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502|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唱片评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15 09:2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众望所归

    《第一钢琴协奏曲》集中体现了巴托克音乐最激进的一面,刺耳,喧嚣,狂躁不安,既不动听,又难于演奏。首乐章一开头就有令人不安的预示,往下听,其主题特征居然是在乐队作切分节奏的背景配合下,以重叠八度的威猛的钢琴作长达、4次的同音捶击,音乐是这般闻所未闻的冲动,刺激。《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首乐章,乍听起来,仍旧是狂躁不安。节奏短促,铜管乐闪烁的光焰咄咄逼人。然而接下来的慢乐章却枪法一变,鼓声代替了号声,隆隆地滚过,仿佛夜色一阵阵地浓了。

     巴托克对先前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非常喜欢,于是把它的第一乐章用于另一首作品中,另外从他的小品中取材而写了另一个乐章,并于1914年左右把它们组成《二幅肖像》。音乐的两个部分对比性很强,它虽然不是小提琴协奏曲,但在第一段中小提琴独奏却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音乐也十分迷人,而第二段则是一首狂热的舞曲。

     本专辑的一大卖点就是波尼里同芝加哥交响乐团及指挥阿巴多的精彩现场录音了。该录音还曾荣获1979年留声机大奖、1979年法国唱片大奖、1979年布鲁塞尔西西利亚奖、1980年格莱美大奖、1980年德国唱片大奖,几乎把业界的大奖都囊括了。怪不得《企鹅唱片评鉴》这样评价:“精湛技艺且有一股自发性:芝加哥交响乐团处于上佳的状态,生动的录音。”

11.gif (106.01 KB, 下载次数: 210)

11.gif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8 14:06:46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第三。第四。第五号;钢琴奏鸣曲第二十四。三十一号
钢琴克劳迪奥·阿劳
爱乐乐团
指挥奥托·克伦佩勒


热情的阿劳和活力四射的克伦佩勒成就了一次杰出的合作

    1957年秋天,在奥托·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于皇家节日大厅举行的纪念性演出上!瓦尔特·莱格将贝多芬的全部九首交响曲和由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担任独奏的五部钢琴协奏曲搬上了舞台。与此同时,克伦佩勒也完成了自1955年秋天开始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录音工程(著名的《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的录音在1955年即已完成)。五首协奏曲的演出全都赢得了高度评价,演出实况也被电台转播,但是EMI公司却未将其列入他们的录音计划——阿劳确实也录制过这些协奏曲,只不过是和指挥家阿尔西奥·加利拉(AlceoGalliera)合作的。克伦佩勒对于贝多芬协奏曲的优秀解读直到十年后才得到承认一一也就是他和当时尚为年轻的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为EMI公司录制了所有五部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之后。直至今日爱乐者对这套录音还保持着同样的兴奋度和满意度。作为一名伴奏者,克伦佩勒的指挥坚定而且干净.每部作品都得到了精确的打磨,且都展现出了一定的锐气和意味。”克伦佩勒?锐气)”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从《c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开篇(在这里,克伦佩勒和阿劳忠实地还原了”活跃的快板”的速度,每分钟140拍的速度接近于车尔尼的每分钟144拍的速度指示),一直到优美的《降巨大调协奏曲》的终曲,克伦佩勒和阿劳的诠释都始终保持着活泼.饱满.以及音乐上的严肃和专注。

     阿劳厌恶托斯卡尼尼式的逻辑学家一般的指挥家.所以他也不怎么喜欢克伦佩勒战前在柏林指挥的贝多芬作品。但是对于克伦佩勒战后的诠释,阿劳却显然是欣赏的,那些贝多芬作品在克伦佩勒的指挥下显得生动、醇厚,有一种岁月浸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这个珠联璧合的合作、《第三协奏曲》从某些方面来讲是五部协奏曲里最难琢磨的一部,克伦佩勒把它塑造得和人们想象的一样好。《皇帝协奏曲》中尽管有几处失误,但仍然是瑕不掩瑜。《第四协奏曲>>呢)富特文格勒曾是阿劳的理想搭档.后来变成了尤金·约胡姆和科林·戴维斯,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衡量艺术家们彼此尊重的一个标尺。在现在这个“第四”中,克伦佩勒和阿劳的配合显然相当不错。

