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18-9-10 16:52:33
|
只看该作者
试听感受
在编辑部听 Einstein The tune合并式放大器配Blumenhofer Tempesta17落地式音箱, The Tune与Tempesta17首先给人的感觉,那就是细节丰富,可以轻松重现录音中包含的所有信息。 The tune与 Tempesta17诠释细节的手法,就是用一种不疾不徐、不夸耀炫目、平铺直叙却很有条理、绝不遗漏的方式,冷静地重放音乐。
播放 Salvatore accardo那张著名的〈 Rossini string Sonatas),弦乐之美立刻散发出来, The tune与 Tempesta17比我预期的声音表现要来得柔软些、唯美些。一般德国器材带有比较刚强、比较男性化的力道,讲究声响的精确度,可 The tune与 Tempesta17却显得柔美流畅,如 Rossini这弦乐开头跳跃欢乐的音符,在 The tune与 Tempesta17上面显得活泼雀跃,但弦乐交融的和声,却是柔和美妙。
TheTune与 Tempesta17的精准个性,依然维持着,但是精准之中却少了生涩,多了温暖。 The Tune与 Tempesta17表现的弦乐带有漂亮的光泽,同时也有绵密的和声,弦乐的乐句交融,表现出流畅舒适的音乐性。
试听感受
再者, The Tune与 Tempesta17具有清晰而严谨的音场结构,因此即便它的个性较为深沉内敛,不爱表现,甚至有点淡泊名利的感觉,但能表现出宽广开阔,豁然大度的规模与气势。所谓清晰的音场结构,是指每个频段的声音都能以其正确的比例呈现在音场中,而且处于其应该的位置上,就像是一幅表达清楚的建筑设计图,可以看出建物的基本结构,与每个楼层应有的比例。
这样的感受在用The Tune与 Tempesta17聆听交响乐时特别让人印象深刻,动辄上百人的编制,动用数十种乐器,各种音色、频段的声音纷呈,更能表现 The Tune与 Tempesta17处理复杂音乐时的从容态度。
试听感受
虽然我觉得 The Tune与 Tempesta17轻松悠闲,但德国器材精准的个性依然没变,听 MarthaArgerich与 Schwartzberg合作的《Cesar franck violinSonata》,音场刻画得深刻自然,小提琴与钢琴的形体精确,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恰到好处,细节的转折变化清晰自然,强弱对比掌握得很好,可见 The Tune与Tempesta17的能力很优秀。在音乐性的表现上,过去我听到的德国音响器材是刚中带柔,现在 The tune与 Tempesta17则更趋向柔中带刚,质地更软调些,触键更轻柔些,可是音乐的线条还是有表现出来,把《Cesar franck violinSonata》扑朔迷离的飘忽风格,精彩地表现。
最后播放《木炭》,显示出 The tune与 Tempesta17优异的低音能力,大鼓轻快不拖,短促带劲,紧接的Bass则有清晰的线条与轨迹,音色干净,厚而不浊。TELARC天碟 Jacques Loussier演奏Bach《G小调中的西西利亚诺》,当中低音大提琴拨奏时指腹压弦的清晰质地,颗粒分明,但又不会因收得过快而缺乏尾韵,让音乐变得无趣。播《我们的父》曲目中手掌击鼓的形体、低频效果重击等,各种低频段丰富的表现, The Tune与 Tempesta17轻松地展现出丰厚的形体,感觉 The Tune与 Tempesta17的低频既宽松又有速度感,同时舒服的低频量感让音乐更加耐听,尤其大声聆听时,听起来一点也没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