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贵丰-音樂的城堡 . 傳世的夢想 (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3 14:3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GRYPHON 專題:喇叭
Gryphon Trilogy:Canata、Poseidon、Trident

    2002推出的Cantata喇叭,是首度出現的Gryphon喇叭,同時也是所有Gryphon喇叭的設計基礎。從2002年的 Cantata開始,2004年 Gryphon推出 Poseidon 四件式旗艦喇叭,到2005年最新推出的Trident,所有的基本設計都從 Cantata而來。在 Trident還沒來得及正式出貨到台灣之前,我和此間代理商飛了一趟香港,專程為了聆聽 Trident的全球首度發表,也幸運的成為國內第一位能夠聆聽完整「 Gryphon 喇叭三部曲」的音響評論員。坦白說,即使在撰寫稿件的此時此刻,我依然清晰的記得在香港灣仔大會堂的音樂感動,記得在亞柏利試聽室裡近乎真實的巨大能量,加上進駐家中的 Cantata,隨時可以喚起我對 Gryphon 喇叭三部曲的記憶,寫稿的心情一直處在興奮不已的狀態。
充滿個性的品牌

    對於音響設計者而言,完整的將自我對聲音的認知投射在產品上面,Flemming從製作擴大機開始,便不斷向音響迷展現自我的音樂風格,認為追求現場音樂一般的真實感,是他最重要的設計目標。從唱頭放大起家,逐步發展出完整的擴大機系列,拓展到CD數位訊源與音響線材,對Gryphon而言,喇叭似乎成為最後的一個巨大挑戰!對於長年發展擴大機技術的Gryphon而言,喇叭的設計卻讓他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原因有二:第一、Gryphon的擴大機與CD已經在全球獲得極高評價,他們推出的喇叭也必須以最高標準來檢視; 第二、在擴大機的世界,電晶體與電子元件的測量,可以精確到小數點以下好幾位數的程度,但喇叭單體的測試,卻經常遇到相對極為龐大的誤差,即使向全球最好的單體廠商採購高價的優質單體,誤差範圍經常是幾個百分點。從過去測量到小數點以下三位數的精確程度,要變成習慣個位數百分點的差異,就好像把設計使用的尺規,從公釐為單位變成以公分為單位,讓Flemming傷透腦筋,而這只是設計上的難題之一。


數學高手的瘋狂理論
    Gryphon並不是無中生有地想創作出喇叭,早在十五年前,Flemming就已經有打造頂級喇叭的動機,但是還沒想出完整的設計理論。這時候他認識了 Steen Duelund ,這位丹麥的數學家同時是個不折不扣音響發燒友,在哥本哈根還有自己的Hi-fi Fan俱樂部(很可惜, Steen 在幾個月前過世)。由於自己嚴格的學院訓練,Steen Duelund 發展出獨特的喇叭設計理論。同在丹麥,Flemming 有機會「聽說」到 Steen 的設計理論,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的不可思議,所以 Flemming 決定親自拜訪
Steen。Steen與Flemming可說是一見如故,關於Steen提出的理論,果然如傳說中的瘋狂,但Flemming聽過完整的理論陳述之後,同樣覺得想法瘋狂,但卻認為Steen所講的是「真的」!於是Flemming便開始思考如何把Steen理想中的喇叭,實際的製作出來。事實上,Flemming和Steen合作了許多瘋狂的喇叭原型,但是都不符成本效益,無法付諸生產。Steen的理論最瘋狂的地方,就是要求「每一個喇叭單體必須在任何頻率、任何時間維持相同的相位。 」聽來很簡單,好像喇叭單體就應該符合這項基本的物理條件,事實上,喇叭單體之間的誤差, 可能會有幾個百分點,要能夠從中篩選出物理特性完全相同的單體來配對,是非常困難的工作。所以,早在十五年前Steen Deulund所講的原理,看似簡單,但在略懂喇叭設計者的眼光當中,卻是難如登天的任務,即使到了今天,要達到這項標準依然非常困難。

