是很甜的小提琴音质,让人听了很舒服.甚至曲中轻轻撞击的钹都表现出非常柔细甜美又有薄金属振动质感的美妙声音。高频段延伸能力佳的单体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它可以增加高频段的阴柔透明感与甜美程度。
      
        除了代理商与经销商,大概很少人能够跟我一样,家里同时摆著B&W 800D与802D,让我能够以最精准的方式做ABTest。一样的空间环境、一样的周边搭配器材,包括线材都一样。这样的AB Test应该最客观了吧!结果呢?到底旗舰800D与三弟802D之间有何不同?到底我是要买旗舰800D呢?还是802D就好很了?

        在仔细比较过这二对喇叭之後,我实在很难下笔,心里不断挣扎著:到底是要重新写一篇评论呢?还是乾脆就把800D的评论拷贝过来就好了?当然,第二种方式有亏职守,然而第一种方式更是个挑战,我要如何将我所听到大部份相同的声音表现化做不同的文字叙述、但又能精确的传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呢?真是伤脑筋啊!

Signature800凸显802的价值
        伤脑筋归伤脑筋,802D的评论还是要写,让我开始工作吧!您知道鹦鹉螺系列之中,哪一个型号销售量最大?当然不可能是上一代的旗舰Signature 800 !会是801吗?它比较难推,购买者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多。803或804吗?这二型喇叭虽然比较便宜,但少了[企鹅]的那个黑色圆头,因此无法与拥有[企鹅头』的型号做类比。告诉您,就是802卖得最好。为什么802会卖得最好?简单一句话,就是『价格价值比超群』。

        为什么802会价格价值比超群呢?当然其本身实力是主因,下过与後来推出的Signature800有绝对的关系。我一直在想,Signature800的推出真是一记妙招,这可说是非常高明的行销策略。这话怎么说呢?原本鹦鹉螺系列只推出801、802、803等型号时,由於价格与Malnx系列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市场接受的速度较慢。到底要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将鹦鹉螺系列降价吗?不可能!刚推出的新产品怎么可能马上价,这样做岂不是自打嘴巴?肯定只有负面效果。既然降价不可行,那么干脆反其道而行,推出更贵的机种,让原来的801、802,803相对之下显得便宜,这样即使更贵的旗舰销售数量有限,但底下的801、802等就带动了。

         既然要推出更贵的旗舰机种,那么要如何设计新喇叭呢?鹦鹉螺的所有研发成果都已经用在801、802身上了,如果此时推出全新设计,岂不是推翻原先的设计?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从801或802之中选取一型来做更精致的升级。最後选中的就是802,所以当Signature 800刚推出之际,消费者怎么看都觉得它就像是802的放大版,除了箱体更眫些、木皮更漂亮、低音单体从8寸变为10寸,底下的分音器底座更大之外,实在看不出大差异。

        可是,这对看起来与802非常相似的旗舰,售价却高过802好几倍。在价格巨大的对比下,802的价值马上被图显出来了。从那时起,802的销售量一飞冲天,成为鹦鹉螺系列的的销售主力。光是一年,鹦鹉螺802就可以卖掉12,000对,使得B&W业务蒸蒸日上。

是否会预留伏笔?
        既然有了Signature 800与802的成功例子,在推出新的钻石800系列时,这一切—当然要如法炮制。于是我们看到这次发表斩800系列时,取代Signature 800的800D与801D、802D同步推出。不过,800D与802D的价格差距缩小了,定价大约差二倍。或许是多多心,在此我又发现一个伏笔。什么伏笔?为何800D不称为Signature呢?难道未来还会有另外一对Signature D会出现吗?这当然是B&W的最高机密,我仅是猜测而已。不过,我的猜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自从[星际大战]推出无厘头的前传后传、大赚其钱之后,[无间道]也依然画葫芦大赚一票。最近推出的[十面埋伏]剧情也相当破碎,我猜可能山足要靠[前传]、[后传]来连接剧情。既然电影可以这样操作,喇叭有何不可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拿802D来与800D相比,外观上除了底座不同之外,就是802D的箱体比较瘦一点,其余完全相同。从内涵看,802D的高音采用1寸钻石高音,中音采用6寸FST固定悬边Kevlar中音,低音采用二个8寸Rohacell低音,与800D不同之外只有10寸与8寸之分。而分音器也采用相同的作法,只不过为了因应不同的箱体大小与单体尺寸,在元件数值上有些不同。

规格几乎相同
        仔细逐条比对802D与800D在规格上的异同,802D的频宽34Hz-28kHz±3dB,而800D的频宽32Hz-28kHz±3dB,二者只有差别2Hz!分频点二者都是350Hz/4kHz。而在效率上二者部是90dB。平均阻抗也都4kHz。而在效率上二者都是90dB。平均阻抗也都是8欧姆,不同的是800D的最低阻抗为3.1欧姆,802D则为3.5欧姆。最后不同的就是承受功率,800D为50W-1000W,802D则为50W-500瓦。如果要说比较大的差异,那就在重量上,800D的重量达125公斤一支(净重),而802D只有80公斤。到底这45公斤是怎么多出来的?低音单体重量、底座重量以及箱体重量差异总和。
  