     但也有几个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在第三协奏曲中当鼓声将乐曲引入第一乐章尾声、正要进入慢乐章时,那个咳嗽的人可算得上尽最大能力对整个演出进行了破坏。第二,钢琴离麦克风的位置太远,造成了某种程度上录音的不精确,也使得阿劳的这个第三协奏曲录音无法成为其演奏艺术的代表,从这方面来讲.这个录音缺乏阿劳与加利拉、海汀克或者戴维斯合作的录音室版本的听觉魅力。

    为什么前两部协奏曲没有被收录进来,我们不得而知。至于说两部录音室版本的奏呜曲,在录制时间上非常接近,而且效果都堪称绝妙。《留声机》乐评人罗杰·菲斯克(Roger Fiske)在1959年:月评价第31钢琴奏鸣曲时写到“在我看来演奏得很了不起”,两个月后,马尔科姆·麦克唐纳(Malcolm Macdonald)则称收录了第24号钢琴奏呜曲的唱片(当时的搭配曲目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第一协奏曲)为“最令人愉快的、迷人的唱片之一”。

3.gif (110.31 KB, 下载次数: 128)

3.gif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13:56:50 | 只看该作者
唱片标题:《Bacb Goldberg Variations》
唱片编号GG 477 6378
音乐类别:弦乐三重奏
曲目内容:巴赫:高德堡变奏曲  (Dmitry Sitkovetsky 改编)

巴赫的高德堡变奏曲是键盘音乐的百科全书,不论学作曲、学弹琴,研究音乐的学者,和希望从欣赏音乐进一步充实自己精神修养的爱乐者,都值得深入去了解的一首名曲,不少钢琴家因为演奏这曲有心得而晋身为大师级的音乐家,最为人所熟识的一位就是加拿大传奇钢琴家格连高特(G,enn Gou,d)。

而这一弦乐三重奏改编谱,就是由俄罗斯著名小提琴家兼指挥家薛可维斯基为纪念作曲家诞生三百周年(1985)写成,用来题献给格连高特,具有双重意义。这首长达80分钟的钢琴变奏曲,听原版本,对乐龄浅的人来说,不容易完全接受,因为内容太丰富多采,一时间很难消化!薛可维斯基把它拆开用三件弦乐器演出,听来层次感就更为鲜明,欣赏起来又可增加趣味性,不知不觉地被带进巴赫多姿多采的音乐美境中。

三位弦乐高手将乐曲分成三个主要声部,我们欣赏时如能代人为其中一位乐手,保证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室乐三重奏可视为三个好朋友把酒谈心,互相倾诉,可以闲话家常,而至国家大事,海阔天空,实为人生一快事。巴赫的音乐是人生和世情的写照,有说不尽的话题和真挚的情怀,有幸进入他的音乐世界,有取之不尽的健康精神食粮!

4776378.jpg (27.41 KB, 下载次数: 129)

4776378.jpg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5:40:14 | 只看该作者

如夢似幻-喬琪亞‧芙曼蒂

音樂教父 范吉利斯 / YES樂團 強‧安德森 / 保羅‧楊 / 世紀女高音 卡芭葉
橫跨四大樂界,四大王后聯手打造新世紀人聲空靈天碟

這位音質絕美的義大利跨界女高音,以暴風之姿驚艷國際樂壇,首發專輯《如夢似幻》由奧斯卡電影配樂大師范吉利斯,親自打造11首脫俗華美的曲目,其中並有與YES樂團主唱強‧安德森、歌手保羅‧楊,以及世紀女高音卡芭葉合力創作的強打曲;配襯上詩意盎然的歌詞,整張專輯聽來有如妝點了神秘色彩的靈性之詩,將聽眾的心神帶往一個和平、美麗與和諧的世界。