相信瘋狂的計畫
    在Steen Duelind的瘋狂想法中,還包括的優秀低頻再生的條件,Steen認為喇叭要遵循四項原則,就能再生出極好的低頻表現:第一、採用密閉式音箱設計;第二、非常低的Qt值;三、使用高線性輸出的強大擴大機驅動;四、採用Linqwitz-Greiner低頻分音。你或許要問,Steen Duelund既然這麼懂得喇叭的設計,為何他從來沒有打算自己製作理想的喇叭?Steen自己是數學教授,而且他認為自己已經太老了,沒能力實現製作喇叭的計畫,但是基於科學的計算,他相信自己提出來的理論,已經可以從數學上證明為真,所以把多年研究的想法公布出來。沒想到大部分的人都不能接受他的理論,認為太過於理想,不考慮現實面的誤差,偏偏就有像Flemming這樣的人,願意認同近似瘋狂的設計想法。
   
    從與Steen Duelund見面之後,Flemming便開始思考如何逐步製作出理想的喇叭,Steen無私的分享和諮詢,讓Flemming如虎添翼,不過Steen畢竟是數學家,Flemming 很坦白的說,有時候他也聽不懂 Steen的解釋,因此他們還雇用了新的工程師,能夠「翻譯」出Steen的瘋狂理論,然後慢慢找出解決之道。Gryphon 整個喇叭的開發計畫, 實際上大約從八年以前開始, 而最近三年來才開花結果, 連續推出Cantata、Poseidon 與 Trident。

Cantata開啟序幕
    為了認識 Cantata 這對 Gryphon 喇叭的原創點,請代理商送來全套的 Gryphon 系統,包括 Mikado CD、Diablo綜合擴大機、Sonata Allegro前級與Antileon Signature後級,搭配完整的Gryphon線材。我想把文章的重點擺在創新的設計概念上,搭配我的和編輯同仁聆聽的主觀印象。Cantata 採用MTM設計,尺寸像是稍大的書架型喇叭,並且裝置了一體成型的腳架。 Flemming在造型美感上,確實有著獨到的見解,我相信任何人都會稱讚Cantata美麗的外觀。不過,在漂亮造型之外,Cantata喇叭卻是所有Gryphon喇叭的起點,即使是 Poseidon和 Trident,都算是Cantata的放大版本。在設計上, Cantata總和了五大設計特點,分別是時間相位完全一致的單體配置、弓形機械相位修正、Q - Control、特製的分音網路與高剛性的箱體。其中,分音器與箱體設計的部份,大部分喇叭設計者都會特別注意,但是包括特製單體、弓形配置與Q Control,則是Gryphon獨家首創的特色。

時間相位完全一致的單體配置
    Steen Deulund 關於喇叭設計的第一原則,就是達到完美的時間相位一致。前面已經說過,這個道理講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難如登天,就好像我們要求LP唱盤轉動時幾乎沒有摩擦力一樣,物理原則可以輕鬆講完,但數十年來不管是氣浮、磁浮、油浮,通通都想達到難以企及的完美。幸好,Gryphon所在地丹麥,有的是世界第一流的喇叭單體工廠,包括Scan-Speaks、Vifa、Audiotechnology等等,Flemming 不缺業界第一流的行家。 Gryphon 特殊訂製的單體,從彈波、振膜表面阻尼塗佈、懸邊、磁鐵系統、散熱設計、到強化框體,都是Flemming與單體廠商來回實驗研究的成果。在Cantata身上,首度製作出符合要求的5吋單體,但是2002年還沒製作出更大尺寸的特製單體,也限制了Cantata的體積大小。

弓形機械相位修正
    有了第一流物理特性的單體,還必須在單體配置上補償高低音之間的時間差。Flemming表示,弓形的配置是唯一可以解決時間誤差的方式,其它的設計都無法完全符合聲音直進的物理特性,從圖示當中你可以觀察到,採用弓形配置,聲波才能夠聚焦在聆聽位置上。所以,從 Cantata 開始,延續到 Poseidon 與Trident,全部遵守弓形單體配置,因為這是 Flemming 認為「唯一」正確的補償方法。採用弓形設計,自然會有聚焦點的產生,Cantata的聚焦點設計為5公尺。

