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相位的调整,也就是通过摆位,使高中低音同时到达我们的耳朵,取得时间相位上的一致性。
由于高中低频发声的速度是不一致,有了快慢之分,通常频率越高,速度越快,频率越低,速度越慢。摆位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听感上的这些差别,使高中低频能够同时让我们的耳朵接收到。
首先,是低频位置的调整。当然,要以低频乐器为主,通常要选择你最熟悉的唱片,鼓,贝斯等等,都是可以的。首先通过前后挪动音箱,找到能量既充沛又较为清晰的位置,所谓能量充沛又清晰,是量与质的平衡与兼顾,有量无质,低音容易浑浊不清晰,反过来影响整个中高频的表现。但如果只有清晰度没有量,声音会干瘪,清瘦,整个的音乐的表现会缺乏温暖感与能量感。所以在量与质之间,要有权衡与比较,两方面做到兼顾,这是第一步,有了较好的第一步,整个音箱的摆位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是调整低频的相位,实际上是中低频的连贯性。以鼓声位例,鼓声的运动“轨迹”,应该从上到下成一条直线,如果运动轨迹从上到下偏向音箱的背部,说明听感上低频滞后,要在原有位置上,适当向前移动,直到听感上与中低频的运动轨迹连成从上到下的一条直线,这样低频与中频的衔接就更流畅、顺滑了,听感上中低频的相位也就一致了。反之,如果在听感上从上到下的运动轨迹偏向音箱的前部,音箱就要适当的向后挪动了。在调整过程中,前后的挪动,有时需要移动一两厘米,有时只需要几毫米的距离。
第三步是调整中频与低频和高频的连贯性与中高频相位,也就是音箱内凹角度的调整。要用以自己熟悉的人声来调试,人声不能干瘪、清瘦,要饱满、厚润,有胸腔与腹腔的感觉,要有一定的唇齿音,但 不能有“爆”与“破”的感觉,要恰到好处。唇齿音太重,中高频的相位可能存在问题,或者能量的分布有凹凸,不够顺滑。
人声的调整,一定要有厚度,人声的气息要有上下贯通,低部有下沉感,俗称骑胯,气息与声音好象骑在人的胯部,发声不能有上浮,轻飘,锐利的感觉,只有底气饱满,音乐的整体表现才有厚度,音乐最后的表现才会生动有灵魂。
第四步是调整两箱之间的距离,通常用高音较为鲜明的音乐来调试。主要是听高音的位置感;高音的表现应高于喇叭实际的位置,音箱在前后和角度不变的情况之下,向左或是向右移动,听到高音的位置,明显的脱离箱体,有高挂在空中的感觉,此时,基本上音箱的左右距离是较为恰当的。一旦高音的高度有了良好的表现,又离开箱体,一般情况之下,音乐会有较好的离箱感,两箱也会自然的消失掉。
这种左右的移动,可以反复的尝试,最后可能也是以厘米来计算的。
这些步骤都基本完成之后,实际上低频,中频,高频也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效果如何?可能不是一两次能够完全掌握的,要有一些反复的过程,才能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当这一只音箱调整好以后,另一只音箱可以拷贝这一只的基本位置。
第五步是做整体微调。两箱同时开声,既要听人声的聚焦与高度,当然也要听口型的大小,还要听交响乐整个声场的还原,能量的分布以及层次的交代。通常情况之下,两箱距离越近,中高频的表现会更加的鲜明,两箱距离越远,中低频的能量会愈加充沛。要结合整个音乐的表现,适时的做一些微调,既可以调整两箱的距离,也可以在内凹的角度上做一些微妙的调整。一般来说,此时的动作都不会太大。
音箱摆位的方法,没有定论的,也没有一定说那种方法好,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器材,不同的环境做相应的调整。另外,每个人的听感不同,对音乐表现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调整出来的效果也是各有特点的,没有好坏之分。用此方法调整出来的声音,相对而言绵密,柔和,流畅,细腻一些,但追求音乐在表现上更加鲜明,激扬的,可能并不适合。
小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