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931|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碟海拾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16 14:1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舒伯特《罗莎蒙德》戏剧配乐 DG 4316552 阿巴多指挥欧洲室内乐团

舒伯特的音乐大都旋律优美,好听至极,这一点恐十白用不着我来强调了。《未完成》、《鳟鱼》、《死神与少女》早巳路人皆知,但这部为戏剧《罗莎蒙德》的配乐却经常被人遗忘,很多人听到的可能只是序曲和其中的两段芭蕾音乐而已,如果是这样,那你肯定是遗失了一个宝贝。全套的《罗莎蒙德》版本,最优秀的肯定就是这个阿巴多版了。阿巴多在DG的录音几乎没有败笔,他不善言辞,更喜欢用音乐来说话,阿巴多当年为DG公司录制舒伯特交响曲全集时,舍弃了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这两支超级乐队,而选择了自己一手创建的欧洲室内乐团,这一点颇为耐人寻味。听完这张口昌片你会感到这确实是一个英明的抉择,欧洲室内乐团在精致细腻的组合方面有着更晶莹剔透的音色,平衡感非常美妙。这张唱片是真正浪漫主义的演绎,感性丰富,而且不乏果敢的气质,每段音乐都被阿巴多精心刻画,而且浑然天成。恩斯特塞夫合唱团的演唱有如天籁,有着非常动人的神韵,奥特的独唱也不作第二人想。录音则有着DG公司数码录音厚实丰满的特质,整体音响华丽而又不乏细节,色彩的浓淡对比也很大,但声底很纯,这是阿巴多大师最优秀的舒伯特录音。

4316552.jpg (31.82 KB, 下载次数: 204)

4316552.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0:07:20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拉特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郑京和(小提琴)
EMI 5 57165 2

1998年6月两条世界著名歌剧院、乐团的后任音乐总监的任命消息确实是震荡了整个世界。其一是小泽征尔即将成为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而另外一条就是年仅43岁的西蒙·拉图尔出任下一期的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消息了。当时的一些媒体在这条消息的标题上就是用的这个词——Habemus Papam! (在梵提冈,每当新任教皇被选出来的时候,人们所发出的欢呼叫法)

  柏林爱乐在第一次选举不成的情况下,第二次的秘密不记名投票选举结果,拉图尔以绝对优势的票数当选了。柏林爱乐虽然没有公开另一位候选人的名字,但是各种猜测集中在了巴伦鲍伊姆的身上……不管这个猜测真却与否,犹太人巴伦鲍伊姆被公认为现代几位著名指挥家中最能够理解德奥音乐、并且具有展现德奥音乐风格真髓的一人了。上面的结果出人意料的地方在于拉图尔显然是远离掌握展现德奥音乐真髓的年轻一代指挥家。不说别的,作为指挥家上路至今却还没有一个德奥交响音乐全集的录音。无论是海顿、莫扎特,还是贝多芬、舒伯特……。

   就这样拉图尔指挥维也纳爱乐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诞生了。说来也是令人结舌不已的是这居然是拉图尔本人第一个贝多芬交响曲的录音。当然拉图尔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在英国、德国全套演奏英国人德·马尔整理的新版贝多芬交响曲也是前几年相当显眼并且博得好评的。

    迄今为止,无论是远离了我们时代的富特文革勒、卡拉杨还是我们同时代的克莱勃、巴伦鲍伊姆的演绎无一不是体现出罗曼罗兰所形容的那种“经过痛苦的历程到达欢乐的境界”的。当然,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在这上面的演绎完全的概念化了。然而还不能说这样的概念就是唯一的……听了拉图尔的这个录音也确实让人不得不重新反思一番了。