Q Control

    以原創性而言,Q Control確實是Gryphon的創舉,到目前為止也是別無分號,這同樣源自Steen Duelund的想法。每一位音響迷都知道空間對音響系統的影響,在 Steen 的想法,整個空間和喇叭設計是不可分割的部份,所以同樣的喇叭在不同的空間當中,會有不一樣的聲學表現。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音響迷,可是我們怎麼要求喇叭設計者預先知道聆聽的空間概況,以不變應萬變,做出適應力超強的喇叭?如果我們認同Steen Duelund 提出的「空間與喇叭是不可分割的因素」,那麼如果沒有針對空間做出最佳化修正,喇叭就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相信,空間確實對音響系統,尤其是喇叭的表現關係密切,否則不會有這麼多人投入空間的整治,就像錄音室建造之前,會預想打算搭配怎樣的鑑聽喇叭,並且從原廠的規格設計適當的空間,一般音響迷更是試圖尋找黃金比例的空間,以便從客觀的物理條件尋找合理的聲學效果。不過Cantata的Q Control,則是充分利用空間來提升有效的頻率響應,和我們從空間來適應喇叭的道理稍有差異。
   
    在密閉式喇叭的設計上,Steen 注意到「 在喇叭共振頻率以下,聲波的能量每一個八度( Octave )會呈現12dB的衰減。」但是空間對於聲波的反射,在「空間共振頻率以下,聲波能量會呈現每八度增加12dB」的現象。看起來有點繞口令,我們講的白話一點,密閉式喇叭在共振頻率以下,會產生自然的衰減,以Cantata為例,喇叭本身的共振頻率是58Hz,所以向下延伸的八度會衰減12dB。所以單獨Canatata的頻率響應,只能達到35Hz。可是空間會產生的聲波能量強化,越往低頻走越多,所以我們經常聽到的「駐波」問題,就是空間自然產生的放大效果。如果把喇叭自然的衰減,透過空間自然增強的補償,那麼不就可以在有限的尺寸當中獲得更寬闊的低頻延伸嗎?Q Control就是試著控制Q值,讓喇叭與空間的頻率響應獲得良好的耦合,同時讓 Cantata擁有20Hz-20kHz的頻寬。我從來沒有聽過像 Cantata這種尺寸的喇叭,可以延伸到20Hz,但是實際聆聽之後,我不得不相信20Hz-20kHz並非誇大的數據。 此外原廠設定的Q值分為三段,從Q1~Q3由小到大,低頻的質量漸增,但Q Control不是等化器,低頻的質感和量感都有微妙的變化。如果你家的空間從Q1~Q3都不合用,沒問題,把聆聽空間的長寬高告訴代理商,原廠會為你計算出適當的Q值,選購訂做的Q4檔位。


特製分音網路

    與Flemming的專訪當中,我沒有問出到底分音器的設計究竟如何,他語多保留。不過他透露了幾項思考方向,Gryphon喇叭要求完全一致的時間相位表現,所以分音器必須審慎選擇滾降曲線,在他們的實驗記錄裡面,有許多不同的分頻設計,但是他不能透露究竟是怎樣的斜率。Flemming表示,越多階、越陡峭的分頻斜率,將會導致愈大的相位失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分音器特性,因此他們在時間相位補償上,花費許多功夫,找出最適合的分頻曲線。雖然沒有問出正確的分音模式,但可以確定他們一定不是採用陡峭的四階分音,避免相位的飄移誤差。Flemming表示:「我只能說Gryphon目前使用了試驗出來已知的最佳線性表現,達到無時間相位失真的要求。」
   
    這個分音器還有一項重點,就是必須從Q Control供應12V的電源。要吃電?難道是主動式電子分音?不是,三對Gryphon喇叭的分音器都是被動式分音,但都需要12V的供電,目的就是讓被動元件隨時在充電狀態,不需要等到音樂播放一陣子以後,才會達到快速反應的效果。


