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关于离子高音我们网页上有新的介绍,你可以抽时间看一下。
“ 离子高音英文是 Plasma Tweeter(或 Ionic Tweeter), Plasma也翻譯成「等離子」或「電漿」,视聽界習慣將 Plasma稱為電漿(電视),音響界則習慣稱為離子。早在1923年Rice与Kellogg在貝爾實驗室進行音樂重播系統的實驗時,就已經有所謂的「電暈放電式」喇叭,其實就是離子高音。追溯到更早之前,1899年英國的物理學家 William Duddells(1872-1917)就把當時街上用的碳弧燈」( Arc Lamps,早年還沒有鎢絲所以還是用碳棒)的噪訊降低,利用電壓變化發出聲音,設計出一種樂器,稱為「會唱歌的電弧」( Singing arc)。不過其實它并不是真的唱歌,只是發出高低不同頻率的音,這項技術在1900年發表,成為後來離子高音的理論基礎。可惜離子高音的發展就此打住。1946年, Siegfried Klein才陸續提出關於利用尖端放電(Corona Discharge)原理的離子高音單體的專利申請。他在1954年發現用小型的石英管搭配號角可以有效地控制電弧,終於設計出實用的離子高音單體,並與美國的 DuKane公司合昨推出商業化的產品。在英國丶德國丶法國等地分别以 ionop Honelonovac. lono Fane等不同名字銷售。
離子高音的原理並不複雜,就是利用二個電極之間所產生的高壓電弧去推動空氣(讓空氣膨脹),而電弧的震動頻率丶大小取決於輸入音樂訊號的頻率與強弱。由於推動空氣的不是傳統振膜,而是電弧,理論上質量接近零,可以再生極高的頻域,而且反應速度特快。理論上,離子高音是非常理想的高音單體,但為什麼現在很少看到使用離子高音的喇叭呢?主要問題是,要让電極(通常是石英)產生電弧需要高壓,而高壓連帶產生高溫,使得電極很容易就損壞了。此外,電弧放電時會產生臭氧(O3)與笑氣(N2O,一氧化二氮),在密闭聆聽空間中,可能会让人感觉不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