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0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它的聲音一直縈繞不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8 10:4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評Sonic Frontiers Transport 3轉盤 劉漢盛

搭配試聽器材
數位訊源:Vimak DS-2000/DT-1000。前級:mbl 6010。後級:Manley 350。喇叭:Magnepan MG3.3R,Mirage M-1s。<圖片>

數位訊源的極限在那裡?花幾十萬去改善數位訊源值得嗎?長期以來,我便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尤其在這個CD未來發展不確定的年代。到底我們是要等待新的數位系統來解救不夠完美的數位聲呢?還是目前其實就已經有救世主存在?在聽Sonic Frontiers Transport 3之前,我一直猶豫著。可是,在聽過Transport 3之後,我卻想得更多。我在想什麼呢?讀過這篇評論之後,慢慢您就會瞭解了。

有三部頂級CD轉盤價格接近,風格各異。

在還未開始聽T3之前,我已經先閱讀過美國「Fi」音響雜誌1998年10月號中Robert Harley所寫有關Sonic Frontiers Processor 3與Transport 3的評論。文中,Harley拿T3與Mark Levinson No.31.5來比較,認為T3的聲音比較亮,中頻飽滿與溫暖的程度比No.31.5好,但沒有後者那麼凝聚與細節多。在低頻的延伸以及極低頻實體感上也不如No.31.5,他並且認為No.31.5是另一個等級的CD轉盤。

老實說,以價格等級來論,有三部頂級機蠻接近的,T3售價美金6,999,No.31.5為8,450美金,另外就是Spectral SDR-3000,它售價7,995美金。這三部CD轉盤在價格上比較接近。可惜的是,除了T3之外,No.31.5與SDR-3000我都沒在家裡聽過,所以對Harley所說二者的比較無法置評。不過,Harley所說P3與T3連接起來的聽感我倒是可以表達與他不同的看法,因為在聽T3時,P3也在我家。有關P3的評論,讀者們可以複習論壇第114期第225頁,在此我不欲重複說明。不過有一點我要說明的是,P3在我家聽起來的感覺也與當初賴英智不同,我想這是空間以及搭配器材不同所致。

星形開蓋塑造獨特風格

第一眼看到T3,我不由得想到007電影片頭龐德走出來的那個「眼」。沒錯,當按Open時,您可以看到T3圓盤蓋很科技的「四分五裂」,露出裡面的讀取頭。對於這樣的設計,我想除了別出心裁之外,跟聲音的表現應該沒有關係才對,不過我還真佩服設計者的巧思,總算沒有跟著別人走。

除了「星形開蓋法」之外,T3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整個頂板加工。看起來,它應該是以很厚的鋁去鑄模之後再以精細車工處理,把頂蓋上那個「圓」車出來。假若真是如此,這塊鋁板至少也要有一吋以上的厚度,因為光是平面的部份就厚達一公分多。毫無疑問,全機最耗成本的地方就是這裡。與T3的樸素面板設計相比,頂板部份實在是豪華得過分。

頂蓋與電源部份皆是重裝甲設計

頂蓋這麼豪華,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我拆下二側板12顆螺絲,掀起頂蓋一探T3內部。原來T3所使用的機械拾取系統是Philips CDM12i(工業級,目前Philips最高級者,No.31.5也用這個系統),整個機座是鋁鑄的。再來,我看到重量級的電源。可以說,T3內部的零件大部份都是電源供應所使用的,它總共用了十二組穩壓線路。這麼強的穩壓電源供應會不會反應過度?我的意思是有必要把電源作成那樣嗎?該不會是因為要賣那麼貴的價錢,所以「無所不用其極」、讓消費者覺得划得來吧?

「I2S·e」傳輸介面降低時基誤差

再繞到背後,您所看到的就是一般CD轉盤都會具備的幾個端子:RCA、XLR、BNC與光纖。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排插端子,叫作「I2S·e」。到底這種排插端子有什麼妙用呢?其實這就是庸人自擾的結果。原本,如果是一體式CD機的話,雷射頭讀取到的數位訊號直接傳給同樣時基基礎的數位線路處理,這樣並不會增加本來的時基誤差。可是,如果把機器拆成CD轉盤與數類轉換器,就可能會遭遇二部機器不同時基基礎的問題。此時,原本就已經存在的時基誤差還會增加。為了因應這個問題,Ultra Analog曾研究出一種數位傳輸介面,叫「I2S·e」,可以把時基誤差降到很低。多低呢?一般S/PDIF傳輸可能會有100picosecond的誤差,而「I2S·e」傳輸可以讓時基誤差低至10ps,也就是誤差0.00000000001秒(picosecond就是一兆分之一秒)。