重量級音箱

    外觀的設計上,Flemming 從草稿一直到完成都親自處理,並且使用電腦輔助設計,瞭解成品的預期物理特性,高剛性、高質量的音箱,在Hi End等級的喇叭已經是共通的基本條件,因為他們售價昂貴,自然可以在成本上投入更多,所以你可以想見 Cantata採用特厚的前障板與箱體。但在 Cantata身上,我們還可以觀察到 Gryphon的獨特之處。Cantata的高音單體安裝在黑色的淺號角上面,輕觸表面你會知道那是鋁合金材質,原來是以實心鋁塊CNC切割出來,重量高達1公斤。


BOX
主觀聆聽經驗
郭漢丞

    Cantata幾乎是不用花功夫擺放,就能獲得水準以上音場表現的喇叭,只要你為兩支喇叭之間留下適當的距離,就能夠自然的稱起不錯的音場水準,譬如Patricia Barber著名的「 Cafe Blue 」,寬闊的音場表現,幾乎是信手拈來,完全不費功夫。至於背牆反射的影響因素,主要和低頻的量感有關,可以從 Q - Control調整,我的聆聽空間約八坪多,Q1 與 Q2的低頻量感比較適合,但我經常在兩者之間切換,小品室內樂我喜歡使用 Q1,取其乾淨、快速、開放的特質,交響樂則會選擇 Q2,低頻較多的搖擺爵士也會選擇 Q2。至於 Q3 在我這裡則顯得低頻最為龐大,但稍有雜亂不清的問題。

    Cantata 最驚人之處,在於有限的尺寸竟可達到寬闊的頻率響應,更重要的是沒有可聽聞的駐波干擾,即使以龐大的音壓聆聽,低頻段的表現依然線條感清晰。像是「 富嶽百景 」這類大小尺寸太鼓演出,小太鼓急速的敲擊,講究的是迸發的速度,要能有比例清晰的敲擊鼓點,當大鼓猛力敲擊時,雄渾的氣勢和鼓皮震動的細微尾韻,都讓聽覺產生幾乎看得到畫面的擬真形體。我在曾經進駐家中的大型的喇叭,譬如前幾個月暫借使用的Wilson Benesch Chimera上面,都曾體驗過類似的擬真樂器形體,但我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在Cantata上面重現近乎真實的音樂能量。

    搭配Cantata肯定需要強勁的擴大機!原本我搭配了Gryphon最新的Diablo綜合擴大機,整體表現已經讓我相當滿意,但是為了撰寫專題,我還是商借了頂級的Sonata Allegro與Antileon Signature,當我把旗艦前後級接上去,熱機一個小時之後聆聽,我馬上知道Diablo的限制,以及 Cantata 對於功率的高水準要求。不是 Diablo 推的不夠好,是 Antileon Signature太勇猛,音樂的鮮活程度更勝一籌。當然,Sonata Allegro與Antileon Signature的搭配遠超過Cantata,但我建議至少搭配Prelude和Encore的組合,才能讓Cantata發揮的淋漓盡致。

BOX:
主觀聆聽經驗(Secondary Opinion)
輕鬆呈現音樂原貌
陶忠豪

    身為書架喇叭的用家,Gryphon Cantata 可說是我心目中的夢想喇叭。不過到底該將 Cantata定位為書架喇叭或是落地喇叭,卻是一個難題。姑且不論 Cantata 音箱與腳架融為一體,介於書架與落地喇叭之間的造型;就算在聽感上,Cantata 也兼具有書架與落地喇叭的優點。聆聽小編制音樂與人聲演唱時,Cantata 呈現出極度精緻的聲音表現,室內樂的樂器形體比例正確,完全沒有大型喇叭形體過於巨大的問題。但是樂器線條卻沒有書架喇叭過於侷促而揮灑不開的感受,而呈現出一種輕鬆自若的寬容感。播放大編制交響曲時,卻能夠完全重現大型喇叭才有可能再生的恢弘氣勢。在Diablo綜合擴大機的驅動下,音質柔和、自然,高頻泛音延伸豐富,可以感受到 Cantata並不強調短暫刺激的音響性,而是以雍容大度的自然音質,毫不刻意勉強的輕鬆呈現音樂原貌。但是在重播 Marcus Miller的電貝斯演奏時,Cantata又能盡情展現低頻強勁的衝擊力與重量感,劇烈的動態反應,彷彿樂手從喇叭蹦出,而在音場舞台中狂舞,這種強烈的真實感,甚至要超過聆聽現場的感受。