        看到这里,找想请您占诉找,或者说服我,802D与800D到底有什么决定性的差异?老实说找看不出来。用[看]的看不出来,那么用[听]的呢?如果二者放在一起迅速做AB切换比较,我可以听出在低频段的量感、沈潜、重量感上有些不同;在音场的深远与古典音乐的低频基础厚度上有些差异;在整体的宽松程度有一点不同之外,其他方面我必须以总编辑的专业向您保证:800D与802D根本就是孪生兄弟。如果是个别听呢?老实说连我都分不出二者有什么大差异。
  
        既然802D的800D的声音表现是如此的接近,形体也有如拷贝版,这样大家当然都要买802D,那么800D怎么办呢?放心,预算比较多、空间比较大的人毫无疑问会考虑购买800D,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毫不妥协的极致。至于一般大众,找认为802D绝对能够让您达到90%的足,剩下那10%就当作心理上的缺憾吧!其实,这也是为什么鹦鹉螺802的销售量居于冠军的原因,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水滴型箱体大有学问
        表面上看,802D与802没什么不同,实际上内部的改变至少也有90%以上,可说只有造型没变而巳。为何造型没变呢?功能决定型式,鹦鹉螺800系列的造型有如保时捷911,足最佳表现的必要条件,无法再进—步。对于外行人而言,802D的高音单体箱室与中音单体箱看起来就像是艺术家的雕塑,那圆顺柔美的曲线有如美女的胴体。不过,对于内行的音响迷来说,由大渐小的的水滴型箱室不仅让单体背波得以和缓的衰减能量,降低背波对单体活塞运动的影响,同时也对室内的声波产生良好扩散作用。而无论是高音或中音箱室的体积更考虑到声波绕射问题,而将其体积设计到极小化。
  
        802D的水滴型高音与中音箱室好处还不仅于上述而已,请注意高音水滴箱体是金属制造的,而中间那根铝棒也是金属,这代表什么意义呢?代表可以将高音单体磁铁的高热很快散发出来,让高音单体不至于因为长时间大功率的输入而导致高温,高音单体一旦出现高温(温度由线圈而来),马上就会出现动态压缩现象,接着可能就是音圈熔毁。现在藉由高音箱室的导热散热,让802D的高音单体可以承受极大的输入功率。除了让高音单体不至于损毁之外,还可以提供宽松不紧绷的高频段表现。
   
        再来看水滴型中音箱室,这个箱室并非金属制成,而是以一种称为Marian的材料制成。水滴型箱体造型有效的让中音单体的背波往后反射,不会对中音单体的活塞运动产生反向压力。此外,这个FST中音单体框架的粗细程度也已经变细,磁铁也因为改用铍磁铁而减少体积,这些作法无非是想减少框架与磁铁总成的声波反射面积,让能量充足的中音单体背波不至于影响到单体运动。
  
        到底水滴型中音箱室的好处是纯用文字掰出来的呢?还是有科学实验数据佐证?当然有科学实验数据佐证。B&W曾做过模拟实验,以没有装箱的单体反应、装在四方箱体内的单体反应以及装在水滴型箱体内的单体反应做比较,发现装在四方箱体的中音单体在较高频段就会开始产生共振而不当增强能量,事实上那就是音染。而装在水滴型箱体内的中音单体即使到了较高频段,其频率响应曲线还是跟没装箱的对照组一样,呈现平直的曲线,并没有共振产生。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喇叭单体最好是不装箱,但不装箱就不成喇叭,所以一定要装箱。既然一定要装箱,就要避免把单体装在四方形箱内,最好的箱体就是水滴型。否则也要不规则型。

中音单体从后面顶紧
        写到这里,找还没有写到中音单体如何散热的?难道就只靠单体本身的金属框架来散热吗?不仅如此而已!假若您曾用过802以上系列,就会知道使用前要把中音箱室后面的一个铝环卸下,要搬运时再锁上铝环。当我们将铝环卸下之后,可以看到里面还有一组可以锁紧的设计,这是什么作用呢?其实这是用来把中音单体『顶住』的设计。如果您从前面观察中音单体,就会发现前面并没有固定单体的螺丝。既然如此,中音单体如何固定在水滴箱体上呢?就是从后面紧紧顶住。而这个顶住中音单体的东西也是金属制成,顶在磁铁总成上,除了固定中音单体之外,连带也成了中音单体的辅助散热器。
   
        再来说到802D的低音箱体,这个箱体采用厚达35mm的夹板层积而成。为了避免方形箱体,B&W把夹板慢慢挤进箱体的U型模子中,等箱体成型之后在取出,加上面板,这样才算完成U型箱体。或许您要问:前面不是说过水滴型箱体足最理想的吗?为何802D的低音箱体不采用水滴型而用U型呢?其实低音箱体最好的设计方式并不是水滴型,而足鹦鹉螺型,但这样一来岂不是每型喇叭长得部跟鹦鹉螺一模一样?这样一来,B&W的每一对喇叭售价都跟鹦鹉螺看齐,怎么做行销?

U型低音箱体效果佳
        为了有别于鹦鹉螺,因此800系列的低音箱体改采U型箱体,然后在U型箱体内装上B&W著名的Matrix补强结构。这样一来,箱体本身的振动低至几乎不可测,自然不会有箱体振动而产生的音染问题。此外,在低音箱体内还有吸音棉与低音反射孔,藉由吸音棉的吸收声波作用,以及低音反射孔的『泄流』作用来降低强劲低频背波对低音单体活塞运动的负面影响。您知道制造一个B&W的U型箱体与一个传统方形箱体的成本差多少吗?一个
   
        U型箱体要花好几天来完成,而一个传统方形箱体如果采用V Cut自动生产,一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这二者之间成本差距多少,您自己去猜吧!

