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959|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唱片步行街(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2 12:0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福尔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贝多芬交响曲No. 9》

中文名称:贝多芬交响曲No. 9
英文名称:Beethoven: Symphony No. 9
别名:合唱
资源类型:MP3!
版本:Wilhelm Furtwangler
发行时间:1951年
地区:德国
语言:英语,德语


唱片公司:EMI
唱片编号:7243 566901 2 7
录音制式:ADD MONO
录音时间:1951年1月29日
艺人:Wilhelm Furtwangler(威廉·福特文格勒)指挥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独唱:Elisabeth Schwarzkopf、Elisabeth Hongen、Hans Hopf、Otto Edelmann

专辑介绍:

2004年11月30日,是德国伟大指挥家Wilhelm Furtwangler(威廉·福特文格勒)去世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为大家特别奉献由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录音,以怀念这位二十世纪古典音乐指挥领域最为杰出的人物。而福特文格勒在古典乐坛的地位早已超越了一位指挥家的范畴,他被认为是德国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以自己毕生精力为发扬德奥传统音乐的伟大精神而努力。

在福特文格勒的指挥生涯中,其对于贝多芬作品的演绎被举世公认,因此我们今天送出由他指挥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在1951年1月在音乐节现场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如今这个录音被EMI公司再版,收录在“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成为“贝九”历史录音中的又一个经典版本。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录音效果比较差劲,而且是单声道,但依然有众多乐迷钟情于这个版本。许多评论家认为福特文格勒的这个录音,所散发出的深厚内涵绝非其他后辈所能企及,其博大、深远的意境以及充满激情的演奏,再加上四位独唱演员的精彩表现,足可掩盖录音技术缺陷所带来的遗憾。当然,对于“贝九”的演奏,向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这同样是一个充满着争议的录音。我们在此无意辩论,仅以此碟怀念伟大的指挥家、作曲家、音乐家——Wilhelm Furtwangler。

威尔海尔姆·福尔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1886-1954)

德国指挥家。八岁开始学音乐,上小学时即显露出其非凡的音乐天才。起初在朱里赫与斯特拉斯堡任指挥,后历经柳伯克、曼海姆等地,1920年应聘为柏林爱乐乐团指挥。
曾于 1926-1928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归国后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队指挥,同时到德国各城市及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观众们无不欢声雷动,他由此而名震全球。

1937年成为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总指导、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和德国纳粹**的音乐顾问,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被误作战犯。1947年他终于被宣判无罪,才重新开始演出。福尔特文格勒的指挥特点是:一登上指挥台,就处于一种忘我状态,时而吟唱,时而面目动情,时而踏足,时而闭上双眼……奇怪的是,乐队成员会情不自禁地与他一同作出反映。

他的指挥富有催眠术般的魔力,听他指挥演出时,听众好像看不到乐队,而会全神贯注到令人迷醉的音乐中。

在指挥旋律时,他不赞成有棱有角地拍击,认为那样会破坏旋律的流畅性。在他的指挥中始终保留着瓦格纳浪漫主义指挥学派的主观因素,因此他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学派指挥家。他指挥的曲目广泛,气势雄厚,是德国优秀指挥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1.jpg (23.13 KB, 下载次数: 297)

1.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4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6 14:00:03 | 只看该作者
[TELARC古典系列06]罗伯特-萧指挥亚特兰大交响《亨德尔:弥撒亚精选》

唱 片 名:《亨德尔:弥撒亚精选》
唱片公司:TELARC
唱片编号:80103
演奏乐团: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指 挥 家:罗伯特-萧
出版时间:1984
播放时间:60:12
类    别:合唱曲

《弥赛亚》神居一直是韩德尔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之一,但令人惊讶的是,此部气势磅礡的作品,韩德尔居然只用了24天的时间即将它完成!这齣由三部分所构成的神居,是C.Jennens根据圣经的各篇编写成的脚本,1742年於都伯林演出,其后加以修改,于1767年出版。其中最著名的《哈利路亚》大合唱,其完美的和声音响,使得当时的国王都不禁起立聆听,这实在是对作曲家的最高尊荣,也成就了日后聆听《哈利路亚》都需起立之传统。逻勃?萧是一位擅於詮释合唱曲的指挥家,在其带领的亚特兰大交响乐团暨合唱团演出下,必定能带给爱乐者无懈可击的听觉享受!