超越體積的龐大規模感
林治宇

    實在很難想像,以Cantata這樣近似書架型喇叭的體積,重播的音樂規模感竟然是這樣的龐大。拿它聆聽交響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一個既深且遠的音場,輕鬆且不著鑿斧地在兩支喇叭間灑開,每個聲部間的相關位置,以及前後左右的關係也都能清楚地分辨。不過,要重現交響樂團龐大的規模感,光有開闊的音場還不夠,還必須把那種重量感適切地表達出來才行,此時,Cantata沈穩飽滿的低頻就是最好的示範,它的低頻量感與延伸,對於多數落地喇叭而言,都是難以企及的高標準。
    在音質方面,Cantata呈現出的聲音,剛好在透明質感與濃厚氣氛間,取得良好的平衡。當它表現鋼琴,觸鍵的顆粒感非常清晰,加上不絕於耳的琴體共鳴聲響與縝密的質感,讓人覺得繞樑三日。當表現弦樂時,炫目光澤下所潛藏的木頭味,足以讓人品味再三,絕對是弦樂的示範級演出。如果拿它來重播人聲,一股直接的穿透力,讓人極容易就被歌者的情緒所感染,融入音樂的氛圍。但當Cantata表現較為辛辣的音樂類型時,我會覺得刺激感稍微不足,不過,這一點恐怕已是吹毛求疵的要求了。



Poseidon:最高技藝的宣言
文 郭漢丞

    從Cantata首度達到Flemming滿意的時間相位一致,加上Q Control的創舉,緊接著Flemming直接往最頂峰的喇叭邁開步伐。Poseidon採用四件式設計,低音柱納入Encore後級,為主動式設計,分頻點設定在前所未有的200Hz,從喇叭單體、箱体、分音器到主動模組,每一項細節都以毫不妥協的態度製作。當然,Poseidon的價格也邁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讓這款巨獸級的超級喇叭,只能有極為少數的人有幸擁有。

    Poseidon喇叭雖大,但是所有的設計概念,則源自Cantata喇叭,不過特殊的四音路設計與更大的8吋低音單體,都讓設計者有更大的發揮空間。Flemming自己都說:「Cantata和Trident不是縮小版的Poseidon,而是放大版的Cantata。」弓形喇叭單體配置、Q- Contro l控制、重量級的箱體、繁複的分音網路等等,全部都源於 Cantata 的研發成果。如果要再詳述 Poseidon 與Trident的設計細節,等於重複Cantata的介紹,只是更為講究。Poseidon增加了新的特點包括由Sonus Faber授權使用的彈性線喇叭網罩、Q Control遙控、Encore後級驅動低音柱、Scanspeak的頂級Revelator高音單體。

主觀聆聽經驗
郭漢丞

    我相信大家看過關於 Cantata 的聆聽經驗,肯定不過癮,但我希望用較短的篇幅,比較直接的比對 Cantata 、 Poseidon 與Trident的差異。亞柏利的聆聽室我來過不少次,每次都是聆聽Poseidon,擴大機搭配的也總是Antileon。我還記得前半年每次聲音都有若干變化,一方面是代理商進行細部調整,另一個解釋就是喇叭Run開了,聲音越趨圓熟,直到今年年初來試聽Emm Labs SACD唱盤時,才覺得聲音穩定了下來,當然,我指的是細部的差異,Poseidon的優秀質地一直很好,細部的差異是音場、空間感與臨場感。