        802D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经过层层考虑而成,甚至连相位锥的材质都考虑到了。在一般使用状态下,B&W建议中音网罩不要拆下。假若一定要拆下中音网罩,B&W另外附了一个相位锥,请用家一定要换下原来的相位锥。这二个相位锥有什么不同呢?原来的相位锥是塑胶材质,去除网罩之后所使用的相位锥是铝质。为何连相位锥的材质都要有所差异呢?我不清楚。不过我相信B&W一定也经过实验之后才做决定的,否则何必这么费事?

        为了让用家便于移动超重的箱体,802D底座下面设有四个轮子,方便用家调整喇叭摆位。由于底座是金属制成(分音器在里面),十分坚固,底座与低音箱体之间还有金属柱支撑,因此装在底座下的轮子并不影响低音箱体的声音表现,请放心。假若您怕低音箱体的振动会经由轮子传到地板上,可以用小块工业避震胶垫在轮子底下就可以了。说到避震胶,您知道802D的高音箱室与中音箱室之间、中音箱室与低音箱室之间部施加了避震材料,一方面衔接箱体固定,另一方面也阻止箱体振动(万一有漏网振动)的相互于扰,其周到的设计思维让人无话可说。

用什么推都好听
        好吧!该来说说802D的声音表现了。聆听空间在我家开放式空间,搭配的数位讯源为Meridian 808 CD唱盘,扩大机用了二套,一套是MBL6010与Linear AcousticLAl50.2,另一套为Jeff Rowland Concerto前级与Model501后级。这二套系统的差别在那里?前者推力比较强,中频段与低频段比较饱满,暂态反应比较快。而后者则比较柔和,中频段与低频段量感也足够,不过凝聚的程度与重量感没有前者那么强。最后定稿二者的表现都采纳进去,因为这二套扩大机系统推802D都好听。至于802D能否以75W的Tenor 75Wp来推动?低频段量感够不够?当然可以!而且低频段量感也足够。既然如此,为何我不以Tenor 75wp为定稿?没有其他原因,只是想换个口味来撰写评论而已。试想,如果我连搭配的扩大机都跟写800D评论时一样,您教我怎么写!

        先说802D好不好推?好推!我曾经用,Tenor75Wp推过,听江蕙那张新推出的『爱着啊』,内中的电Bass能量丰富,脚踩大鼓的噗噗声紧密扎实,完全一副90dB效率喇叭该有的模样。因此,您完全不必担心802D好推与否。假若您买了802D,觉得低频段推不出来,如果不是府上环境高频段刺耳过了头,就是后级有问题,这种差劲的后级应该在第一时间就把它换掉。802D的低音箱采用一体成型的U型箱体,再配合内部的Matrix补强支架,箱体振动极低,音染几乎没有。

低频段控制力非凡   
        或许是因为低音单体改为更优秀的Rohacell单体,让我感觉802D的低频段控制力好过以往。例如在听江蕙[爱着啊]时,内中电Bass的性与Q度就非常迷人,而 且控制力非凡,就像手上的球连接着橡皮圈,抛出去弹回 来之间丝毫不合糊,这种低频段的控制力让我听到了干净的低频。有人可能会担心[干净的低频]是否低频段量感稍微不足的[代名词]?非也!802D的低频段量感十分充足,在听[爱着啊]时我甚至还认为混音师不能再把低 频段的量感增加了,[爱着啊]的低频量戚可说到了临界    点,让人听起来既舒服又过瘾。但是如果再跨越一步,就会让人感觉低频量感太多,这时就会像做得不够好的意大利生火腿,吃在嘴里油腻想吐。   
  
        在电Bass与脚踩大鼓的低频方面,802D的量感够,控制力佳。那么在爵士Bass方面呢?就以潘越云    那张[情歌]中的Bass为例好了,弹奏质感坚实    自然,弹性够、速度反应快。而拉奏时的清晰振动与擦弦质感也迷人已极。一颗颗弹出来的蓬蓬气团凝聚又清晰,量感十足,听来过瘾!
  
        除了流行音乐、爵士乐的低频段表现之外,古典音乐的低频基础当然也很重要。管弦乐低频基础的要求可以从Decca那张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Decca448 604-2,Katchen钢琴)来评断。当我听这张CD时,耳中所感受到的宽厚扎实弦乐低频基础棒极了,弦乐的低频会有波动,内中还含有擦弦质感,厚厚的低频声波袭到身上,感觉全身都破包围了。老实说这种管弦乐低频量感听起来已经超过802体大小所能提供者,您还会担心802D的低频不好推、量感不够吗?