喬琪亞‧芙曼蒂的聲音無法被侷限收編入新世紀的領域;媲美莎拉布萊曼無可挑剔的乾淨音質,在渾厚的中音域展現的平穩度,乃至將高音A唱到ppp(極弱音)的高難度技巧,都在在令樂評對她的實力鍾情讚賞。她的演唱如歌劇充滿了人性情感,卻時時在飛越高音處表現出如天使般純淨無瑕的質地,透明感十足、光華裡閃動著蠶絲亮度,一聽便驚為天人。

11.jpg (10.07 KB, 下载次数: 158)

11.jpg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0:34:16 | 只看该作者
独奏:杜佩蕾
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1965年伦敦录音)
EMl 56288720

    这一听难忘的版本在EMI的目录是长春树,翻炒完又再翻炒一一搭德伏扎克、搭舒曼、以『世纪伟大录音』来发行……等等。特色是甚么?长长的线条、广阔的胸襟和情绪、长远的视野和一体化的布局、音乐的自在和流畅度,还有独奏者和指挥家水乳交融的合作。

    杜佩蕾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录音有三个,除了这版本外,分别是跟爱郎巴伦邦和费城乐团於七零年现场录音(Sony SK92763);和亦是跟巴比罗利合作的六七年布拉格现场录音(乐团不同)。布拉格那回本身是件收藏品(下述),而相比起这EMI录音,巴伦邦那回的自发性远远不及这回——那一回过激和情绪上欠节制。这版本的感性在於杜佩蕾仔细的对比处理——在宏大的引子出现之後独奏的线条突然变身为一把苦苦哀诉的敏感声音。主题很慢和具冥想力,具如歌性又多愁善感。且听Letter 8中的第三小节(4’10)第一小提琴组极温柔和敏感的肯定独奏带出的旋律。次章开首的琶音般拨弦,声音很靓,而紧接的音乐首先是像『回想起往事』般的,接而轻巧和爽丽的笔触替音乐带来了魔术和幻想。第三章自然地溶在你心——柔软、温暖,是巴比罗利自己的签名。终章开首是典型的巴氏——音色倔却有无比的力量、音域广阔、速度偏慢。这是情绪上很惊人的演译——厚重的音色和没遮拦的情感。结尾是飞翔的。没错,杜佩蕾不经意地把乐曲盗为发表自己艺术的最佳工具,但这般具自发性的升华演出能不感动你吗?

2.jpg (6.49 KB, 下载次数: 149)

2.jpg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09:56:28 | 只看该作者
    能够一次过让乐迷与及音响发烧友体验到中国当今五大录音师——陆晓幸、张小安、陈珞、邵军以及万小元的精心杰作,我想除了这张柏菲出品的《非同凡响No.1》外,暂时应该没有别的选择。

    这张录音的原版於去年下旬推出不久後,由於演译俱佳而受赞赏,至於那些耳朵特别『闱尖』的音响发烧友更视《非同凡响No.1》为音响器材低频下潜力、瞬间响应、动态对比、音响舞台三度空间感是否了得的试金石:据说这张具照妖镜般实力的发烧录音,曾令不少音响组合大出洋相;希望你不是其中一位!

    原版已大受赞美,再版当然不容有失。我在初聆时先作粗略比较,每一轨只重播大概一分钟左右,已明显察觉这张经JVCxrcd2混音制模的再版,无论动态对比、低频下潜力、瞬间响应以至音响舞台的三度空间感,都优于原版。此外,其全频段的透明度、密度感以至各主奏与伴奏乐器的质感和人声的自然度,更明显把原版大幅比了下去。

    xrcd2再版中的花木兰——出征中的鼓声质感更强,乐师手起棍落时从鼓皮所产生的强烈余震可令听者更准确地感受到鼓的位置以及尺寸。大鼓细鼓齐鸣时,不同音程的鼓声较原版更清晰分明,於一些分解力高的音响器材中重播,一丁点儿混浊感也没有。相对地,原版稍为含糊了一点!