    Poseidon擁有第一流的音場、第一流的動態反應、第一流的音樂質地,光是這三項,就已經把Poseidon的美說明完畢。其中最令人折服的,應該是動態範圍的展現,我想「Hope」這張非洲爵士樂的代表作許多人都有,但是音響系統動態不好的人,可能早已經將這張唱片束諸高閣。在 Poseidon 的系統上聆聽,只能用「舉重若輕」來形容,開始打擊樂清晰而堅定的陳述,還不會感受到強烈動態範圍的實力,Hugh Masekela嘶吼的唱腔,從開始的和緩訴說,逐步推昇到有如毀滅性的爆炸迸發,那種幾乎是用全身在聆聽音樂的強勁音壓,襲面而來的是一陣陣渴望解放的爵士狂吼,聽得暢快、聽得熱切、聽得感動!在毫無保留的動態範圍當中,喇叭彷彿消失無蹤,只有音樂留在空間當中,任聆聽的情緒輕舞飛揚。

    接著我換上約夏.貝爾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充滿自信的約夏.貝爾,手中拿著史特拉底瓦里家族的「紅色小提琴」,傳奇的小提琴加上年輕音樂家的自信演出,音色幻化出繽紛的色彩,小提琴凝聚與彈跳的線條,挑逗著聆聽的情緒向上高漲,柴可夫斯基擅長一波又一波的創造高潮,很容易就讓人陷入音樂的波濤當中,隨之起伏蕩漾,身體也不禁跟著搖擺起來,搖頭晃腦地享受著每一個作曲家精心創造出來的樂句。絲毫不拖泥帶水的快速拉奏,在 Poseidon 上面也毫不含糊,清晰分離的每一個轉折,都展現出約夏.貝爾高超的炫技,差可比擬當年的海菲茲,但少了分冷竣,多了點浪漫。我想,第一流的音響已經不能用任何法則來規範,而是讓聆聽者完全進入音樂當中,忘記音響的存在, Poseidon離此不遠矣!


BOX:
主觀聆聽經驗(Secondary Opinion)
直接、凝聚的真實樂器質感
陶忠豪

    以前就曾在亞伯利與音響中聆聽過Poseidon喇叭的表現,對其重現大編制大動態音樂曲的能力早以印象深刻。不過我一直好奇的是,以這種超弩級四件式喇叭重播氣質靈巧的音樂,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我試聽了田部京子演奏日本作曲家吉松隆創作的鋼琴小品,曲作幾乎不涉及鋼琴低音鍵的彈奏,而全數集中在中高頻音域。Poseidon 的展演與我以往的聆聽感受大不相同,高音觸鍵的晶瑩感、分明的顆粒感,與飄逸的泛音延伸一樣不缺,但是在靈巧的音符中,卻多了一股穩定的支撐力,為夢幻的樂音添加一份真實感受。相較之下,以往所聽到的琴音彷彿就像是音樂盒般飄忽而令人心神不寧。

    再聽西貝流士「第四號交響曲」,Poseidon輕鬆的展現出第一樂章開闊、悠遠的氛圍,以往聆聽本曲所不曾注意的低頻音域,此時也被突顯而出,使音樂整體更為沈穩,並且展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弦樂質感與Cantata搭配Diablo擴大機的聽感不同,排除了柔化的傾向,呈現出的是極為直接、凝聚的真實樂器質感。


兼具穩重與靈巧的巨人
林治宇

    看見四件式的Poseidon雄偉地矗立在眼前,很難能不讓人立刻肅然起敬,只想趕快立正站好,我想,原因並不是它過人的身高與體積,而是外型設計與選用材質的關係,容易使人沈靜心情去仔細鑑賞它的聲音。看到Poseidon的體積,通常不會讓人去懷疑它對於大編制音樂的表現,因此,聆聽過程中,我反而會去注意Poseidon對於簡單編制音樂的詮釋方式,結果得到一個結論:Poseidon還真是「大小通吃」的喇叭。當聆聽吉他獨奏,吉他的音像大小與形體感以一個非常恰當的姿態重現在音場中,各種精微的技巧與細節毫不錯過,感覺像是聽書架喇叭,但那種接近現場的輕鬆感卻又是Poseidon才有的。播放大規模的交響樂,一種潛沈飽滿卻不囂張的低頻,精確地傳達出極度接近音樂廳現場聆聽的輕鬆自然感受,當時有一個感受油然而生,就是如果我有能力,會不計代價地追求這樣的低頻。