小提琴更为甜美
        再来我要说802D的高频段表现。钻 石高音果然不是盖的,它让钹的声音清 甜细致,让吉他的声音甜润有尾韵,让小提琴的声音更为甜美,这些好处都是  因为共振频率往上拉高所致。这种情况  就好像陶瓷振膜与铍振膜,只不过钻石振  膜的共振频率更高,这让高频段甚至极高频段的表现更佳。例如我听Chesky唱片那张[Area 31]SACD 288,作曲者就是David Chesky自己)中的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时,小提琴可用[油光水滑兼甜美有擦弦质感]来形容,那是很甜的小提琴音质,让人听了很舒服。甚至曲中轻轻撞击的钹都表现出非常柔细甜美又有薄金属振动质感的美妙声音。高频段延伸能力佳的单体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它可以增加高频段的阴柔透明感与甜美程度。
   
        再来,当我在听江蕙那张新的『爱着啊』时,也可以感受到内中的钹也变得更甜了,郡种既柔又清甜的声音就算听一辈子也不会厌倦。此外,曲中许多细细碎碎的细微乐器声音都变得清晰而浮凸,奸像在没有光害的高山上仰望夜空,繁星点点浮凸在漆黑的夜空中般。

中频段也更甜
        您知道吗?换了一个钻石高音,不仅高频段的表现改变了,连中频段的声音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听MarkLevinson郡张Red Rose第一集时,内中的吉他就变得更甜美,手指触弦的质感也变得更清晰。此外,敲打钟声的接触刹那速度反应也变快了。或许您会以为,当反应速度变快时,整体声音相对的也会变得更硬些。假若您这样想,郡就错了,802D不仅让暂态反应的速度更快,而且还让整体声音听起来更宽松,更不紧绷。

        再来我要说中频段人声与钢琴的表现。当我听江蕙的[爱着啊]时,觉得她的噪音变得更甜润更有光泽。人声形体还是一本江蕙的适中,而非庞大的形体,这是最近几张江蕙唱片的标准形体大小。而当我听潘越云那张『情歌』时,潘越云的嗓音形体就大得多,这也是录音使然。基本上802D的中频段人声表现属于中性,录音时人声形体有多大,它就表现出多大。而且,中频段人声一直都是凝聚的个性,轮廓清楚,内聚力够强,不会松散模糊。

        而当我听日本First Music那张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恊奏曲』时,钢琴音粒的晶莹浮凸胜过以往,无论是高音键、中音键或低音键,钢琴颗粒的凝聚胜过以往,也更清晰,就算足低音键在非常丰富的弦振尾韵包围下,仍然能够清楚显现该有的质感。

800系列中价值最高者
        毫无疑问,我认为802D是新800系列中价格价值比最高的喇叭,虽然它的售价远高于鹦鹉螺802,但我还是认为非常值得,因为它在重播音乐时所表现出来的实力远超过它的售价。无论从科学论证的角度来看,或从聆听音乐的主观评价来看,802D都是一对能够满足各种音乐重播的优质喇叭。万一您买了802D,而又一直觉得声音不好听,请打电话给我,我很有兴趣研究到底问题出在那里?

焦点:换了钻石高音单体,高频段更甜、更阴柔、更不紧绷,连带也使得中频段更有光泽。而低频段的控制力与解析力也更好,整体表现直追800D。

搭配建议:优质喇叭需要真正优质扩大机来搭配,这样保证相得益彰。如果用错虚有其名的扩大机,不仅声音会硬,低频量感也会不够。只要有优质扩大机,就算是75瓦管机也能有丰沛的低频量感。
   
802D的外观看起来就像小一点的 800D,最大的差别仅在于低言单体尺寸小2寸,可说是802DD孪生兄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13:55:04 | 只看该作者

感性的,感人肺腑的B&W 803S

众所周知在B&W  800系之中,几代以来都以801、802及较後期推出的800最为发烧友追捧。但系内流通量最大的则会是803或805,只因消费及使用空间都较容易应付。许多玩家都有同感的是,803某程度上可视为802的替身(在消费及使用空间有所限制之下),而805则从来都是一款声觊又造型『骰子]的书架喇叭仔。上两期笔者在《众里寻》上介绍过最新800系的805S後,已有不少查询问803何时见刊,今回终於到803S登场了。

      由于最新一系800多了一款803,在此或得向大家简介一下新800系的组别与成员,免得混淆。

      最新800系现分成两个组别D与S,D者Diamonddome tweeter [钻石高音]是也,在新800系中现只有800D/801D/802D/803D/HTM1D/HTM2D等六个型号采用钻石高音。余下的各个型号的高音则采用最新改良的铝膜高音,包括803S/804S/805S/HTM3S/HTM4S/SCMS/DS8S。就上述两个组别,大家可此对得到两组各有一803(803D及803S),803S是原有N803的进化版。而
803D则是一个比原N803高大且多一个低音的新增型号,可以想像,售价亦贵一截之余,对使用空间的要求亦更高,绝非就是803加钻石高音那么简单。

      由于N803的体积与醇和、厚润之声,向来与不少本地发烧友的使用条件与口味很吻合,所以大家最关心的必是N803进化版(即803S)究竟有何改善。先了解这个,好让大家看看是否要将沿用的N803或甚M803 S3换成803S。若仍未能满足才再去考虑相互要求都高得多的803D  。

      803S在原型号之后绩上一个[S],有说是代表将过去Signature 800的高级技术移植过来的意思,但到底是那些,笔者着实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803S跟看起来相差无几的N803比较,的确有重大改变。

外在的
      在803S顶部安放高音单元的坑槽没N803那样深长,整个单元更明显移前,由完全与前障板看齐(N803) 改成半球体高音震膜稍稍超出前障板‘声箱四周的弧度亦 跟N803有别,而至明显的外在改变是前障板上的低音反射孔。803S在气孔周围的圆洼没N803扩散/分布得那样出,而气孔边缘延伸出来紧接低音单元的线条,亦较N803来得流畅,足以令整只803S看起来更具时尚形格。

      于较早前805S的文章上笔者亦曾说过,前向式反射孔的优点在于摆位适应能力较高,低音线条亦较清明,但仍得气孔的设计妥当,空气进出流畅,风噪声低方可。在803S身上的B&W独家专利Flowport技术就是针对这一点,在Flowport技术下,弧度流畅的反射孔口表面,满布着排列有序而大小深浅不一的圆洼,能有效增强空气流过的速度,消除乱流(效果一如高尔夫球表面的圆洼,亦因此高球才能飞得又高又远),并可大幅消退空气进出气孔的风噪声,最终达至低频更流畅、清晰,并增强低音直接 辐射的效能.