    整个作品的演绎风格也是相当独特的,乐队规模是否也比较的小。音在空间的滞留时间少的惊人——乐队的断奏效果(staccato)所造成的时值和力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多样性的效果也是令人眼界大开的。第一乐章有一些显得快的节奏总让人想起托斯卡尼尼的风格,然而却觉得行进的脚步坚实而稳健。定音鼓的声音有些干枯,然而双簧管的声音却是圆润流畅,这样的对比也显得趣味性十足。第二乐章中能够清晰的感到拉图尔具有代表性的速度法(agogik)的效果一览无疑。而第三乐章的第一主题确实是充满热情的表现——让人感到热血喷涌而出的气氛。呈示部在低音弦乐器稳定的衬托下显得壮丽而稳重。让人感到了一种活力,而这样的活力远远的胜过了其他的演绎。……恰巧近来多听了一些克莱勃在1975年指挥同一个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同曲的录音。两个录音中乐队的风格显现如此之不同也是令人震动的。听过一些其他指挥家指挥VPO的贝多芬交响曲,然而拉图尔居然有这样的能力——将整个乐团在某个作品演绎上的风格转变了一圈。……

    回过头来,拉图尔被选为下一任的音乐总监,也确实有着其他的原因。这就是柏林爱乐乐团面临了空前未有过的市场危机。当年人们需要在柏林爱乐音乐厅外排队才能够买到票子的情况已经被现在冷冷清清的场子所替代;当年作为DG的首席乐团也逐渐被其他乐团所争夺;一些历史上历来都是由柏林爱乐出场的节日演出,也正在被其他著名乐团所替代……。总之柏林爱乐乐团正遭受空前的竞争;古典音乐市场也确实在萎缩着……。柏林爱乐乐团需要尽快的改变这样的处境。估计他们也意识到了,再采用具有所谓传统风格的概念已经无法将渐渐离散的爱好者们拉回来了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拉图尔当选也就不那么令人费解了——无疑人们给与了拉图尔的到来以巨大希望的。难怪乎人们听到他将出任下任BPO总监时的那句欢呼用语了——Habemus Papam !……

    到底是怪杰拉图尔,就连第一张令人注目的贝多芬[命运]也同样有花样——同一张唱片中的郑京和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个曲子无论是对于热爱勃拉姆斯音乐的郑京和来说,还是对于热爱郑京和的乐迷来说都是来的太晚太晚……。应该承认,我也应该算是一个郑京和的乐迷。这个勃拉姆斯协奏曲的录音也是等待了近二十年,总算到了尽头……

    唱片是前一段时间去域外公差挤出时间到唱片店里买下来的。为的是早一分钟也好,了却多年来的心愿……仔细听这个录音的结果,也是大出我的意外。对于勃拉姆斯的这个作品,我始终认为是需要消耗独奏演奏家相当气力的。与其说是手臂上的,倒不如说是在音乐的表现中的。穆特前一段时间在纽约留下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同一作品的录音,争议就在于穆特在音乐表现上的强度控制不够,音乐显得力度和幅度太大,总让人有过了的感觉。当然那个录音应该是相当过瘾的一个。如果说历史上女流演奏家能够非常完美的在这个作品演奏中掌握力度、强度的控制的话,应该是英年早逝的Neveu了。她留下的那个勃拉姆斯录音的年纪也正好是30岁左右——正当年。穆特也差不多是这个年纪,虽然最近一个录音不尽完美……

  郑京和的演绎和70年代烽火连天的风格正相反,这个勃拉姆斯的风格确显得秀逸典雅。勃拉姆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的表现,在郑京和的手上也应该说表现的相当完美。然而在这个作品中需要表现出一定力度的段落,都显得过于柔弱了。这是郑京和在这个录音中不尽人意的地方了。

    第一乐章第一提示部结尾的地方,小提琴的华彩风格的进入姿势是勃拉姆斯这部作品的一个特点。一连串的琵音上郑京和处理的相当稳健。或许是录音技术上的缘故,总觉得声音在这个部分显得薄了许多。第二主题中小提琴独奏部分(206小节开始)相当抒情而洒脱。第一乐章中的约阿西姆的华彩处理的也是干净利索,感到略有不足的是幅度和动态的范围小了一些。第二乐章开头部分的双簧管的独奏相当飘逸,让人感到了勃拉姆斯音乐特有的略带忧愁的闲逸。紧接而来的独奏小提琴也是优美如歌,确实动人。特别是有双簧管辉映的那段小提琴独奏,简直是少有的完美。单单这个部分,我们也就能够感到郑京和手上功夫的老成和富于完美的音乐性。第三乐章郑京和也是能够在起伏相当大的演奏中相当好的掌握了整个节奏,急缓变化处理的高明确实值得赞叹。