或許有人不太清楚什麼是時基誤差(Jitter),我想拿當兵齊步走做例子應該很多人懂。所謂時基(Clock)就是帶隊喊「一、二、一」的排長,整連大兵的步伐就靠他來劃一。假若他的「一、二、一」喊得很準,速度不會飄移,大家就會走得很整齊。反之,如果他自己一亂,所有的兵就沒有步伐快慢的依據,此時您就可以看到整連部隊的步伐亂七八糟。時基誤差就是這樣,想想看,那些不同組別的數位訊號步伐不一致時,聲音怎能不受影響。據說,高過10ps的時基誤差人耳就可以聽出來。我能聽出來嗎?對不起,沒有測過。而Ultra Analog這種「I2S·e」介面技術免費提供給有興趣的廠商使用。可惜,到目前為止,好像也只看到Sonic Frontiers這套頂級數位訊源使用它。其他Audio Alchemy與Cambridge也有類似的數位傳輸介面,不過我想並不是「I2S·e」。

非常抱歉,寫到這裡,我就已經把T3的所有東西都寫完了。其他像操作功能的控制、精緻的小圓盤式遙控器、小小帶磁鐵的CD鎮,還有面板上的顯示幕我想您只要看到圖片就一目了然了,沒什麼值得詳加介紹的。我迫不及待想要寫的是T3在聲音上的表現。

很少聽到有如此聲音改善能力者

老實說,我很少聽到CD轉盤能夠有那麼大的聲音改善能力者。通常,在數位訊源中,數位類比轉換器對聲音的改變與改善遠超過CD轉盤所能做者。其實這中間的道理很簡單,大多數廠家的CD轉盤都是買現成的機械拾取系統以及周邊配套線路,你能買到的我也能買到。所以,設計師所能下功夫的地方就只有機殼、避震以及電源供應部份。在我以前的經驗中,CD轉盤的價格價值比是最差的。但是,這次聽T3卻推翻了我以前的認知。

當我把T3一接上Vimak DS-2000,就發現T3的聲音與我的Vimak DT-1000可說完全不一樣,而且是往好方向的不一樣,這讓我很驚訝。換句話說,我所聽到的是一種對音樂的全新感受,而且是整體品質提昇的全新感受。換過幾張CD之後,我確定我的感受沒有錯,T3的確大跨步的更上層樓,而不是要用耳朵仔細去分辨才能肯定。

密度更大,聲音更溫軟圓潤

到底T3與我的Vimak DT-1000有什麼差別呢?先就直覺感受的方面來說,T3的音場變寬廣了,高頻段更收斂更凝聚、中頻段更圓潤、低頻段量感更多,而且密度與重量感很強。聽起來,T3整體的能量更強,就好像看起來體積一樣的二個圓球,但是T3的重量卻是DT-1000的二倍。換句話說,T3的聲音密度很高,這種高密度的特質除了反映在「凝聚的感覺」之外,還反映在地板的振動上:T3透過厚觀音石傳到地板的振動要比DT-1000強。

若從人聲、樂器的個別表現來看T3的表現,那更容易說明。先說人聲好了。我剛從東京聽過阿藍尼亞與其妻蓋兒吉爾的演唱會,回來後又用T3比較了一下。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T3把蓋兒吉爾的人聲唱得更溫暖更圓潤,也就是說更接近現場的她。而阿藍尼亞的聲音也同樣有這種改變。,相形之下,DT-1000就顯得稍微單薄些,音色也比較沒有光彩,溫暖圓潤的程度也不如。

而在弦樂的表現上,由於具有高密度凝聚的特性,加上溫暖的色澤,使得弦樂的木頭味更濃,高把位的琴音減少了尖銳的感覺。弦樂群的厚度也增加了。鋼琴呢?也是一樣,鋼琴的木頭味增加了,琴音既溫暖又添增光彩,低音鍵的向下延伸與震撼能力都更好。銅管也是更厚且更濃、更強壯而更不刺耳(請注意不是更柔而不刺耳)。至於木管樂器本來就不會刺耳,不過在形體上更加凝聚了。

最後說到打擊樂器,它的衝擊性更強更重,也更有彈性。在此我不想舉單獨的唱片為例,因為這些改變無所不在的存在於所有的音樂中。

解析力讓所有細節自然清楚起來

若從「音響二十要」的特性來看,您會發現T3的「解析力」提昇很多,這種解析力的提昇並不是單獨某些樂器的聲音變得很突出,而是整體的音樂表現變得更圓潤更順耳更純化,好像把雜質都濾掉了。這種感覺就好像您在看大銀幕時,如果近距離看,就會發現銀幕影像裡有很多閃爍跳動的雜訊,當這些雜訊被濾除時,您想想銀幕向的影像會是怎麼的表現?是不是一下子清澄起來?在測試影像表現時,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用眼睛看到這種表現上的差距。而在聽音響器材時,由於聽覺的描述要比視覺抽象很多,所以聽感往往很難表達傳遞。我以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我想您應該可以明白解析力提昇的重點所在。