驱动单元
      新高音——看上去仍是那支纤维声箱的高音,但实则是改用了跟几个高级型号钻石高音一样的设计(最主要差别在於震膜不是钻石,声箱不是金属),全新高音单元的面板令震膜更外露,绕射更少,扩散力更强。亦换上全新改良的橡胶悬挂边,以及更线性、散热效能更佳的音圈结构,再配合阻尼效能更佳的新软垫隔离高音声箱与主声箱,以减低相互干扰。曾有人提出,何不直接了当出品一款原803规模的803D?这那可能跟成本,以及要多加一只低音方能平衡钻石高音的强能量有关。鉴於绝不可能取消非常受欢迎的原规模803,那就形成如今803D与803S的局面。

      新中音——新一代800系的Kevlar音盆FST中音单元表面看来跟旧一代无甚差别,实则大有不同。引入Sig·nature 800的铍磁驱动磁体,更将那被称为『篮子]Bas—ket的框架亦从这最新800系开始更新。旧一代FST中音单元那『篮子,的支柱采取六组交叉式架构,最新一代则采用6支粗壮支柱,并由磁体一方向音盆一方向前逐渐收细,据B&W的发展合资深总监John Dibb解释,这设计 能大幅增强整个框架的刚度及阻尼度,进一步免除谐震回轮/传轮到音盆,以确保中音的传真度。

      新低音——弃用上一代的Paper/Kevlar混合物低音盆,改用全新研发的R o h a c e I,  (一种P MIpolymetharcrylimide硬泡胶,制成盆状後再於一底一面贴
上碳纤维形成三文治结构)。这Rohacell看上去厚厚的一层,但要比同等口径的其他物料(Paper/Kevlar、纸、塑料纤维、聚丙烯、金属)音盆都要更轻,更甚是其硬度足以让一成年男士企上去亦不变形损毁,足以令单元不同步盆分裂的时间推迟,阻尼特性(消震能力)亦属一等一,可将大部份自身、框架回轮或外来的多余谐震能量吃掉,确保低频更乾净又线性,提升极低频的可闻度。

靓声不改
      虽然803S的技术与用料已大大不同,但过去803在声音上的最大优势,就是饱满加弹力的声音特性如今803S依然不改,幸好B&W没有像好些品牌般为改而改,抹掉其应有的气味。就在当《林志美遇上鲍比达》中的TheCircleGame一响起,那微微带甜暖,见人情昧的女声正正是B&W或803应有的,感性而非音染浓重之作。林的嗓子纳朴得来,润湿的咬字令口型更见立体。在『下午茶,裏鲍比达的声音,一把男声应有的胸腔饱满声,803S并没有打折扣。而牛筋(低音提琴弹拨)那下下渗出来的烟韧厚,立体的线条,更似是中正803S的强项,依然有N803的烟韧,但线条更明怏,力感与沉厚感明显远胜N803。接着播出《林子祥精选集·爱的种子之二》,着实比N803来得更感人肺腑,那微微带沙哑、呜咽的声尾颤音,明显比N803更细腻动人。《腾格尔·草原情唱》中的『苍鹰]  ,在每字每句之间,强弱音转接之间的交接、交替与明灭感,803S都要比N803更细致、立体又清晰可闻。尤其在轻声软语处的弱音动态营造力上,立见高下。

      在大场面的表现上,803S可更显其整体的提升。Argerich/Abbado/MahlerChamberOrchestra合演的《贝3钢协》,引子的木管纯美(纯度要比N803高)细致中尽见弱音细节分析力,绵密的弦群中见立体参差感。钢琴每下触键都发出一种触动心神的动人效果,触键的用力与橾控感立体而明确,高音键快速、流丽、透明,反应优雅。大合奏下的立体空间感,堂音与各部乐器的分布与层次定 位等全都较N803更立体更鲜明。 如果已是N803的用家现正考虑升级但又不想/不能换更大型的,全新的803S该是最佳选择,既能升级亦不影响家中原有摆位/布局。又若曾看上N803的开扬高音,人情昧中音及从容音场扩散力,但嫌其低音未够干净,有点泥泞感,803S必叫你改观!