    至於梅花三弄中的人声,个人觉得原版存在着一份乾涩感:但这份我认为未尽善尽美的环节,於xrcd2再版中已去芜存菁,人声显得极自然细腻,且咀形亦相对地收细了。聚焦力更强,立体感更突出。

    由国家一级录音师张小安负责的蔓延,可说是一首美得像只应天上有的乐曲。不但弦乐细腻无匹,且人声升key高唱时的跌宕感,是非常骇人听闻的。这是功力的见证。

唱片内容:
1.花木兰——出征(打击乐)04:42
录音师:陆晓幸
演奏:澳大利亚打击乐团

2.梅花三弄(歌曲)04:56
录音师:陈珞
演唱:古璇

3.金沙滩(中国民族管弦乐)10:40
录音师:邵军
演奏:中央民族乐团

4.蔓延(歌曲)04:16
录音师:张小安
演唱:谭晶

5.掀起你的盖头来(铜管五重奏)04:33
录音师:万小元
演奏:中国铜管五重奏组

6.送别(歌曲)06:37
录音师:陈珞
演唱:崔峥嵘

7.亮剑(男声合唱)03:05
录音师:张小安
合成录音师:陈珞
演唱:北京室内男声合唱团演唱

8.绒花(歌曲)04:16
录音师:万小元
演唱:谭晶

9.二泉随想(小提琴与乐队)07:04  
录音师:陈珞、张军军
演奏:刘云志
协奏:中国交响乐团

10.罗马松树——罗马大道06:05
录音师:邵军
演奏:奥斯陆交响乐团

专辑介绍:
澳大利亚打击乐团亲临上海录制
中国国乐第一团中央民族乐团首度亮相作品
中国歌坛新天后——谭晶 热手登场
中国最大型的男声合唱团
中国交响乐团刘云志首演“二泉随想”
磁性歌后古璇名唱“梅花三弄”REMIX版
不尽靓声 源源入耳!

1.jpg (36.11 KB, 下载次数: 170)

1.jpg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0:58:10 | 只看该作者

古樂品牌原汁原味製作認真如藝術品

自接觸古典音樂唱片以來,最欣賞的品牌是德國唱片公司旗下兩個品牌之一的Archiv,以製作前期古典音樂(巴洛克時代作品)為主,所有出品比同一公司另一更為人所熟悉的黃標簽DG,製作得更認真。在LP時代,每張唱片的封套包裝得像一部高品味的精裝文學或藝術名著,內文解說資料豐富有如學術論文,可作為音樂學院的材用。
本人有幸擁有一套Archiv出品的《巴赫全集》,雖然我早就將所有的LP收藏全數送給當時還未升格為大學的浸會書院音樂系,但就捨不得這套《巴赫全集》,現在連同DG的另兩套歷史性套裝LP:《卡拉揚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白羊皮盒裝限量版(香港區只分配到五十套,我擁有的是附卡拉揚親筆簽名編號No.1的那一套)和全球每個大城市只分配到一套的非賣品,現代音樂作曲大師《史托豪遜作品集》仍珍藏在我的辦公室內。這是我從事古典音樂唱片推介工作幾十年來,唱片公司送給我的最難忘的紀念品,亦是最有價值的回報!

    Archiv的錄音亦是一絕,就算是早期的製作其音效之活生感和音樂感亦遠優於同時代的其他製作,聽起來如在現場欣賞一般感受!

