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邦的24首前奏曲相同,拉赫曼尼诺夫亦以24个大小调来创作他的前奏曲。从这卷作品集中,我们可察觉其受萧邦的影响之深。尊贵与叛逆,乡愁般的渴求,及牧歌般的气质,正是萧邦风格的延续。但浓厚的俄罗斯色彩,更加繁复的指法及更宽阔的演奏幅度亦构成了拉赫曼尼诺夫特有的诗情。阿胥肯纳吉的诠释敏锐灿烂,为唱片艺术首奖的名演。
【拉赫曼尼诺夫】英文姓名:Rachmaninov, Sergei
拉赫曼尼诺夫--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为二十世纪的音乐史写下灿烂的一页。随着电影《钢琴师》(Shine)的风潮,现在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是满城皆知。其实,还有许多电影以以拉赫曼尼诺夫的音乐为配乐,例如,电影《似曾相似》(Somewhere in Time)是采用他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拉赫曼尼诺夫来自俄罗斯北方的新城,四岁时开始学琴,在莫斯科音乐院才开始接受比较正统的音乐教育。1891年拉赫曼尼诺夫毕业于莫斯科音乐院钢琴班,次年则得到作曲家班的文凭。
拉赫曼尼诺夫的音乐天分在音乐院发表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和歌剧《阿流卡》时就已经显现。随后很快又发表交响曲作品《岩石》、第一号交响曲等作品,展现他作品丰富的多变性。进入二十世纪后他的作品日趋成熟,如第二号、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歌剧《吝啬的骑士》及交响曲作品《法兰西斯卡与黎米尼》等。
1917年拉赫曼尼诺夫到海外进行巡回演奏,而后就在美国定居下来。远离家乡的他,音乐事业发生危机,在经过十年的空白后,才发表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与《交响舞曲》等作品,这些都是他远离祖国后的重要代表作。拉赫曼尼诺夫最后死于加州。
【阿胥肯纳吉】英文姓名:Ashkenazy , Vladimir
钢琴家、指挥家,1937年7月6日出生于俄罗斯高尔基(现下新城),六岁开始学习钢琴,在莫斯科音乐院附属中央音乐学校师事阿奈达‧孙巴特延(Anaida Sumbatyan),1955年到1963年在莫斯科音乐院师从奥博林(Lev Oborin),1955年在华沙萧邦大赛中获得第二名,1956年得到伊莉莎白皇后钢琴大赛金牌,毕业后首度赴美国巡回演出,1962年与奥格东并列柴科夫斯基大赛第一名,一年后以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布拉姆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成功进军伦敦,1969年首度以指挥家的身份与冰岛交响乐团合作。阿胥肯纳吉在1963年到68年间定居伦敦,后来移居冰岛(1972年成为冰岛公民),目前居住在瑞士。经过二十六年离乡背井的日子,阿胥肯纳吉在1989年与英国皇家爱乐赴苏联举行音乐会。
阿胥肯纳吉的演出曲目广从莫扎特到萧斯塔科维奇,但是以萧邦为重心。他的录音数量相当庞大。近年他的音乐活动以指挥为重心,1987年到1994年担任英国皇家爱乐音乐总监,1989年到2000年担任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前名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与音乐总监,1998年起成为捷克爱乐首席指挥。
CD1
1:PRELUDE IN C SHARP MINOR,OP.3 NO.2
2-11:PRELUDES,OP.23 NOS.1-10
12-15:PRELUDES,OP.32 NOS.1-4
CD2
1-9:PRELUDES,OP.32 NOS.5-13
10-12:PIANO SONATA NO.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