      了解过803S的两声道纯音响重播有多靓声后,可有想过再以803S发展成多声道,最少配个特性跟803S匹配的中置声道喇叭作为起步。想知道这个起步式的效果如何,请翻阅今期《视听空间》。
  
技术规格:
类型:3路4单元低音反射式负载
单元:1"口径半球体铝膜高音
6"口径Kevlar音盆FST中音
7"口径Rohacell低音(两只)
频率响应:35-22kHz±3dB(轴上)
灵敏度:90dB(2.83V/1m)
分频点:250Hz/4kHz
阻抗:80(最低3欧)
建议功放功率:50-200W(8欧)
体积:1063高X 291阔X 433深(mm)
净重:41kg

参考组合
音源:AADrive I转盘
Audio Note DAC 2.1XSignature胆解码器
前级:AudioNote M2
后级:Bryston 14B   SSTC
喇叭:B&W 803S
导线:Synergistic Research Designers Reference
DigitalXSeries(数码综)
AudioNoteSogon/RCA(D/A一)前级)
AudioNoteSogon/XLR(前级—)後级)
AudioNoteSPx/Lexus—LX(双线分音输入)
电源线:AcousticZenTsunami(转盘)
HarmonicTech FantasyAC—10(解码器)
HarmonicTech ProAC—11 Plus(前级)
tsoclean PowerSuperFocus(后级)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14:04:12 | 只看该作者

香港《HIFI音响》评选出的2005年度11款最杰出扬声器之一——B&W 805S



请大家看着805的最新一代805S,如果你认为它仍旧是那个模样,这也难怪,在外观上它与上一代确实分别不很大。又如果你能一眼看出并说准(N805及805S)两代外观的异同,那你必定是《智力世界》月刊中在两幅极相似的图片里找出[x]个不同处,这小时候游戏的能手。

        然而,若将这游戏模式放在上述两代805的技术规格数字上,效果肯定更为有趣兼耐人寻味。因为一经比较之下定会发现,两者只在其中一项目上有明显的差别,就是频率范围的高频上限,由N805的30kHz跳升到805S的50kHz,其余各个主要项目,例如频率响应、灵敏度、阻
抗及分频点等却完全相同。但笔者却听见两者的声音有重大差别,805S比上一代着实来得更开扬,能量更细密,大音压时更从容,亦更见动人神韵。

大改善
        全新的805S跟上一代N805的主要分别在于高音单元,从外观上可以睇到805S主声箱顶用以安放高音箱的坑槽没N805那样深长。此外,整个高音单元的位置比N805的明显栘前,由完全与前障板看齐改成半球体高音震膜稍稍超出前障板。据称,805S的S即代表其技术是由研制Signature800的技术移植过来。但笔者发现,805S的高音单元除了没有钻石震膜及金属的声箱外,其实整个设计跟800D到803D等[D系]的高音无异。

新高音
        805S这支全新的高音单元,仍跟N805一样采用纤维声箱,但高音震膜则更外露,亦换上全新改良的橡胶悬挂边,以及更线性,散热效能更佳的音圈结构。更将整支高音单元栘前致使高音震膜超出前障板,再加上阻尼效能更佳的软垫作为隔离物,令高音单元跟主音箱的相互干扰大幅减少,这一切都有助805S的高音表现更线性,更开扬。或有人会问,这阵子B&W猛力宣传钻石高音的好处,因何不用到[S系]新一代805身上。这问题笔者在B&W英国之行上也曾询问过有关人士,得到的回复是,若然805也用上钻石高音,因成本问题,售价很可能要此现价贵一倍(定价岂不要四万多元?),试问会有多大需求,肯定不是生意,既然如此就算了罢!其实805S已经很好,(零售价)两万三千元的消费亦算合乎市场期望。或[阿Q]地想,以钻石高音的高强光亮度若放到这般二路二单元喇叭仔身上,再加上很可能是在百多平方尺房间中使用的话,高音或会太强[太抢耳]。若硬去压低高音相就,那未免浪费资源,还是像805S的做法更恰当,平衡度极佳。

新线条
        在主声箱的改动方面,睇得见的主要在前障板的低音反射孔上。依然是B&W专利的Flowport设计,但805S在气孔口周围的圆洼没N805扩散得那样出之余,这位置伸延出来的线条图案亦着实此N805的更流畅。简单的一笔,就足以令805S看来更精致时尚,有比较下N805即显得呆板,确系凡事最怕有比较。



        个人较喜欢如N805S的前面式反射孔设计,经验告知在下,低音反射式负载气孔向前的设计大都有更高的摆位适应能力,低音线条亦较清明,但仍得气孔的设计完善,空气进出流畅兼风噪声低才可(过去笔者也曾领教过呼吸声音明显的喇叭,每遇上持续大动态强音压时,就会听到呼呼风声,或最台来重播狂风暴雨的音效),就似B&W独家专利的Flowport技术,弧度流畅的反射气孔口表面,满布着排列有序而大小深浅不一的圆洼,可有效增强空气流过的速度(效能一如高尔夫球表面的圆洼),并可大幅消退空气进出气孔的风噪声。一个设计完善又开在
面板的反射气孔,更可以增强低音直接辐射的效能,怪不得播出The Planets·Mars里持续提升的音压与动态时,805S的中低频依然流畅又层次分明,全无大杀风景的呼呼风噪声。但这一切还得中低音单元及声箱的配合。

平衡驱动与矩阵结构
        805S想当然仍沿用B&W至闻名的,采用立体编织纤维Kevlar音盆中低音单元,口径依然是6.5",亦依然沿用Balanced Drive平衡驱动技术这技术,包含着几个令单元运作更有效率的要点,包括:

●在中央杆上套上铜套来减少音圈活动时的诱电率变动,足以由一般不加铜套的变动由±40%大幅降低至±13%,令单元的运作更稳定精准。
●在中央杆顶装上铝碟,使中央杆呈[T]字形,令音圈的活塞运动比单单加上铜套更见稳定。
●将音圈镶在磁隙的高位,使驱动力更加线性。