    這品牌充份顯示其對保存優質文化負上任務,並不受市場主導影響,他們認為值得介紹和保留的作品,不管是否有銷路,都會盡全力去推廣,例如這款十七世紀德國著名文化城市德累斯頓作曲家Johann David Heinichen的12首協奏曲集,就不是熱門的巴洛克時代的作品,但卻是那時代極有代表性的同類樂曲,其成就絕不比其他同期著名作曲家低。這套協奏曲集,配合著名的仿古樂團(科隆古樂團,Reinhard Goebel指揮)完美的演奏,和充滿活生感高度傳真的錄音,活現巴洛克時代音樂的神髓,音色華麗,節奏輕快活潑,帶來美妙的聽覺享受!這廿世紀九十年代的錄音,先後獲得1993年度「留聲機大獎」和1994年的「德國唱片大獎」。

編號:Archiv 477 6330(2CD)

3.jpg (43.78 KB, 下载次数: 148)

3.jpg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0:54:40 | 只看该作者

貝多芬交響曲精選 譚斯達演繹名錄音

大師級指揮家譚斯達(Klaus Tennstedt)的貝多芬交響曲及前奏曲集,製作於1984-1991年間。其中《英雄》交響曲是1991年在倫敦節日音樂廳演出時的實況錄音,《田園》和第八交響曲則於1985-6年安排在EMI著名的堂道第1號錄音室進行,至於四首前奏曲 -《普羅米修斯的創造》《柯里奧蘭》《艾格蒙》和《費得里奧》於1984年在同一錄音室製作。

EMI的錄音以音樂感濃郁和充滿活生感深得樂迷歡心,而譚斯達的演繹,有一種特殊的高貴華麗的氣質,聽來極有說服力。倫敦愛樂團在他領導下全情投入,表現完美無瑕,現在有機會重溫大師的名錄音,同樣令人興奮感動。

編號:EMI 3 71462 2 4(2CD)

2.jpg (54.1 KB, 下载次数: 183)

2.jpg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0:52:22 | 只看该作者
巴托六首弦樂四重奏1989年度最佳室樂碟

由四位青年弦樂演奏家組成的愛默遜弦樂四重奏是演繹巴托作品的權威室樂組織,他們每年巡迴世界各地演出,節目中例必有巴托的弦樂四重奏,在成立後的第三樂季(1979-80),適逢巴托百年祭,首次舉行演出全套巴托四重奏的創舉,自此奠定其演繹巴作品的權威地位。他們延至1988年才為DGG灌錄巴托這輯弦樂四重奏全集,推出後即奪兩大重要唱片獎,包括 1989年度「留聲機」全年最佳唱片大獎和1990度「格林美」唱片大獎。
這是最靚弦樂四重奏錄音之一, 四位演奏家所採用的均屬十七、八世紀義大利和法國名家製作的古董名琴,包括首席Eugene Drucker所採用的史特拉狄樺利製於1686年的古琴。四件樂器均衡混成一體,音色光彩純美,剛柔並重,充份發揮巴托作品音色變化多彩、對比強烈和富戲劇性效果的特點。

1.jpg (46.81 KB, 下载次数: 158)

1.jpg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2:39:18 | 只看该作者

竖琴协奏曲集

罗贝丝竖琴演奏,布朗指挥圣马丁学会乐团,Decca 4257232

    本片收录了音乐史上最有名气,包括韩德尔、迪特斯多夫和波阿地欧等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竖琴协奏曲珠王作品,演奏竖琴的罗贝丝和布朗指挥的圣马丁学会乐团,郡是演奏此类音乐个中好手,而担任录音工作的巨匠Kenneth Wilkinson,则完整地纪录下各种乐器的漂亮质感、并营造出极为优异的空间感和定位,让音乐更是活生无比。这些音乐的动态并不大,也没有能量惊人低频,即使你使用的是小型系统,也应该要让系统表现出本片的录音之美才是。

    那么用大型系统的人呢?Wilkinson和後制人员可能没有发现,或是发现了没有想要处理,居然让录音场所附近地铁发出的低频噪音,也在录音中重现。如果您家中有幸(或不幸)拥有巨型系统,可以发出完整的极低频,在片中听到的极低频地铁噪音,应该是可以听出方向性,而非只是无意义辘声。使用家庭剧院系统的,还可以用不片来测试家中系统的超低音是否有调整到位哦!

j386.jpg (16.31 KB, 下载次数: 132)

j38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7-21 04:04 , Processed in 1.1549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