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9-1-7 14:56:15
|
只看该作者
哈恩:西贝柳斯、勋伯
格小提琴协奏曲
(编号 G 477 7346)
西贝柳斯这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从完成时间上看,已是20世纪初,但从曲式、结构以及主要表现手法上看,它仍属于古典浪漫派作品。而且,优美的旋律、冷峻的北欧色彩、悠远空旷的意境等,使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一直成为世界上演奏最频繁、录音版本也最多的名作之一,时至今日,也还有这部作品的名版名录不断再版问世当然,对于年轻的哈恩来说,她没有“老本”可吃,她演录的这款协奏曲,是2007年3月的新录音。
听哈恩演绎的这款录音,你会感受到她的演奏异常冷静,甚至老到。看来她对作品的风格和所要传达的音乐意境早已谙熟在心第一乐章独奏小提琴演奏出一个哀婉和狂想式的主题,第二主题色彩阴暗,由大提琴和大管演奏,第二乐章是一个柔板乐章,木管乐器演奏出如叹息般的乐声,小提琴唱出哀怨的旋律。然后进入末乐章、一首狂野的舞曲,曾被人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独奏小提琴的演奏变化无穷,高潮迭起,演奏难度极高,结尾处一连串辉煌的向上飞掠的旋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很像
帕格尼尼的同类作品那样,有些乐段听起来很“炫技”,但作品本身却不是一部“炫技”之作。透过哈恩华丽技巧的演绎,在恣肆汪洋的潇洒音符背后、作品被剥离出一种蕴涵深意的诗意,这种诗意正是出自西贝柳斯的心灵深处。
小提琴大师海菲茨两度录制的这协奏曲,对于所有后辈演奏家来来说,可能是高山仰止之作。但现在听小小年纪的哈恩的演绎,她仍然将这部表面上让人觉得冷峻,但内中却激情飞扬的作品体现得恰到好处、能够作到这一点,已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哈恩演奏勋伯格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时间是2007年9月,当然是新录音。勋伯格小提琴协奏曲,属于“十二音技法”的创作作品之一,所谓十二音技法,是作曲家在创作无调生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即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勋伯格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与西贝柳斯的那部小提琴协奏曲相比,无论在派别、风格、技法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对于听熟了古典浪漫派作曲家作品的爱乐听众来说,初听是头雾水 先不说演绎的水准如何,仅凭哈恩小小年纪,能够勇闯这类20世纪的“冷门作品”已实属不易。
海菲茨对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惟有独钟,而对于勋伯格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却曾经拒绝首演、而且当时的许多小提琴家都很抵触它。不过,该作品在音乐要素中对节奏与对位的复杂要求,旋律线的纷繁绵密,音乐色彩的迅速替换,却带来了音乐上的丰富变化,虽然音乐不再追求传统意义的真与美,但却用鞭辟入里的手法,表现出作曲家极为复杂的情感。据说作曲家竟然宣称这首乐曲是为将来“长了六个手指的演奏者”而作的。我们也只能凭借最原始最“本真”的一些直觉和感受,来聆听勋伯格这首作品。哈恩对作曲家音乐要素的把握、尤其是音乐色彩的追求,表现极为灵巧精细这是当今“小字辈”演奏家极难作到的。
与哈恩合作演录这两首协奏曲的是芬兰指挥家埃萨 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和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其“北欧”风情浓重,与作品的风格很合拍。加上专辑的录音使用 了最新技术,因此总体水准很高,值得广大爱乐友欣赏,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