         Balanced Drive技术加上Kevlar音盆有着在强音压下亦不轻易出现盆分裂,以及能量可在音盆上平均分布、传递等优点。改用固定在音盆上而不是独立于音盆外的相位锥,可免去当音盆运动时空气由单元与相位锥之间的空隙泄出,避免做成风噪声干扰中/低频的正常表现。    同样是B&W至闻名且独家专利的Matrix声箱技术,声箱以二十多层桦木[原木]重叠再加以高压黏合,结合成一副逾寸厚的[马蹄铁]形结构,那就构成声箱的左右两侧及背部,再配合稍向前倾的顶板及水平的底板,即成一个全无平行面的声箱,肯定可以消除形成箱内驻波的条件。而Matrix结构主要是以几重垂直及水平支架来构成一副龙骨,支架互相紧扣的龙骨,牢固地支撑着整个声箱内部的上下前后左右。再于各横直支架间成的间格坟入特别阻尼物,这样子绝对可以大幅抑制声箱谐震,消除引致失真的声箱音染。

动人的音乐
        过去笔者已在本刊发表过N805及Signature 805的评论文章,今日再试805S证明了技术确实不断进步,使到这二路二单元书架喇叭仔的
HiFi昧愈来愈轻,音乐感染力却愈来愈重,可见于The Circle Game上纯朴动人的民歌味,人声的质感变化在柔顺自然中透出音乐感。珍纳那有非常女人韵昧而无浓浓音染的演译。凭着幅度宽大的强弱动态对比,令[苍鹰]裏腾格尔渐进式的激动唱情来得更立体,叫人沉重的力度来得更有力。使Jonathan唱出有血有肉的低音颤音。但大家或更要知道,更必得一读的是关于805S重播(贝3钢协/胡琴    传奇/The Planets)等三
张CD的精彩表现。

        要讲805S的话,已不是讲高音是否清晰,人声是否够甜,低音是否够劲这层次的事情,而是805S的整体表现就是动人的音乐感染力,若在一个二百平方尺或以下的聆听间内演出,805S定必由能量到音乐感都有充足供应。
                                                                                                                                                                                                                     (228期/陈海川)

技术规格:
类别:二路二单元反射式低音负载
频率范围:-6dB于42Hz及50KHz
频率响应:49Hz-22KHz(±3dB/轴上)
扩散度:水平大于60°
    垂直大于10°
驱动单元:1" 口径铝膜半球体高音单元
    6.5"口径编织Kevlar音盆中/低音单元
灵敏度:88dB(2.83V/1M)
阻抗:8Ω(最少3.7Ω)
分频点:4KHz
建议功放功率:50W-120W(8Ω)
体积:418 X 238 X 351mm(HXWXD)
净重:11.5Kg
6#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1:14:27 | 只看该作者

B&W 802D落地式音箱



802D既有大型箱的动态水准,又不乏小型箱在聚焦精准度及结像力更好的特点。从结果来看,B&W预没的这两个目标得到了最充分的实现。

        就总体上来说,音响市场似乎给人一种生意清淡、不甚景气的印象,但我发现,这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品牌及其经营活动。在近来走访市场的时候,笔者更加感同身受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在B&W上海专卖店试听802D的过程中,我与几位负责销售业务的工作人员聊天,竟然意外得知,B&W的诸多中高端系列产品,常常会有脱销现象发生,以至于不得不接受客户预订的事实,即使象本文所评述的802D落地式音箱这般售价高达十数万元的高端产品,也不能轻易买到。如此销售胜景,应该在前几年市场处于黄金期时才会存在。缘何在今天的淡室,独独B&W却能保持如此好的势头呢?此一问题引发了我的思索。显然,我们无法把这种现象的发生归结于B&W的运气,而应该从深层次来剖析。

一个锐意创新的品牌

         就个人对音响历史及对现今一些大品牌发展史浅薄的认识,我觉得,举凡能够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厂商,都有着卓越的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能力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能力,它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现在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大音响品牌,都曾经以自己的独门秘技,开发出堪称里程碑之作,随着时间的延续,后浪推前浪,产品在各个层面上得到了不断提高。近些年来,B&W在业界
始终保持着高速成长的态势,并为音响领域提供了杰出的、崭新的单元技术、箱体技术,以及声音可能达到的还原高度。这一切,与该品牌在技术和科研上的巨大投入是分不开的。B&W有很多的产品系列,它们均已为音响爱好者所熟知、了解。我想说的是,每一代的B&W新产品,都折射出浓浓的创新风格。音箱上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该品牌所着力予以研究的重要对象。随着了解的越发深入,B&W的产品越做越好,该品牌将声音能量感的传递、声场规模的再现、解析力及细节的呈现,在高端产品中共冶一炉,其所取得的成绩令业界侧目。但即使在处于领先的商业竞争中,B&W却丝毫没有懈怠,反而继续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方面的实例,我觉得以钻石800系列为最具代表性。

FST中音单元  
结合Kevlar(防弹布纤维)材料,B&W研究出一种机械阻尼特性与Kevlar相同的压缩乳胶边环,它能完全吸收传递至单元中心的余振,彻底杜绝橡胶边折环产生的谐振所造成的音染,使聆听者能听到更多的声音细节。


