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56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i-Amp豪情!Marantz 11系一套五件组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6 11:4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豪得有理

     以上序言所带出的讯息可谓既矛盾又理想!定已被读者们讥之为不是”理想”而是”大想头”,或甚是美丽谎言!老实讲,刚写下这序言时也自觉矛盾,但经再三仔细检查内容,着实没半点胡绉,所形容的都是事实!此话何来?首先,一套基本的Marantz旗舰系“7+7+两件9”最少四件,规模与消费绝无妥协的余地,就是要廿多万的消费。但本文这套仅次於旗舰系的全新”11系”却以高规模出场,而消费则只需十五万多,故悭了消费绝对系事实。其次,一套“7+7+两件9”的规格,本应已算是玩得讲究兼发烧的每一声道一大功率单声道後级规格,但本文这套”11系”不单只多一件,即一套五件”一音源+前级、後级各两件”,论阵容着实比一套基本的旗舰系还要豪!若论规格则更是非一般地讲究兼发烧,将两声道规格的前级切换成双功放模式来处理一个声道的讯号,即两声道各独立使用一前级。另外,再将两台两声道前级分头负责一声道,但并非惯见的将两声道後级桥接成单声道後级的手法,而是依然维持两声道模式,以一台後级身上的两个声道分别接通喇叭的二路分频输入。简单讲,就是玩着两声独立前级兼两声道独立後级的完全双功放分音(Bi-Amp),这吓毫无疑问要比一套基本的旗舰组合玩得更豪!所以既悭了钱又玩得更豪这讲法,着实矛盾得来有道理!一如在[审死官—告状】中梁醒波饰演的宋世杰跟关海山饰演的大老爷,在公堂初遇时,针锋相对之间的两句对白:算你讲得道理!果然道理!

     一套五件在手,笔者既会豪玩双前级加双後级的完全两声道独立双功放分音之余,亦会还原基本步,玩最简单直接的一套三件,即前/後级皆设定为两声道立体声Stereo模式的玩法。基本的一套三件如何设定及接驳?我想都是发烧ABC,就是初哥(初入门者)都应该晓得。至於一套五件究竟怎个玩法?如何设定(接驳与讯号流程)?这个嘛!稍後定会讲个明白,或得先介绍一吓这11系的三款新机。

SA-11S2fhh.jpg (46.1 KB, 下载次数: 198)

SA-11S2fhh.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41:47 | 只看该作者
翻版SA-7s1

      无论玩一套五件或三件,音源都是一台SA-11S2 SA-CD机。除却机箱外型及型号上一数目字之差外,大抵上可以话跟上一代SA—11S1关系不大,皆因SA-㈠S2的各个主要器官可以说是旗舰SA-7S1的基因复制,甚至说是SA-7S1的翻版亦不为过。将SA-7S1及SA-11S2的内脏作个比对的话,定会发现两者就似一模一样,骤眼看去无论拾讯及机械组件、数码转模拟部份、模拟放大部份,以至供电部份都几乎一样。当然,若深入去看,就着两者的地位及消费有别,内容想必有所取舍,例如并未有加入旗舰SA-7S1的其中一必杀技,那个拥有巨大抗磁能力的NVE iL717数码隔离器。至於拾讯及机械部份则依然是Marantz自行研发的得色之作SACDM-1机械架构,但因应SA—11S2需要而作出尺码上的改动,整体尺寸跟SA-7S1的有所不同。托盘部份及主要框架仍是以铝材压铸的,实心又厚重(最厚处达10mm)的货色,做就一个坚固而无共震的环境,即使至微细的谐震都被摒於拾讯镭射唱头部份之外,以免影响镭射唱头精微的循迹及拾讯功夫,让镭射唱头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取光碟上的数码讯息。至於数码转模拟部份,两机在用料上可谓只差一点点。数码滤波晶片的选料跟旗舰SA-7S1无异,就是Marantz自家研发的,采用新一代改良型相位误差补偿技术的PEC777f2数码滤波晶片。以他们独创的运算技术,应用於高性能24-bit DSP之上的数码滤波器,其功能涵盖PCM格式重播的数码滤波作用、将多余的直流讯号滤掉,以及负回输式抑噪等三大主要功能。并附有三种音响特性不同的CD(PCM)用数码滤波设定。接着的数码转模拟电路同样承袭SA-7S1的设计,采取全平衡双差动式架构,左/右声道各自独立的高性能DAC,选用Seiko的NPC SM5866AS晶片,一款可对应DSD及PCM输入的高级两声道DAC晶片,内置4个(正相/反相讯号各2个)单个封装,封装里各有23个1—bit DAC,再配合DEM(Dynamic Elements Matching)技术,通过超高速切换循环使用该23个1-bit DAC,以相当於24-bit的精度对DSD及PCM讯号进行数码/模拟转换。亦想当然配备了高精度的,对应SA-CD或CD各自独立的时钟讯号产生器及调节器,并设有外接独立时钟讯号产生器的接口。对於DSD讯号,SM5866AS DAC晶片备有三种滤波模式(两种DSD滤波器,三种模式):
一)不作滤波直接让DSD讯号进入DAC、
二)衰减100kHz打上的超高频并令声音变得滑溜、
三)亦对100kHz打上的超高进行衰减,但声音则是滑溜之中再加多一点点动感。