    郑京和用独特的理解和自己的风格演绎了一个俨然不同于其他的勃拉姆斯协奏曲。作为我自己出于对勃拉姆斯协奏曲的印象,对于郑京和的这个录音还难以满足。原因是50岁的郑京和显然在这个作品上力度的掌握是否欠佳。不太清楚是已经年过50的郑京和力不从心了呢还是这番风格的处理完全出自郑京和本人对于作品的独特理解呢……。或许对于郑京和及我们来说,这个录音来的太晚了……

1.jpg (15.12 KB, 下载次数: 161)

1.jpg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0:04:08 | 只看该作者
巴洛克专集 王健(大提琴),萨尔斯堡室内乐团
DG 474 236-2

波凯里尼:降B大调第九号大提琴协奏曲
库普兰:音乐会小品
弗莱斯卡波尔迪:托卡塔
蒙恩: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巴洛克专集》是王健的最新录音,为我们带来四位17-18世纪作曲家——波凯里尼、库普兰、弗莱斯卡波尔蒂和蒙恩的作品。大提琴的经典曲目远较钢琴、小提琴少,大提琴家们来来去去都跳不出德沃夏克、舒曼、圣桑等屈指可数的几首协奏曲。而王健的这个录音可谓是别出心裁,选择了并不热门但旋律动听,易于接受的音乐(现在的主流大提琴家很少灌录这些曲子,这种音乐在如今似乎应该是本真复古派的音乐家去玩的)。一方面可避免市面有太多同曲版本“打崩头”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不是大众熟悉的作品,演奏必须有特别的出彩之处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王健的演奏不拘泥于再现精致典雅的巴洛克风味,而是用既浪漫热情又纯朴大气的手法给作品注入了浓厚的现代感和人性化气息。他的细节处理有不少精妙之笔,尤其是那些浅语低吟般的弱奏,真有牵人心魂的魅力。萨尔斯堡室内乐团演奏这种风格类型的音乐向来是得心应手、味道纯正的,在此他们为王健提供了神采飞扬的美妙伴奏。这张唱片使这些古老的作品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相对而言,马友友前两年为求“原汁原味”而不惜把自己的大提琴作了“复古”改装而录制的两张《简单巴洛克》(内容为巴赫的改编曲和波凯里尼的协奏曲),给人的感觉只是形式大于内容而已。

    据了解,王健接下来的出片计划包括巴赫无伴奏组曲和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这两大经典巨著,我们拭目以待吧!

1.jpg (16.21 KB, 下载次数: 145)

1.jpg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6:31:46 | 只看该作者

RR发烧名盘:施瓦茨指挥西雅图交响乐团 莫扎特第21、24钢琴协奏曲 Istomin钢琴

美国RR唱片公司是发烧友熟悉和喜爱的唱片公司,他们近100款的录音制作成为了排行榜上首屈一指的传奇。其1996年出版的《第21、24钢琴协奏曲》,由美国年届70多高龄的演奏家伊士东文演奏,其乐坛地位可于小提琴大师斯特恩相提并论。
由舒华兹指挥西雅图交响乐团协奏。
编号:RR-68CD


作曲家介绍:
  user posted image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1.jpg (36.41 KB, 下载次数: 152)

1.jpg

2.jpg (44.66 KB, 下载次数: 146)

2.jpg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2:32:52 | 只看该作者
天使之声——Libera童声合唱团专辑 EMI 00946 370523 2 7