1. Overture 3:38
2. Comfort ye, my people/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6:21
3.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3:09
4. And He shall purify 2:18
5. Behold, a virgin shall conceive/O Thou that tellest good tidings to Zion 5:44
6.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3:47
7. Rejoice greatly, O daughter of Zion 4:29
8. The Lord gave the word 1:08
9. Their sound is gone out 1:23
10. Why do the nations?/Let us break their bones asunder 4:42
11. He that dwelleth in heaven/Thou shalt break them 2:13
12. Hallelujah 3:42
13. 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 5:34
14. Since by man came death 1:53
15. Then shall be brought to pass/Odeath, where is thy sting/But thanks be to God 3:35
16. Worth is the Lamb...Amen 6:36

11.jpg (67.92 KB, 下载次数: 176)

11.jpg
4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0:24:52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名称: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英文名称:Violin concerto,Romance
资源类型:APE
版本:Perlman
发行时间:1989年
专辑介绍: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分章介绍: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专辑曲目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2 Larghetto
3 Rondo(Allegro)

4 Romance No.1 in G major
5 Romance No.2 in F major

1.jpg (28.21 KB, 下载次数: 187)

1.jpg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6:20:12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名称:贝多芬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
英文名称:Beethoven Symphony No 8 in F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53 BPO
发行时间:1989年
专辑歌手Furtwangler
作曲:Beethoven
指挥:Furtwangler
演出:BPO
录音日期:1953.4.14 柏林巨人宫大厅
CD编号:DG 477 006-2

专辑介绍

我确实曾经对这首“无杀伤力的乐曲”持“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好效果”的态度,在我看来她就象《蝙蝠序曲》或者《拉德茨基进行曲》那么浅薄和简单。

从大师的唱片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一些跟音乐实际上没有直接关联的东西。比如这张唱片,她告诉我:一个艺术家如果在不经意间对某些素材抱着轻视和低估的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会使自己裹足不前陷入泥塘里。

和“把一首交响曲写了九遍”的布鲁克纳完全不同,贝多芬的所有交响乐作品没有一首在曲式上是一样的。以贝八为例:其间的攀升乐句形式和一种无限制的循环意识(尤其是第一乐章)不曾出现在任何其他作品中,多主题并进的第三乐章中的紧宽对比也属少有的创作手法之一,但在众多指挥家的演绎下这一特点经常因过度重视旋律导致形成“拒绝移动”的乐句重复,全曲犹如一直在原地打转的圆舞曲,令人昏昏然而不得要领。

富特文格勒为第一乐章开端加上的断暂间隙成为大师的“重点分段手法”的明显标志,这一贯穿全曲的独特手法使乐章多样化,呈现出动与静的绝佳平衡。

这一版本的贝八具有生气盎然的真正活力,犹如真正喜悦的呼号。第一乐章的攀升乐段虽然推进意识强烈,但速度和强度的控制是十分精炼的:她不象第三号或者第五号那样突出(所有三场不同时期的演出都呈现出同一特点————可见富特文格勒对待不同的贝交作品仍有具体的区别解释手法而不是强行的统一);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的速度使用超越“正常标准”,大师注重的是细节的发展充分和紧宽之间的对比而不是大多数其他指挥惯常强调的“幽默感”或者“旋转的舞曲风味”;末乐章的处理是最为出色的,她包含着气氛的微妙转换。乐章开端充满幸福感的古典风味,几乎略带巴洛克的味道,但从第一个“突弱”的转折后乐曲开始不着痕迹地转化为典型的“贝多芬样式”的激情表现,临近尾声处逐步收紧,向前推进的动力有强烈的“源自乐曲本身而非演奏者”的感觉。
当然,最终的强劲和弦仍然是稳健的而不是令人疯狂的。

富特文格勒似乎是竭力全面表现贝多芬作品中的众多基调的为数不多的指挥家之一(不由得又有了痛骂某位指挥什么都一样的指挥家的欲望......)。
这一作为的动机复杂而且渊源久远,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大师不低估任何作品,包括公认素质甚差的“业余作曲家的末流习作”,即使是聆听他指挥的《皇帝圆舞曲》,也能够感觉到他对作品的典型“维也纳式风格”的思索和探讨。虽然大师承认贝交中的一些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性较强,富特文格勒仍然把注重点放在“试图把每一首乐曲中的独特素质挖掘”而不是“强加上子虚乌有的贝多芬式斗争意识”,而且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对之加以把握。综观所有的贝交作品,贝八的所处地位其实非常类似贝九的第三乐章:一种孤注一掷前的宁静平合。以此为类比可以解释富特文格勒的所有贝九中的第三乐章的高度统一手法,包括三乐章临近尾声处的预示性重音合弦的把握尺度以及动机。