SA-11S2.jpg (150.03 KB, 下载次数: 161)

SA-11S2.jpg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42:03 | 只看该作者
全平衡差动模拟放大

     讯号经过DAC之後,当然就是进行模拟放大三级制处理,包括电流/电压转换级、双重低通滤波器,以及输出缓冲级。在这三级之上SA-11S2一共施用了12组HDAM高速放大模组,每组均以音响专用的金属膜电阻、云母片电容及配对晶体管合成,而弃用任何集积电路式运算放大器。就此种种重料构成Hi End水准的,并跟SA-7S1目同的真正全平衡双差动放大电路。供电部份的设计理念亦跟SA—7S1无异,以单一的超大容量环型变压器来分组应付各个部份所需。常见的多牛(变压器)式供电设计会引致电路更繁复,故此Marantz改以单一大容量环牛分成多组绕线组及抽头,分组独立供电予数码、模拟、操作及显示屏等各个部份。环牛内部采用能抑制垂直方向磁力线泄漏的矽钢片包芯,外部再以镀铜罩盖着,达成双重屏蔽的效果。虽然该环牛的容量比SA-7S1低40VA,但对应SA—11S2的需要,80VA的容量已是有余有剩!

MAR0117-5.jpg (112.59 KB, 下载次数: 205)

MAR0117-5.jpg

MAR0117-6.jpg (103.32 KB, 下载次数: 182)

MAR0117-6.jpg

MAR0117-7.jpg (95.87 KB, 下载次数: 176)

MAR0117-7.jpg

MAR0117-10.jpg (48.37 KB, 下载次数: 183)

MAR0117-10.jpg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42:53 | 只看该作者
配对前/後级