这是Libera自1999年以来的第五张唱片,这个全部由男孩子组成的合唱团近年来风靡欧美、亚洲乐坛,其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众多古典音乐界的明星和大腕,该团以完美的和声效果、出众的技巧及独特的演绎征服许许多多流行和古典乐迷。
    Libera当年名为St.Philips Boys’ Choir(圣菲利普男童合唱团),早在1984年已经开始录制唱片,于1990年改名为Angel Voices后发行了3张专辑,1999年再更名为Libera,他们的音乐中融入了流行、古典、New Age等元素,形成特有的新鲜风格,广受不同范畴的乐迷的欢迎,在当今不景气的市场里炙手可热。
    这次这个新专辑叫Libera-Angel Voices,一看名字就会觉得Libera在为自己怀旧,选曲大部分是从以前的几个专辑里精选出来的。如果之前没有听完Libera的唱片,现在又想保留他们所有最好听的歌曲,这个新专辑就是奉献给你的Best Buy。15首曲里面有半数是Libera的制作人和作曲家Robert Prizeman的力作,其余的8首也是由他填词和改编的(里面也有不少古典音乐的素材),Prizeman可以说是Libera的灵魂人物了。
    我最喜欢里面的sanctus、salva me、I vow to thee,my country和voca me,还有I am the day。听这班男孩子唱歌并不像听维也纳男童合唱团那样,除了可以泡着茶、调暗灯光在夜深一人独自欣赏,还可以同时做这忙那,又或呼朋唤友共享,甚至还可以横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地听。Libera的歌曲制作除了用管弦乐伴奏之外,还有管风琴,后期制作更加入了电子合成乐器,而且他们还很好地利用了早期的教堂唱圣诗的唱功,录制这些歌曲也是选在教堂里,因此这些歌曲声音都全频比较饱满,歌声绕梁回响、飘缈静谧,歌曲中多元素材还带来不少的神秘感。听Libera的歌你会感觉不到时间溜走,思想会很放松,甚至还觉得飘飘然。。。
    CD的内页附有歌词,文字说明也很简单,不过里面有句话我很喜欢:This is truly music to lift the soul,不知各位认同否?

libera.jpg (10.6 KB, 下载次数: 157)

libera.jpg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2:20:26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九部交响曲
克路易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EMI 367530 2 7


很多人认识克路易坦这个名字,是通过那张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尽管老奥的“贝小协”录音有多个,但论在乐迷中的流传程度无疑是克路易坦版最高)。除此之外,克路易坦在普罗乐迷中几乎说不上有什么“受欢迎程度”。再加上地域偏见——“法国指挥”的贝多芬?——这套EMI5 in 1系列的贝交全集似乎注定了不会是市场宠儿。

其实,说克路易坦是“法国指挥”(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以为如此)就是一个错误,其实他是不折不扣的比利时人:其父是安特卫普皇家歌剧院的指挥,而克氏也是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他的事业起步则是担任父亲的指挥助理。后来,他的艺术事业主要是在法国建立——历任巴黎国家歌剧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被称为“法国乐坛的统帅”。“法国指挥家克路易坦”这一谬误也因此产生。克路易坦的成就中有一条不可不提,他是第一位登上拜鲁伊特指挥台的“法语系指挥家”。

在艺术风格上,说克路易坦是“法国派”的指挥家似乎无可置疑,比利时和法国的音乐体系也一贯被统称为“比法学派”。但事实上,在比利时与荷兰合称为尼德兰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比利时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中心。“比法”虽可归于同一文化体系,但当中是存在差异的——正如我们更常说到的“德奥”,相信乐迷们都会同意,无论是作曲家还是表演艺术家,德国和奥地利的差异不可谓不明显。而说到比利时与法国的差异,如果以小提琴家为例,将比利时的葛罗米欧与法国的蒂博或法兰切斯卡蒂比较,就是很鲜明的例证:后者更注重浓郁的色彩、甜美的发音与迷人的情调,而前者则是清雅、高洁、朴素的“君子风范”。

克路易坦指挥柏林爱乐于1957-60年录制的这套贝交全集,并不是N多贝交全集版本中的“又一套”,而是极为出色的一个演绎,笔者甚至觉得并不逊色于同一乐团几年后在卡拉扬棒下的那套“经典”(卡迷们的板砖估计要飞过来了)。对了,这套录音还是在卡拉扬统治柏林爱乐的几十年间唯一一套由客席指挥家执棒的贝交全集录音。与卡拉扬的“绝对控制”相比,克路易坦的最大特色在于那份从容、和谐、平衡的“天然”感。与“那个时代”的德奥浪漫派大师相比,克氏的贝多芬是比较清透和具阳光气息的。不追求撼人心魄的激荡,但同样能呈现出宽广的意象。没有特别个性化的神来之笔,属于“让音乐自己说话”,但又毫不呆板沉闷,从分句到节奏处理,处处洋溢着一股令人动容的生命力。这种风格,似乎是四十年后的今天贝多芬演绎手法的一个先声。但如今的指挥家,又岂有克路易坦那种高洁、温雅的气质和风度?