“站在很高的高度来审视一部作品”不是可以轻易作到的。如果是我,我大概也只能把贝八的末乐章当成“EROICA”来处理————或许只是一种本能,或许只能说明“贝多芬作品中的众多基调”意识尚未能够成为我的修养和感受的一部分......或许永远都不可能。

拥有了这张唱片,EMI发行的斯登哥尔摩1948年版本可以置之一旁了。作为客座指挥,众多证据表明大师不得不在与斯登哥尔摩爱乐的排练中屡屡关注细节的准确性而非整体的把握。
对于不熟悉(可能也不关心)大师的手法和风格的斯登哥尔摩爱乐团员来说:“在音乐上运用大手笔以求兼容并蓄”的要求实在是太高,而且太不现实了。

专辑曲目

1. Sym No.8 in F, Op.93: I. 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2. Sym No.8 in F, Op.93: II. Allegretto Scherzando
3. Sym No.8 in F, Op.93: III. Tempo Di Menuetto
4. Sym No.8 in F, Op.93: IV. Allegro Vivace

2.jpg (14.64 KB, 下载次数: 235)

2.jpg
3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4:56:51 | 只看该作者

卡门幻想曲

指挥James Levine
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
演出者ANNE-SOPHIE MUTTER
编号DG 437 544-2
曲目:
1 萨拉萨蒂(1844-1908 ) 吉普赛之歌《流浪者之歌》 op.20 8:41
2 维尼雅夫斯基(1835-1880) 传奇 op.17 7:41
3 塔尔蒂尼(1692-1770) 魔鬼的颤音奏鸣曲   16:32
4 拉威尔(1875-1937) 茨冈-小提琴与乐队的狂想曲   10:01
5 马斯内(1842-1912) 沉思《螟思曲》 6:42
6-10 萨拉萨蒂(1844-1908 ) 卡门主题幻想曲 op.25 12:38
11 Faure(1845-1924) Berceuse op.16 4:28  

评价 * * * * *
    别忘了还有《冥想曲》!这首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版本。而那些炫技曲目能演奏得如此细腻的,恐怕也只有 Mutter吧。值得一提的是曲目的安排:炫技的《茨冈》后紧跟着的便是《冥想曲》,让人在激情过后又恢复宁静。而《卡门》后又跟着《摇篮曲》,要达到的也是这种效果吧。总的说来,这确实是一张出色的唱片。

评价
    我听过好几个小提琴家演奏的《卡门幻想曲》,最喜欢的是穆蒂演奏的。她演奏的此曲,热情奔放,如火焰在燃烧,令人热血沸腾。《流浪者之歌》的豪放不羁中那一点点苍凉无奈表达锝恰倒好处,直追海老。《魔鬼的颤音》的演奏,表现出穆蒂高超的技艺。慢板的庄严、快板的活泼,都在她的掌控制之下。特别是快板中的两个声部,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总之,此碟中,穆蒂的琴音刚柔相济,低音浑厚,中音纯净,高音明亮。

评价
    DG 437544-2是DG在93年推出的一张名碟,收录了穆特92年第二次复出之后与莱文领军的维也纳爱乐合作演奏的小提琴小品7首。
     
    《流浪者之歌》
    听这首曲子情绪难免大起大落。它有一个躁动不安的开头,有一个如泣如诉的中间,还有一个狂放自负的结尾。它如此成功,几乎所有大师都不掩饰对它的偏爱,“吉普赛百人乐团”也经常演奏它,我国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还用二胡演奏过它。

201.jpg (23.17 KB, 下载次数: 211)

201.jpg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4:50:44 | 只看该作者

马勒第九交响曲

评价 * * * *
    你的年纪太轻,不理解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好好保存,相信有一天你会听得掉眼泪!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卡拉扬的亲兵)就这么一次,演的确实非常好。卡拉扬坐不住了居然有人敢在他的地盘上跳舞而且跳得那么好。马上也录了此曲,但反应平平,到了1982年柏林音乐节上那个现场演出出来才算把伯恩斯坦真正打倒了。有一次我是边喝边听的,听完也差不多醉倒了。

    回到此片的演绎上来。就风格看,波恩斯坦突出表现了其浪漫主义的一面。从此后他在欧洲的大量马勒演绎的录音可以看到这一点。早几年我曾翻阅的一本唱片介绍里,作者的描述大致是“柏林爱乐自卡拉扬时代以来,从来没有这样撕心裂肺过”,但我的感受是也许那是对弦乐组的描述。这里不仅体现了指挥者的风格,而且也更加体现出了乐队巨大的潜在张力。我不能说柏林爱乐的本色是怎样,但我可以负责的说,那个时代的他们可以表现出的,绝不仅是卡拉扬棒下的那样。