     跟SA-11S2配对的一套全新前/後级SC—11S1与SM-11S1,想当然追随SC-7S2及MA-9S2旗舰前後级的设计之同时,亦加入好些全新的或经改良的电路与功能。包括配备经过两代HDAM SA及HDAM SA2後,最新改良型的高速电流放大模组HDAM SA2,一款温度适应力高、工作稳定,变压速率更高达每微秒200V(200V/ms)以上的超高速放大器。於SC-11S1的电流转电压部份及输入缓冲级之上,一共动用了34个HDAM SA3模组。音量调节方面,采用了高精度又低失真,谐波失真率在0.001%以下,讯噪比高达110dB,来自英国Wolfson Microelectronics的WM8816发烧级音量调节晶片。每声道采用3枚,带来0-100dB(每级0.5dB)高精度低失真的音量调节。供电部份采用双牛制,一为扼流圈,用以产生恒流作用,另一为变压牛,两牛均以矽钢片加铝外壳的双重屏蔽,并配合厚达10mm的铝质底板,将两牛牢固地镶在机箱底盘上,杜绝相互干扰的谐震。今回在SC-11S2身上至特别的功能想必是Bi-Amp双功放模式切换功能,将本应同机同步进行左、右两声道讯号前置放大的模式,切换成只接受/处理单一声道讯号,并以单一组输入接收,再分发到两组放大电路,进行同步而独立地处理单一声道的前置放大,或应称之为双前级放大(Bi-Preamp.) 。这切换毫不困难,只需将机背上的AMP MODE掣由”STEREO切换成“Bi-AMP”即成。接着再将两组同一声道但以(Bi—Preamp.)模式独立放大的讯号,分头接上一台SM—11S1两声道立体声功放的左、右两个声道输入,经放大输出後分别驱动一边声道喇叭的两路(或多路)分音单元,达成以单一立体声功放负责单声道Bi-Amp的模式。这种动用一套两声道前/後级只负责一边声道,左/右两个声道加起来要动用两套共四件的手法,较之於相对地简单只後级作双功放分音的模式,Marantz这一套四件的玩法着实讲究得多,只因这是由前级放大开始Bi-Amp到底的完全双功放分音手法。加上音源SA-11S2计算,这两声道完全Bi-Amp的一套共五件,虽则看起来虽有点繁复,阵容也算夸张,但从至现实的角度去衡量,只花十五万多就能拥有如此完全Bi-Amp,以货论价着实一点也不昂贵更未算“Bi”家!

11.gif (218.66 KB, 下载次数: 196)

11.gif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43:11 | 只看该作者
至於今次作为单一声道Bi—Amp,与SC-11S1前级一同面世的SM-11S1後级,当然引入了旗舰功放MA-9S2的技术之同时亦注入好些新设计,其设计特点包括放大电路采取平行排列布局,以抵消两声道之间的相互干扰及外来杂讯干扰,并可尽量缩短讯号通道,减少讯号损耗及失真的机率。在电流转电压的一级、差动输入电压放大级及输入缓冲级上,当然也用上自家最新的高速放大模组HDAM SA3,一共配备了12组。采取简单直接的两级放大模式,以消退反动电势的影响。此外,亦加入了失真率更低更稳定的全新驱动级技术,并大幅提升瞬间电流供应。若要数在实际使用上最新、最有玩味又实用的装置,肯定系面板上的数字式电平表,采用磁力感应输出讯号计算出输出功率,而不直接接通输出,以免影响音质。此外,平衡与非平衡输入可各自独立设定增益(0/-6/+6dB)的功能,着实增强了在不同大小空间使用,又或作不同配器、配喇叭的适应能力。两声道立体声模式下,每声道输出110瓦(8 ohms)/220瓦(4 ohms)。亦可桥接成单声道模式,输出420瓦(8ohms)。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44:43 | 只看该作者
Bi与不Bi之间