九部交响曲的演绎平均水准很高,简单而言,369留给我的印象最深,而两部早期交响曲也出色得让人觉得这并非贝交中“次一等”的作品。相对而言,48两部稍显平庸。克氏能留下这套出色的贝交,乐团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如果换成任何一队法国乐团,相信都不能有这样的效果。而且那时候的柏林爱乐被卡拉扬统治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沾上后来那种无论在哪位客席指挥棒下都散发出的浓重的“卡拉扬味道”。
这或许难以作为贝交全集入门的第一推荐版本,但对于版本比较和收集(现在的古典乐迷哪位的唱片架上没有好几套甚至更多的贝交全集录音呢?)而言,克路易坦是不可或缺的,何况是“51”的超低售价!

33.jpg (14.82 KB, 下载次数: 138)

33.jpg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2:16:04 | 只看该作者
米尔斯坦录音集
CD 1 维瓦尔第: 小提琴协奏曲七首
CD 2 意大利奏鸣曲 塔蒂尼: 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克赖斯勒改编);维瓦尔第: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科雷利: 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富丽亚舞曲”;杰米尼亚尼: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维塔利: 夏康;佩尔戈莱西: E小调第12号小提琴奏鸣曲;米尔斯坦: 帕格尼尼偶记
CD 3 贝多芬:第5(春天)、8、9(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
CD 4 普罗科菲耶夫: 两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EMI 00946 392968 2 8

这套法国EMI的廉价4CD装米尔斯坦集,其实不需多说。大概让人比较头疼的是里面一些曲目和那套流传甚广的美国EMI的《米尔斯坦的艺术》有重复,包括CD2里面的大半曲目、CD3里面的“春天”、CD4里面的第二协奏曲和奏鸣曲。但“克罗采”、普罗的第一小协,乃至《帕格尼尼偶记》,也够吸引人的。而7首维瓦尔第的协奏曲(请注意,不是《四季》),更是第一次发行CD

曲目跨度从巴洛克、古典到近代(但没有浪漫派作品),风格迥异但都是能充分体现米尔斯坦艺术精髓的演绎。CD2中的意大利奏鸣曲,其中塔蒂尼“魔鬼的颤音”、科雷利“富丽亚”、维塔利“夏康”这三首名作,笔者一直以为米尔斯坦是演绎这类曲子的最佳人选。里面那种优雅古朴的味道,别的小提琴家都难以表达得像米尔斯坦这么到位。能与米氏相比的只有西盖蒂,米尔斯坦清雅,西盖蒂浓厚,但西盖蒂的技巧完整性却不能与米尔斯坦相比。


而“野性”的普罗科菲耶夫,在米尔斯坦弓下散发出清幽旷灵的气息,这才是骨子里的普罗科菲耶夫啊。

与还算丰富的录音资源相比,米尔斯坦的影像资料就显得较为珍稀了。以往我看过的只有Teldec出版的以其最后独奏会为主要内容的LDEMI“经典档案”DVD系列最近出的这张1972年与鲍尔特/伦敦爱乐合作在皇家节日大厅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米尔斯坦迷是不应错过的。此片的画面和声音素质与同时代的影像资料相比应该算是很不错的(别被封面误导以为是黑白录影),米尔斯坦的这个现场演奏也是相当精彩。诚然,经典的贝多芬小协有不少,如宏大磅礴的奥伊斯特拉赫,紧凑凌厉的海菲茨,灵气激扬的梅纽因,米尔斯坦与他们相比,或许是少了些一下子把听者抓住的突出个性。但那份恰到好处的平衡感和清雅隽永的气质,使音乐慢慢渗透到人的内心。音乐就是如此奇妙,米尔斯坦这般毫不煽情的演绎,却是最令我听得投入和感动的“贝小协”之一。舞台上的米尔斯坦也是一派儒雅的君子之风,即使在最技巧性的段落,也没有一丝多余的面部和身体语言。与时下那些靠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提升“感染力”的演奏家相比,米尔斯坦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音乐演奏的本质。