    最後,我播放了巴爾托克的第四號弦樂四重奏,我感覺到一種極為壓迫的氣氛,讓情緒極度緊繃,不過,這個氣氛來自於音樂本身,而不是器材不良的緊張感造成,這是我在許多系統播放此曲時從未有過的經驗。


Trident:可以想像的追求目標

    從Cantata到Poseidon,Gryphon帶給音響愛好者是一連串的驚喜與讚嘆,驚喜的是在喇叭百年演進歷史當中,還有音響設計者能夠推出創新的設計,而不是因循舊有的規範,想辦法做得更好而已,讚嘆的是第一流的聲音表現同時能兼顧第一流的外觀設計,聲音與外型均美,同時滿足聽覺與視覺的享受,但是Poseidon的價格也到了新的超高水準,我想很多人聽到價格之後,就已經打了退堂鼓。

    Flemming以前曾經推出過Tabu系列,希望提供平價的好器材給音響迷,你應該知道他心裡面想的不是賺大錢,而是讓更多人可以享受音樂重播的美好經驗。對Flemming而言,Poseidon是Gryphon對全世界音響愛好者的宣言(statement),代表 Gryphon 目前可以達到的最高音響境界,他也不曉得能賣多少。不過Trident的推出,代表Gryphon強勢進入Hi End 喇叭的企圖心。雖然在八月份香港音響展的原型機演出中,Flemming並沒有透露可能的售價,但肯定價位帶會和許多第一線喇叭廠牌的旗艦喇叭相互競爭。

放大的Cantata

    Trident並不是縮小版的Poseidon,在Flemming的說法當中,所有的喇叭都是從Cantata放大而來。從Cantata走到Poseidon,Gryphon中間間隔了兩年,但從Poseidon到Trident,中間只間隔約一年,Trident研發的速度顯然較快,原因是基本的5吋與8吋單體都已經備齊,既有的Encore後級模組可以沿用,遙控版的Q Contorl也在Poseidon上面完成,Trident唯一的難題只剩下箱體設計,難怪Trident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推出。從另一個角度看,Gryphon開發喇叭的時間,從十五年前找到Steen Duelund確定完整理論基礎,到八年多前正式投入開發,現在已經到了可以收割的時候了,而Trident正是填補Cantata與Poseidon價位帶龐大差異的中間產品,也是Gryphon在Hi End喇叭市場上攻城掠地的新主力。

    為了Trident的全球首度發聲,Flemming和事業伙伴Valdemar Borsting一起飛到了香港,而我也在八月香港音響展的第一天,同時趕到會場一睹Trident的真面目。在前往香港之前,連此間代理商都不知道喇叭的細部規格,只有一張解析度不高的圖片,實在研究不出個所以然。但是到了會場,Gryphon喇叭三部曲一字排開,Trident的樣貌就不難想像了。如果Poseidon是Gryphon對全球音響迷的最高境界宣言,那麼Trident就是Gryphon試圖讓完美與消費者更為接近的精心傑作。讓我們近身比較一下Poseidon與Trident,四件式設計的Poseidon採用四音路設計,低音柱一路、中高音總共分為三路,包括了高音、中音與中低音,每聲道使用了8只8吋低音、4只5吋中低音、4只5吋中音與1只1吋高音,總共17個單體構成龐大的四音路系統。到了Trident,回歸到兩聲道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三音路設計,正中央一樣是Scanspeak最頂級的Revelator高音單體,在Cantata首度使用的5吋中音同樣採 MTM 配置,延伸兩端對稱式裝設總共4只8吋低音單體,標準的點音源設計,並且以弓形弧線配置喇叭單體。 Flemming 可說是「吾道一以貫之」,他既然認為弓形配置是唯一的機械時間相位補償方式,所有Gryphon的喇叭都遵循相同的法則。

直追頂峰的實力

    抵達香港灣仔大會堂的時間已接近中午,在人潮還沒大量聚集之前,我趕緊展開拍照的工作,並且仔細觀察 Triden t的設計要點。與Poseidon 比較起來,Trident 幾乎是一模一樣,所以我不禁認為Trident 是縮小版的 Poseidon,但是 Flemming不僅一次糾正我,Trident 是Cantata的放大版。
   