     一套五件在手,笔者既玩过完全Bi-Amp亦玩过基本的一套三件,即只以一前加一後处理两声道立体声播放。先讲完全Bi-Amp的效果,叫我最欣赏亦意外的是这样子完全Bi-Amp下,令一对并无特大口径单元的二路半三单元中小型座地喇叭Elac FS 247,在四百多平方尺的大Hi-Fi房中竟然奔放起来,其开扬自由伸展的力量,完全超出我对此等规模喇叭的想像。听着莱纳的匈牙利狂想曲,虽无超沉重的场面,但听起来完全察觉不有任何能量抑压、迟缓或音色个性太强烈而盖过一切等问题。亦再一次证实近代Marantz扩音机的最佳拍档,就是如Elac FS 247般爽快透明的喇叭,亦正如去年初我玩旗舰前/後级SC-7S2加MA-9S2之时,就是配上Vivid B-1作参考,曾经听过SC-7S2加MA-9S2推B&W鹦鹉螺的,都异口同声话系绝配,故这些都是经实试证明为Marantz扩音机配喇叭的参考指标。此外,笔者也来回比较过,若播放SA-CD的话,必得关掉SA-11S2的滤波器,由得DSD讯号直人解码之下,声音最开扬、正路,伸展威亦最佳。也侧闻SC-11S1前级以RCA输入的音质较XL日输人为佳,经A/B比较後我会说经RCA输入来得清柔舒爽,相对地以XLR输入则倾向沉厚有劲,难以断言那个较佳,全在於口味或音乐类型。笔者则会拣RCA接驳,并以Audio Note AN-Vx纯银线来欣赏古典乐,如欣赏音乐类型较多元化的话,我建议用Nordost Heimdall铜镀银线来兼顾透明度与中低频力感。也比较过Bi—Amp与不Bi-Amp之别,主要分别除在於支援每声道、每路单元的能量多寡这个无可争议的主题外,我所听到的另一大分别是音场内部空间间隔的立体感,以至整个音场的三维空间威,当然是完全“Bi”比不”Bi”明显优胜得多。也正路!Bi”与不“Bi”的消费足足相差六万元有多,即十五万多跟九万多之别。此外,笔者更发现SA—11S2对不同格式的软件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定反应,重播SA-CD来得份外立体,但以XRCD的音场来得特润,至於CD则四平八稳。关於SA-CD的重播效果,以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挥三藩市交响乐团玩“马勒五”那“斋”SA—CD为例,着实系今回代表作,不单音场空间层次立体,能够炸出力度之余亦幼细,更是最欣赏其铜管的音色既唯美又醇之同时,亦灿烂得起,再一次印证播SA-CD就是SA—11S2之强项。至於重播XRCD的特点,可见於FIM出品的XRCD24,俗称”多手仔”的James Newton Howard&Friends之上,令Caesar裏的鼓与敲击有力地飞出两喇叭外侧,电子合成器的效果起劲得如在半空飞舞一样。至於重播CD的最佳演译则会是Top Music再重新制版的Mozart Alloy Gold CD(TM-AGCD3805),线条光辉又光鲜,立体又有力,堂音透明、层次分明,群奏能量的一收一放之间充满动感。对於靓歌、靓演译的本地流行曲录音,这套Marantz亦有一手,就如播出宝丽金88极品音色系列—关淑怡的CD,当中的廻音/残响高音嘶声在所难免,但关淑怡的嗓子飘逸得来有肉有气质,无论在[缝绪星光下]或[无尽的爱]中,关淑怡那独特的咬字与节奏,在飘逸音色中表现出独特的肉紧与浓情,从这组合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得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1:44:59 | 只看该作者
简单讲话

     若要简单几句概括这套全新11系的表现,我会说适应性高,对音乐类型无特定倾向,声音有人情味,音色则有如薄施脂粉的淡装,爽快、舒态、不造作。依然带有旗舰系的唯美之余,跃动戚与透明感或更是有过之!不管是完全Bi-Amp或不Bi-Amp亦然!最後,如仍要问究竟应该Bi—Amp或不Bi-Amp的话?不讳言,简直系多此一问!答案当然系看你“Bi”得起与否,“Bi”得起当然要“Bi”!纵使“Bi”不起,以一套三件加一对Elac FS 247般爽快透明喇叭来欣赏靓音乐的话,经实试明亦相当好玩!
8#
发表于 2008-6-16 21:23:14 | 只看该作者
对比歌匠的one,s2和歌匠的one 声音上各有啥特点呀?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1:05:05 | 只看该作者
欧洲的器材和日本的器材在风格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从乐感上来说,歌匠的One相对更好一些,中频也更为饱满厚实一些,这大概于意大利人喜欢弦乐和歌剧有一定的关系。
10#
发表于 2008-6-19 10:02:49 | 只看该作者

请报价

请报意大利歌匠 one和CHORD DAC64签名版价,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7-21 18:22 , Processed in 1.2167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