22.jpg (33.01 KB, 下载次数: 160)

22.jpg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浪漫曲——张汉娜演奏大提琴与乐队作品集
格拉祖诺夫: 旋律/ -:热情的快板
德沃夏克:回旋曲/ 柴科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
拉罗: 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卡萨尔斯: 飞鸟之歌
帕帕诺指挥圣西丽亚学院管弦乐团
EMI 382390 2 4

张汉娜的新唱片,搭档依然是安东尼奥-帕帕诺和罗马圣西西里国立音乐学院乐团,加上题为“Romance”兼“老土” 的封面设计,单从外观而言,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没有新意的小品集。但当你浏览曲目内容后,便会大叫起来——这完全是个“卖大包”的浪漫曲集!皆因里面除了有格拉祖诺夫、德沃夏克、圣桑的几首份量不轻的大提琴作品外,“搭子”竟然是拉罗的《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欣赏这张唱片可以像去音乐厅听音乐一样,分上下半场。先听听“上半场”的曲目,第一首是格拉祖诺夫的《旋律》,这部作品较为“冷门”,旋律没有强烈的高低起伏,但非常柔美且略带一丝忧愁,大提琴在曲中委婉地细诉着一个遥远的、带有东方色彩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虽没有生离死别,却充满缠绵温存、柔情蜜意。张汉娜此曲的演绎可以说是“多一分嫌腻、少一分又不够”,聆听都会让我感动不已!如果说格拉祖诺夫的《旋律》是讲述童话故事,那么圣桑的《热情的快板》则是忙碌、快乐的现实生活。

    在处理德沃夏克的《g小调回旋曲》这样的作品时,体现张汉娜对音乐处理的个性和气质,节奏把握老到,Rubato的运用亦恰到好处。老柴的《如歌的行板》是大家“熟到滥”的作品,我估计许多乐迷一年里也会听上百来几十次,所以要把这样的作品弄好很是不容易。张汉娜的演奏没有太多的揉弦,速度略慢,旋律起伏控制不会很大,初听感觉是淡淡的味道,虽不是正宗的“俄味”,但很特别,耐听。

    “幕间休息”时可以先喝杯咖啡,再看看资料。韩国大提琴家张汉娜,6岁开始学琴,后在罗斯特洛波维奇国际大提琴赛上获得头奖,很早就在国际乐坛上崭露头角,深得老罗的欣赏和提携。早在1995年便开始签约EMI公司灌录唱片,录制了几乎所有的大提琴协奏曲,是目前在世界乐坛上最有影响力的韩裔音乐家之一。
    一般唱片的曲目安排都是“主打曲”在前面,力求“先声夺人”,但此碟后面曲目的“份量”更重,堪比现场音乐会的排曲,所以笔者就有了前文的比喻。与其说接下来“下半场”的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本碟的“搭子”,还不如说是“压轴”。拉罗是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三个乐章的音乐里,分别都融入西班牙音乐的元素,这部作品既考验演奏者的技巧,也强调体现演奏者的音乐气质和表现力,说它“吃力”又“不易讨好”实不为过。张汉娜在这里的表现充分地达到了“技巧为音乐服务”这个目的,曲中没有强硬的技巧“表演”,所有的浪漫激情、一切一切都是自然地流露,音乐都是“唱出来”的。帕帕诺和乐团除了为大提琴推波助澜之外,其他乐段也放得“欢”,很能出彩。最后一首《百鸟之歌》是一代大提琴宗师卡萨尔斯的作品,一首很美的小曲,就算Encore吧。

11.jpg (31.34 KB, 下载次数: 145)

11.jpg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2:08:59 | 只看该作者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浪漫” 拉特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EMI 00946 384723 2 2

笔者一拿到这张唱片,首先惊讶的是说明小册子的那种简陋,薄薄的一本,仅仅包含了曲目介绍而已,看来各大公司在推出新唱片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成本控制压力上的问题了。
 