802D:源自800D系列的华美之作
  
        800系列已经成为B&W的经典了,结合不同时期产生的技术,并将之结合进具体的产品,是B&W屡试不爽的典范手法。800D系列中的“D”,来自英文单词“Diamond”的首字母,其意代表钻石的意思。此番,B&w用钻石作为制作高音单元振膜的主要材料,这是技术上的一个巨大突破。新的800D系列,在内部箱室、箱体结构、音色表现力等环节,都有显著改进与提高。    相比于同系列中的800D、801D、803D,803D的箱体大小适中,在30平米的听音环境中,可以将每个角角落落都照顾得非常周到。就厂方设计的本意来讲,他们希望802D既有大型箱的动态水准,又不乏小型箱在聚焦精淮度及结像力更好的特点。从结果来看,我以为这两个目标都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通透的钻石高音音效
      
         802D使用了一只口径为1"的高音单元,它的频宽范围最大可达到28kHz(其已可与一般的外置式超高音单元在指标上相提并论了)。关于这种钻石高音在技术上的特点,以及在制作工艺上的繁杂,我在此处就不多加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登陆B&W的官方网站了解详情。就实质的音效表现来说,我觉得钻石高音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高频的密度感得到了巨量增强,这在试听单件类的、高频或高频泛音比较多的乐器时更容易为听者验证。在以往,有发烧友反映试听这类乐器时,普通高音单元在声音上的穿透力不足,或者有泛音细节缺乏,以及综合质感不够的缺陷。但这些方面在钻石高音单元的话,都不是问题。其二是,在水平和纵向的扩散性上,钻石高音在保持充沛能量感
的同时,也较之传统同类单元有更大的优势。其三是,钻石高音可同时产生建立在密度感基础上的能量感,一款高音单元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欣赏更多的音乐类型,而不必受单元表现有限的约束。

        如果说通透的高频音效是每一个发烧友所致力于追求的要素的话,那么,如果你在拥有了这款802D之后,这样的效果就能轻易得到。

讲究的箱体结构

        正如大家已经看到的那样,802D的箱体事实上是由上下端两个部分组成的:上半部分是中高频单元使用的;下半部分供双低音单元使用。应该说,这两个部分的箱体造型都十分奇特。在B&W的设计理念中,上半部分的箱体被命名为水滴型。我们再作仔细观察,还能发现,这个水滴箱体实际上是由一大一小两个水滴共同构成的:高音部分使用的导管式水滴箱室被揉入在中音单元独用的水滴箱室中。之所以设计
这样非主流型的箱体,B&W并不是单从视觉效果出发的,更大的原因还是出于为声音服务的目的。这种箱体最大的优点在于可在一定程度
上消除来自背墙的能量辐射,使之大幅衰减,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频段的绕射效应。在B&W先进的消声室中,这种水滴型箱体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正是由于这种突破性的崭新设计被应用到具体的产品中,使得技术与艺术得到了充分的结合。

        笔者感到,一种箱体结构往往是与一种声音的还原“捆绑”在一起的,它们两者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和谐的。与水低型箱体配合工作的,是一只“u”字形的中型箱体,发烧友对它应该不会陌生了。其顶端的大斜面造型同样是为了降低声波的绕射,此外整个箱体的两块侧板和后方的大圆弧形背板的一体化程度很高,而且它们所形成的不规则箱体对于降低箱体在大动态环境下的谐振也具有良好的正面作用。毫无疑伺,在这个箱体的内部,制作者使用了加强结构,它一方面能够提高整个箱体的承重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平衡各个着力点的受力均匀度的需要。在原厂提供的专门的脚座的配合下,谐振问题在802D中得到了极为有效的控制,即使是在超强的动态下,802D箱体表面的振动度仍然很小。由此,我们也可看出B&W对细节的重视。

全面的音效体验
  
        只要你愿意购买这对802D,那么你便获得了全面的音效体验,而这在同级产品中是很难同时找到的。如果你喜欢大编制的交响乐队雄浑、厚重的音色,802D可以让你非常满意,它集庞大的能量感和开阔的声场感、定位感于一身。如果你喜欢流行、爵士类的音乐,那么802D又是一只在音色具有超级准确能力的“超级书架箱”,其堪比于任何参考级书架箱的精确表现让人佩服。如果你喜欢单件乐器的独奏,802D的象真性音色会让你流连忘返。也许,读者会认为这些都是笔者对这对落地箱的溢美而有一丝怀疑,那也没关系,只要您带好自己听熟的、喜欢的、音效发烧的唱片直接去B&W专卖店鉴赏,我想,您那副刁钻的耳朵肯定能被802D轻易征服。

后背板新设计
在802D的箱体后背板位置,有一只银闪闪的铝环。其作用有二:一是负责为2只低音单元提供散热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在使802D开声前,用户先要取下它,并作小心保存,以备日后搬运时需要安上之需。其二是,这个铝环还有配合箱体内部暗藏的低音单元锁定结构工作的功能。这样一来,搬运时,便不会因受外力震动而对2只低音单元产生损害了,它们被牢牢地固定在箱室内部而不会移位。


802D技术规格:
●三分频四单元低音反射式设计
●频响范围:34kHz-28kHz
●1"钻石高音
●6"FST中音单元
●2只8"Rohacell低音单元
●灵敏度:90dB
●工作阻抗:8Ω
●分频点:350Hz/4KHz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4-5-4 10:07 , Processed in 1.1326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