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环球两款新专辑推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7 14:5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什肯纳齐演录贝多芬钢琴变奏曲
  (编号ecca 475 8401)
  
  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cnazy,1937~)是爱乐人最熟悉的双料大师。在同辈钢琴家中,他是演奏曲目最广泛、录制唱片最多的一位。除钢琴演奏外,自上世纪80年代起阿什肯纳齐还成为杰出的管弦乐团指挥,录制了众多交响乐作品。如果用“著作等身”来比喻多产文人,那么多产的音乐人阿什肯纳齐应该算“录音等身”了。

  阿什肯纳齐的这款钢琴作品专辑,由Decca公司2007年正式出版,2005年7月29日至8月2日录音。内容是贝多芬“C大调变奏曲”和“A大调变奏曲”,贝多芬各类钢琴曲的录音版本,多得不胜枚举,但是,钢琴的变奏曲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大师级人物演录的这两部变奏曲。据《唱片圣经》上记载,只有布伦德尔、乌戈尔斯基、塞尔金、里赫特、科瓦塞维奇等版本,波兰钢琴家安德杰夫斯基的演录也曾广受好评现在,爱乐听众可以试试阿什肯纳齐演录的这两部变奏曲“味道如何”了。

  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是将简短主题作最丰富变形和发展的最高实现、也是他最后的钢琴创作晚年的贝多芬醉心于赋格和变奏这两种曲式的实现和发展 这些手法在他的最后两首钢琴奏鸣曲中有所体现 在这首由33个圆舞曲乐段组成的“C大调变奏曲”、即“迪亚贝里华尔兹变奏曲”(Thirty-three variations on a Waltz byDiabelli OD.120)、此两种曲式也同样得到了发挥。

  这首作品的创作始于1819年,当时维也纳出版商兼作曲家迪亚贝里(Anton Diabelli)发起了 项联合创作义举,他将自己创作的一道圆舞曲主题寄给当时所有在奥匈帝国境内的作曲家,邀请他们各自依该圆舞曲主题写一或两道变奏曲,最后集结以义卖筹款,救助遭受战祸的人们。结果共有51位作曲家响应他的义举。其他收到这个邀请的作曲家还有舒伯特等人。

  阿什肯纳齐演奏的这首变奏曲,在节奏和韵律上保持了十分轻捷和动感十足圆舞曲风格,钢琴音色的控制恰到好处。初听好似平滑行进的练习曲,但乐曲中蕴含了耐听的赋格和主题的发展变化,表现出阿什肯纳齐深厚的功底和驾驭乐曲的能力。此曲中展露了贝多芬独特的幽默感,像在第22段变奏曲中他引用了莫扎特歌剧《唐璜》中唐璜的侍从莱波雷洛所唱的咏叹调“日日夜夜都要工作”,钢琴将这种戏剧性情调展现得生动活泼。

  阿什肯纳齐在碟中演录的“A大调变奏曲”,是贝多芬根据伍拉尼茨基的芭蕾舞《森林精灵》中的俄罗斯舞曲主题而创作的12段变奏曲。这首变奏曲与前面的“迪亚贝里变奏曲”相比,同样保持了赋格与变奏上的曲式发挥,但它们不局限于圆舞曲节奏,曲风上也带有俄罗斯和东方的情调、听起来像换了一道菜肴,这首变奏曲的录音版本也相对稀少,因此,阿什肯纳齐的这款演录弥足珍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56:15 | 只看该作者
哈恩:西贝柳斯、勋伯
  格小提琴协奏曲
  (编号G 477 7346)
  
  西贝柳斯这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从完成时间上看,已是20世纪初,但从曲式、结构以及主要表现手法上看,它仍属于古典浪漫派作品。而且,优美的旋律、冷峻的北欧色彩、悠远空旷的意境等,使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一直成为世界上演奏最频繁、录音版本也最多的名作之一,时至今日,也还有这部作品的名版名录不断再版问世当然,对于年轻的哈恩来说,她没有“老本”可吃,她演录的这款协奏曲,是2007年3月的新录音。

  听哈恩演绎的这款录音,你会感受到她的演奏异常冷静,甚至老到。看来她对作品的风格和所要传达的音乐意境早已谙熟在心第一乐章独奏小提琴演奏出一个哀婉和狂想式的主题,第二主题色彩阴暗,由大提琴和大管演奏,第二乐章是一个柔板乐章,木管乐器演奏出如叹息般的乐声,小提琴唱出哀怨的旋律。然后进入末乐章、一首狂野的舞曲,曾被人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独奏小提琴的演奏变化无穷,高潮迭起,演奏难度极高,结尾处一连串辉煌的向上飞掠的旋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很像
  帕格尼尼的同类作品那样,有些乐段听起来很“炫技”,但作品本身却不是一部“炫技”之作。透过哈恩华丽技巧的演绎,在恣肆汪洋的潇洒音符背后、作品被剥离出一种蕴涵深意的诗意,这种诗意正是出自西贝柳斯的心灵深处。

  小提琴大师海菲茨两度录制的这协奏曲,对于所有后辈演奏家来来说,可能是高山仰止之作。但现在听小小年纪的哈恩的演绎,她仍然将这部表面上让人觉得冷峻,但内中却激情飞扬的作品体现得恰到好处、能够作到这一点,已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哈恩演奏勋伯格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时间是2007年9月,当然是新录音。勋伯格小提琴协奏曲,属于“十二音技法”的创作作品之一,所谓十二音技法,是作曲家在创作无调生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即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勋伯格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与西贝柳斯的那部小提琴协奏曲相比,无论在派别、风格、技法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对于听熟了古典浪漫派作曲家作品的爱乐听众来说,初听是头雾水 先不说演绎的水准如何,仅凭哈恩小小年纪,能够勇闯这类20世纪的“冷门作品”已实属不易。

  海菲茨对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惟有独钟,而对于勋伯格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却曾经拒绝首演、而且当时的许多小提琴家都很抵触它。不过,该作品在音乐要素中对节奏与对位的复杂要求,旋律线的纷繁绵密,音乐色彩的迅速替换,却带来了音乐上的丰富变化,虽然音乐不再追求传统意义的真与美,但却用鞭辟入里的手法,表现出作曲家极为复杂的情感。据说作曲家竟然宣称这首乐曲是为将来“长了六个手指的演奏者”而作的。我们也只能凭借最原始最“本真”的一些直觉和感受,来聆听勋伯格这首作品。哈恩对作曲家音乐要素的把握、尤其是音乐色彩的追求,表现极为灵巧精细这是当今“小字辈”演奏家极难作到的。

  与哈恩合作演录这两首协奏曲的是芬兰指挥家埃萨 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和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其“北欧”风情浓重,与作品的风格很合拍。加上专辑的录音使用 了最新技术,因此总体水准很高,值得广大爱乐友欣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7-28 05:38 , Processed in 1.1112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