     前面提到了和82年卡拉扬版的有趣比较。而我想说的是,此片的设计打破了DG大黄牌高高挂的传统风格,少了DG的独门特征,但也没有了原先的普遍突兀感。柏林爱乐大厅的远景和指挥大师的近照形成对比,这一远一近间,也留出了音乐的空间。(但愿当年的设计是按照我这个思路来的)总之,不仅当年这个封面对我真的太有诱惑力了,今天也依然如此。

200.jpg (32.43 KB, 下载次数: 202)

200.jpg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4:45:47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评价 * * * * *
    听唱片到想喊bravo!    热情这部钢琴奏鸣曲,对贝多芬而言是个里程碑,对钢琴家而言,则是试金石。这里推荐的一个,是当红钢琴家波里尼02年的一个现场录音(热情末尾的狂飚后,应该是静谧还是欢呼和掌声?反正现场的热情真的不多,芋头的可以算一个吧)这个录音在这张唱片上是个添头,bonus cd,但是“波里尼私藏录音”丝毫不因为这个二房身份而有任何的缩水。     波里尼刚出道的时候就技惊四座,跟着老米闭关修练若干年,之后贝多芬一直是他的常演节目,模拟录音时代就出了最后的奏鸣曲的唱片,之后钢协,钢奏,迪亚贝里,都获得不俗的评价:技巧扎实但不炫技,有独立的思考,跟其他大师不一样,但不标新立异。行人说道,“在我们和贝多芬之间有的是表示暧昧的乐谱和冷静的波里尼,我不敢说我们听到的就是100%贝多芬的原意,然而我想这样的演绎已经不会离开目的地有多远了。”     在古典音乐唱片工业没落的年代,能让人心动的新录音还有多少呢?波里尼的贝多芬就是那些最能让人心动的唱片之一了吧。50年前有施那贝尔和肯普夫,30年前有吉列尔斯和李赫特,今天,我们有波里尼。

109.jpg (12.07 KB, 下载次数: 209)

109.jpg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2:17:09 | 只看该作者

施耐德汉小提琴、约夫姆指挥柏林爱乐: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06年间,题献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斯蒂芬•封•勃朗宁。
      贝多芬的协奏曲创作,基本上遵循着莫扎特的发展道路,但他的协奏曲比较有气势而有深度,主题形象丰富,独奏声部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技巧性的传统特征也有所强调和发展;但乐队并不处于从属的伴奏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乐队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度。贝多芬创造的这种新型的协奏曲,特别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都更接近于交响曲的范型,因此,常被称为“交响协奏曲”。他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施耐德汉被认为是莫扎特、贝多芬的权威,其演奏自然大气,苦涩中带些甜蜜。而约夫姆指挥的柏林爱乐在德奥系列作品的演绎上鲜有败笔!弦乐群厚重而充满力度,与独奏的配合也天衣无缝。具有一种史诗般的深景。

22.gif (100.28 KB, 下载次数: 227)

22.gif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2:14:14 | 只看该作者

契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2CD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2CD
契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

音乐介绍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


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

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

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根据资料,仅供参考)



专辑曲目

CD1

Ein deutsches Requiem (German Requiem), for soprano, baritone, chorus & orchestra, Op. 45
Composed by Johannes Brahms
Performed by Muni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th Arleen Auger, Franz Gerihsen
Conducted by Sergiu Celibidache


1. Ein Deutsches Requiem, Op. 45: I.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Ziemlich Langsam und mit Ausdruck   
2. Ein Deutsches Requiem, Op. 45: II.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Langsam, marschmassig   
3. Ein Deutsches Requiem, Op. 45: III. Herr, lehre doch mich. Andante moderato   
4. Ein Deutsches Requiem, Op. 45: IV.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Massig bewegt   
5. Ein Deutsches Requiem, Op. 45: V.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Langsam   
6. Ein Deutsches Requiem, Op. 45: VI.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Andante - Vivace - Allegro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Composed by Johannes Brahms
Performed by Muni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Sergiu Celibidache

CD 2   


7. Ein Deutsches Requiem, Op. 45: VII. Selig sind die Toten. Feierlich   
8.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I.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9.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II. Andante Sostenuto   
10.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III.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11.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IV. Adagio - Piu Andante - Allegro non troppo
, ma con brio

cover01.gif (88.68 KB, 下载次数: 226)

cover01.gif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19:26 | 只看该作者

卡尔•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 “浪漫”》

布鲁克纳: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 “浪漫”