    Trident與Poseidon的差異,幾乎只有單體的數量和音箱的數量,不過設計的基本原則,依然是Cantata設定下來的Gryphon原創:時間相位一致的單體配置、弓形前障板、Q Control、嚴謹設計的分音網路、重量級的音箱,正如Flemming所說,Poseidon和Trident都是超大型

Cantata(Giant Cantata)。
    談起Trident,Flemming感慨的說,喇叭單體製造者其實可以做出非常好的單體,符合最頂級的Hi End需求,很可惜Hi End的喇叭單體並不是賺錢的生意,賺錢的單體都在一般廉價的喇叭(Boom Box),即使Gryphon願意付出很高的代價,依然只能得到有限的成果,但他已經很滿意目前的狀況,而且感謝合作廠商的付出與努力。

    Trident的分音器一樣需要供電,但是直接從Encore的後級上面取得12V的電源供應。雖然沒有問出分頻網路的設計模式,究竟是幾階分音,但是Flemming透露,為了分音器的設計,他與Steen研究許久,最後他們自己動手製作所需的電容。Steen與Jensen曾經合作設计最適合音響使用的電容,但是在Gryphon的應用上,他們決定自己製作,達到嚴苛的品質管制。Trident的Q Control幾乎一樣,控制參數包括0.3、0.35與0.4三段,或許可以大膽猜測和Poseidon一模一樣。在喇叭尺寸上,Trident更適合一般家庭使用,Poseidon身高199公分,如果家裡不夠大,天花板挑高不夠高,看起來一定很有壓迫感,Trident的身高為170公分,頻率響應16Hz-40kHz,效率94dB,比Poseidon小了一點,但頻率響應與效率一點都沒有犧牲,兩者完全相同。高剛性與高質量的喇叭箱體,加上Encore後級的重量,讓Trident擁有195公斤的權威級重量。

成功的香港首演

    在灣仔的大會堂中,空間條件相當優秀,挑高超過五米以上,170公分的Trident看起來視覺效果相當協調,即使Poseidon看起來也不顯得龐大。不僅挑高夠高,空間也有十餘坪大,這麼大的展示空間,Trident能夠讓音樂以Gryphon一貫的超高密度充滿每一個角落,讓參加香港音響展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嗎?

    正式的Trident展示在下午三點鐘開始,兩點半以前清場,所有參觀者要在門口等候,在此之前,準備的會場完全無聲,Flemming仔細檢查所有接線無誤,輕鬆地等著參觀民眾。三點一到,馬上湧入眾多參觀者,許多人得要站著聽Flemming的示範。展示會由香港「音響技術」的大草先生主持,流暢的同步翻譯和生動的解說,讓參觀者聚精會神地聆聽Flemming解說設計特點。Flemming刻意選擇了動態龐大的音樂,強勁的打擊樂立刻讓現場氣氛熱鬧起來。Trident能不能展現有如Poseidon的龐大氣勢?我可以肯定的說:非常接近,只可惜不能現場A/B比對,但Trident確實已經展現出直追頂峰的無限表現。

請期待正式評論

    在大家看到這篇稿子的時候,我相信Trident已經進入了量產階段,原型機成功的展示,應該為Gryphon爭取到不少訂單,而台灣地區可望在年底首度引進。雖然Poseidon達到Gryphon展現State-of-the-art的目標,但是高貴的售價,肯定只能侷限在極少數金字塔頂峰的人士,但Trident雖然還不清楚售價,但是肯定會在Cantata與Poseidon之間取得合理定位,價格應該還是高,但卻已經是可以「做夢想想」,或許可以努力追求的目標。在香港音響展我有沒有聽夠?說實話,展場還是不夠安靜,加上我遠來是客,不敢多做要求,只能和Flemming多聊幾句,並且靜靜的聆聽現場演示,我想等到Trident正式送抵國門,編輯部一定在第一時間安排完整的評論,讓讀者先睹為快。



[ 本帖最后由 ---why--- 于 2007-8-13 14:43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7-15 11:34 , Processed in 1.1240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