除了解析力之外,「動態」(Dynamic)也是值得詳加說明的。一般而言,音響迷有時很難瞭解什麼是動態。說得更直接些,大部份音響系統所聽到的動態都是被壓縮的,與實際演出相差很遠的。動態壓縮得越少,您就會覺得聲音「吞吐」得更自然,就好像手腳更靈活(沒有被綁住)般。以喇叭而言,動態要不被壓縮,單體就必須完全不打折扣的再現輸入的能量。就擴大機與訊源而言,除了要跟得上激烈快速的訊號電壓變化之外,還要讓最低訊號不被雜訊掩沒、最強訊號不被削切。我無意說T3的動態毫無壓縮,我只是要說T3的動態表現要比DT-1000好很多,這就已經十分難得了。

它猶如傑出的指揮

「速度反應與強弱對比」與動態表現有其相關性,不過表現在外在的往往讓人有與動態不同的體會。「動態對比」讓人覺得擺脫束縛,而「速度反應與強弱對比」卻令人感受到音樂內中的強弱變化層次更豐富了。在絕對的「時間值」方面,速度快與速度慢的器材演奏一個樂段的時間是一樣的,但是在人耳的聽感上卻會有絕然不同的快慢感覺,其實這就是強弱對比與暫態反應層次更豐富使然。我常常說一個傑出的指揮,他指揮音樂的強弱對比層次要比差勁的指揮更豐富。假若說傑出指揮可以在0-10之間做出50種不同的強弱變化,差勁的指揮在同樣的範圍中可能只做出20種不同的強弱變化而已。而器材猶如指揮,現在我所聽到的Transport 3就是傑出的指揮,它的變化層次更豐富了。

看到這裡,我想您對於T3的傑出表現應該已經很清楚了。我不知道Robert Harely說T3比Mark Levinson No.31.5還要「亮」到底會是什麼樣的聽感?至少在我的系統中(Vvimark訊源、MBL 6010前級,Manley 350後級、Mirage M-1與Magnepan MG3.3R喇叭),T3並不會「太亮」。至於他說No.31.5與T3是不同等級的器材,我也無法置評,因為我沒有像他一樣二部擺在一起AB Test。不過依照過去的經驗,No.31.5的聲音走向應該不是T3這一型的。

還有,我當然也沒有忘了將T3接上Processor 3。事實上,我這樣聽了很久,也清楚的瞭解Processor 3的特性。與Vimak DS-2000相比,Processor 3也是具有密度很高很凝聚、控制力很強的個性。它比較缺乏「鬆軟」的特質,低頻量感也比DS-2000還少。但是,毫無疑問在樂器的音質與音色表現上(尤其是木頭味),它勝過DS-2000。可以說,Processor 3也是屬於頂及數位類比轉換器之流。當然,如果能增加些鬆軟的特質就更好了。有意思的是,T3的低頻量感相當豐富,而Processor 3對我而言就稍嫌少了些,二者加起來就剛剛好了。

對了,在聆聽過程中,我是不是用了「I平方S」端子來連接T3與Processor 3?當然是,因為用這種介面來連接要比我原來的同軸線聲音要「平順」多了。請注意,我所謂平順就代表著整體聽感都更舒服了。我無法分辨這是否因為時基誤差降低所致,總之它讓聲音變得更好是肯定的。

的確向前跨出一大步

聽過T3與P3之後,我必須承認,它們在聲音的表現上的確跨了一大步,這一大步遠超過原先我對數位訊源的認知。送走它們之後,它們的聲音表現還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久久無法忘懷。不過,我也一直很懷念Sonic Frontiers剛創業時所推出的產品,那是既樸素又超值的好產品。可是,隨著規模的擴大,Sonic Frontiers也與其他Hi-End廠商一樣無法節制,走上器材越來越貴的不歸路。如果Sonic Frontiers的主其事者能夠確實掌握Transport 3與Processor 3這種正確的聲音表現(密度、凝聚、解析力、動態、速度感與木頭味),將這種聲音哲學表現在十萬元台幣以內的產品上(例如將豪華頂蓋改為平實設計),那豈不造福全世界的音響迷?當然,Sonic Frontiers可以辯稱他們有比較便宜的產品,也有另一個便宜的副牌(Anthem)。但是,在這不景氣的波濤中,何不集中火力做出真正幾樣價廉物美的產品。我想,這樣無論是對廠方、對代理商或消費者都是大家歡喜的局面。畢竟,能夠消費得起一部32萬台幣的Transport 3與Processors 3的音響迷只是少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4-6-16 09:03 , Processed in 1.09512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