西蒙·拉特尔登上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的宝座以后,陆续指挥了不少德奥传统作品,包括博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奥尔夫《布兰诗歌》等。这张布鲁克纳的新唱片,拉特尔的速度控制得相当慢,是笔者听过最慢的布鲁克纳第四,才71分钟。拉特尔在柏林跟他早年在伯明翰的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有着明显区别。在这里,我们感受不到布鲁克纳本身应有那种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也感受不到那种辉煌壮丽的画面,有的只是对音乐本身的平铺直叙,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还是布鲁克纳本身么?尽管拉特尔还保留了德奥作品的那种庄重大气,各声部相互之间和谐协调,这是真正一流乐队的表现。当年柏林爱乐的成员选择了拉特尔作为艺术总监,换来这种对德奥作品略有“四不像”味道的诠释,不知道作何感想。

rattle-bruckner.jpg (11.78 KB, 下载次数: 149)

rattle-bruckner.jpg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2:07:43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
普列特涅夫(钢琴),冈什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
DG 4776415
 
 
普涅特涅夫于去年录音、今年推出的一整个“贝多芬计划”,包括在波恩贝多芬音乐节上演出五首钢琴协奏曲的现场录音,和在莫斯科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录制的贝多芬九部交响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分别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角色搞出这么一套“大部头”制作,实在难以让人忽视,尤其是作为俄罗斯音乐家——印象中除了吉列尔斯在六十年代和塞尔合作的协奏曲全集(EMI),还没有俄罗斯的指挥家和钢琴家在西方的几大唱片公司出过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和交响曲全集。而按普涅特涅夫的说法,其实他们的准备已经相当充分,因为贝多芬的作品一直是他和“他的”RNO经常演出的曲目,
这张第一和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上述“贝多芬计划”中第一张面世的。虽说一直以来都十分欣赏普列特涅夫,但在听到之前有点心里没底的感觉:作为俄罗斯的钢琴家,对于这样纯正的德奥古典作品,在风格的契合多少会有点疑虑。而且普氏的风格以往是比较飘逸,格调偏“轻”,感觉不属于具有很严谨的结构感的钢琴家。而贝多芬的作品,无论细节上多么有神来之笔,结构感一旦被削弱,音乐的内涵便会荡然无存。
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一进入的两句,就已经充满个人化的自由速度,多少有些不习惯。可接下来,普列特涅夫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创造力而又纯净高洁的音乐世界。说到想象力,如梦幻般的第一乐章发展部和第三乐章最具代表性。第三乐章那个回旋曲主题,那绝妙的节奏处理使这个简单而熟悉的旋律令人感觉耳目一新。难得的是并没有因为细节上的这些“亮点”而牺牲掉音乐的整体性。如果对贝多芬早期钢协的印象停留在“具有莫扎特、海顿风格”上,那普氏的演绎是具有启示性的。他手下的这首第一钢协,已经充满了成熟的贝多芬音乐语言,与后三部钢协的差异不再那么明显。
如果说普氏使用比较“浪漫”的手法去演绎比较“古典”的第一钢协,那到了本质比较“浪漫”的第三钢协,普氏的演奏给人的感觉却又是比较“古典”了。他并没有突出宏大的气魄和强烈的感情对比,而是运用了比较含蓄、简洁的表现手法。两首协奏曲这样一对比,就展现出了风格上的延续性和统一性。也证明了普氏是将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钢琴协奏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且不论你认同与否,这种高度的演奏无疑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在保持了一贯的唯美、飘逸,有点儿孤傲离群的个人气质上,普氏同时能将他的“贝多芬观”清晰、直接地表达出来,就本人认为,这录音足可成为普氏艺术进入一个新高度的标志了。
以往对普氏指挥RNO乐团的录音,一直存在争议,在评论界褒贬不一,而RNO不太具有传统俄罗斯乐团的风格特色是其中一个焦点。而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这却成了优点。地道的俄罗斯乐团演绎起德奥作品很难有RNO在这个录音中所呈现的圆融温厚的音色。担任指挥的Gansch大家可能觉得名不见经传,此君是DG公司的资深唱片监制,不过估计乐队部分的处理也主要是普列特涅夫的观点吧。总体而言,乐队和独奏的融合是完美无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7-23 15:35 , Processed in 1.1329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