作为19世纪的交响乐大师,布鲁克纳的作品平静肃穆,充满宗教色彩,常以抽象然而美妙的语言,体现了人性中深层次的需求。这首作品是布鲁克纳10首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称为《浪漫交响曲》。伯姆出色地平衡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博爱和虔诚,厚重而不失活力的诠释具有令人信服的权威感。

       留声机杂志:      "完美……在诠释上具有海汀克的客观性,而在直观上较卡拉扬更胜一筹。乐曲自始至终保持沉稳庄严,伯姆完美的洞察力令乐曲以最具说服力与权威性的宽阔幅度行进……管弦乐与录音亦极出色。"      
       企鹅唱片评鉴:      "伯姆以绰约之姿态、精良的演奏与灿烂的录音完成了这一个令人注目的演出。CD的声音极具空间感且真实,弦乐与铜管的音色令人印象深刻。"
布鲁克纳的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4年,他是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风景秀丽的一个小村中写成。并在1878-1880年间进行过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写的谐谑曲及几乎全新的末乐章。事后布鲁克纳又为其冠名为“浪漫”。1881年2月20日由汉斯•李希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演出大受欢迎,以至每个乐章结束时,布鲁克纳都要到台上鞠躬致谢。对该部交响曲,布鲁克纳描述:“在中世纪的一个城镇中——黎明破晓、曙光洒落——城堡传出宏亮的军号声——城门敞开——骑士从洞开的城门中跃马而出——森林的神秘气氛笼罩着他们——森林在沙沙作响——鸟儿在欢唱。”而颇有特色的第二主题是非常有名的,其中注解的“嘁嘁喳喳”让人们真正回忆起鸟的叫声。第二乐章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依照作曲家的表述:“一个失恋的男子徘徊于他的恋人的窗下,而她没有让他进去。”而后由中提琴演奏了一首“小夜曲”。布鲁克纳以他自己的理解创作了特有的形式的谐谑曲,它“描述了狩猎,而三重奏奏响狩猎人群进餐时的舞蹈音调。”一支长笛和单簧管奏出了流畅的、类似连德勒舞曲的迷人主题。末乐章的英雄主题渐强,尾声光辉灿烂而庄严。

布鲁克纳的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4年,他是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风景秀丽的一个小村中写成。并在1878-1880年间进行过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写的谐谑曲及几乎全新的末乐章。事后布鲁克纳又为其冠名为“浪漫”。1881年2月20日由汉斯•李希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演出大受欢迎,以至每个乐章结束时,布鲁克纳都要到台上鞠躬致谢。对该部交响曲,布鲁克纳描述:“在中世纪的一个城镇中——黎明破晓、曙光洒落——城堡传出宏亮的军号声——城门敞开——骑士从洞开的城门中跃马而出——森林的神秘气氛笼罩着他们——森林在沙沙作响——鸟儿在欢唱。”而颇有特色的第二主题是非常有名的,其中注解的“嘁嘁喳喳”让人们真正回忆起鸟的叫声。第二乐章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依照作曲家的表述:“一个失恋的男子徘徊于他的恋人的窗下,而她没有让他进去。”而后由中提琴演奏了一首“小夜曲”。布鲁克纳以他自己的理解创作了特有的形式的谐谑曲,它“描述了狩猎,而三重奏奏响狩猎人群进餐时的舞蹈音调。”一支长笛和单簧管奏出了流畅的、类似连德勒舞曲的迷人主题。末乐章的英雄主题渐强,尾声光辉灿烂而庄严。

卡尔•伯姆(Karl Bohm,1894-1981),奥地利指挥家。先后在格拉茨和维也纳学音乐,1921年应聘到慕尼黑歌剧院任指挥,此后相继任达姆斯塔特的总音乐指导,汉堡、德累斯顿和维也纳等地歌剧院的音乐指导。1954年后,在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及纽约大都会歌剧等任指挥。多年来一直活跃于维也纳音乐周、萨尔兹堡音乐节和拜罗伊特音乐节上。他指挥维乐乐团达四十年之久。1964年被授予“奥地利音乐总指导”的最高称号,197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他终身名誉指挥的称号。1974年被选为维也纳乐友协会的名誉会员。他的指挥气势宏伟,语言朴素,结构严谨,有深刻的思想性,很能抓住听众的感情。他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可与卡拉场的柏林爱乐乐团相媲美。



2.jpg (19.68 KB, 下载次数: 234)

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7-20 02:20 , Processed in 1.26171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