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2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扎特作品CD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0 11:4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文名称:单簧管五重奏
英文名称:Clarinet Quintet
资源类型:MP3!
版本:Boskovsky
专辑歌手莫扎特 Mozart,勃拉姆斯 Brahms

专辑介绍:

单簧管五重奏,是指单簧管参加的五重奏,即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构成的弦乐四重奏加一支单簧管,构成五重奏。在这样的器乐组合里,浑然一体的弦乐器组与音色华丽富于表现力的单簧管形成对比,产生温柔、沉静的浪漫气息,可以达到一种引起幽深的内心体验的艺术境界。勃拉姆斯的《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就是这样一部含蓄抒情的宁静之作。

  用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组成的五重奏曲目不是很丰富,甚至可以说很少,但是在这不多的曲目里,却有几首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有趣的是这几首单簧管五重奏的产生背景非常相似,都是由于单簧管演奏者炉火纯青的技巧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于是专为这位演奏家写单簧管音乐,这当中当然少不了作曲家与演奏家之间的友谊。首先应该谈到的单簧管五重奏是莫扎特在1789年为维也纳的单簧管名家安东·施塔德勒所写,这部五重奏是单簧管参与室内乐的较早范例。莫扎特的太太康斯坦察的娘家姓氏叫韦柏,她有一位堂弟卡尔·马利亚·封·韦柏,就是那位写过歌剧《自由射手》的韦柏,为慕尼黑的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写过单簧管五重奏。比莫扎特晚整整一百年,勃拉姆斯在1891年又为迈宁根的单簧管名家穆菲尔德写了单簧管五重奏。几位作曲家在不同年代里采用同一形式作曲,本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但是这三首五重奏产生的过程很相似,音乐精神也很接近,都很优美感人,堪称珠联璧合。

  假如勃拉姆斯没有在1891年到迈宁根去旅行的话,今天也就不会有《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这首名曲了。那时勃拉姆斯58岁,按照现在的观念,58岁只是人生的中年期,应该是创作力旺盛的时期,但是勃拉姆斯从几年前就显出精神上的老态。从1889年开始,就很少创作新作品,把主要精力用在整理旧作上,他向朋友诉说自己感到创作力已经衰退,写大一些的作品有些吃力,以后不再写大型作品了,他甚至准备了遗嘱。勃拉姆斯一生为人拘谨,性格不算开朗,55岁以后生活比较平淡,他终生未娶,难免有人生的寂寞感,他作曲一向下笔谨慎,创作速度较慢,到了一定年纪也会感到力不从心,这些都可能是他停笔的原因。

   1891年勃拉姆斯到迈宁根去旅行,在迈宁根看了迈宁根宫廷乐队的演出,这里有一位叫理查德·穆菲尔德的单簧管手,演奏了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和韦柏的单簧管协奏曲,穆菲尔德的演奏技巧把莫扎特和韦柏的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勃拉姆斯大受感动,他声称还从没有听到过有人把单簧管吹得如此优美动听。在那次音乐会之后,勃拉姆斯与穆菲尔德成了好朋友,勃拉姆斯晚年的四部单簧管作品都是为穆菲尔德写的。勃拉姆斯在作曲方面是出名的慢手,但是这次却很快拿出了两部篇幅不短的室内乐,一部是为单簧管、大提琴、钢琴写的三重奏,另一部就是这首《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这首五重奏当年在柏林公演,单簧管当然由穆菲尔德担任,合作者是约阿纪姆四重奏组。约阿纪姆的四重奏组一向不与管乐器合作,这次破例演奏了单簧管五重奏,是约阿纪姆与勃拉姆斯绝交多年后的善意举动。演出获得了成功,第二乐章应观众要求返场。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共有四个乐章,四个乐章按照传统的奏鸣曲快慢对比布局,全部演奏下来大约用28分钟,大致相当于一部交响曲的长度。在音乐形式上勃拉姆斯仍然恪守古典主义的严谨和均衡,但是他使用的音乐语言和大量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却是浪漫主义的。在严谨凝炼的结构里,他装入的是个人内心的浪漫情感,既有热情的表露,又有诗意的抒情,所以这部室内乐很受人们的欢迎。尤其是第二乐章柔板,单簧管与弦乐的各个声部轮流交织,从容不迫地倾诉内心世界,仿佛在把人生的苦涩吞咽下去,化做柔美的旋律歌唱出来,非常富于诗意,具有一种衰而不伤的美感特质。

  勃拉姆斯在写这部五重奏时肯定是考虑过穆菲尔德的演奏风格,按照他的技术特点写这首曲子,所以这首名曲至少有穆菲尔德一半功劳。穆菲尔德其人也不是个等闲之辈,他本来是迈宁根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不知怎么的迷上了单簧管。他试图把小提琴的表现方式移植到单簧管上,以拓展单簧管的表现力。看来他的努力是成功的,除了勃拉姆斯以外,还有当时的几位作曲家为他写过曲子,他对单簧管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能激发作曲家灵感的演奏者都不是凡夫俗子。当初令莫扎特对单簧管着迷的是施塔德勒,他的演奏技巧炉火纯青,他那个时代的单簧管还很简陋,但他凭着嘴上控制的超吹功夫解决了演奏难题,莫扎特与他结成莫逆之交,《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和《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降E大调单簧管三重奏》这几部不朽之作是为他写的。施塔德勒在作曲方面也能雁过留痕,莫扎特有两部室内乐由他完成。


专辑曲目

1-4 Mozart, W. A. - Clarinet Quintet K.581
5-8 Brahms, J. - Clarinet Quintet Op.115
9 Wagner, R. - Adagio for Clarinet & Strings.

11.jpg (33.11 KB, 下载次数: 102)

11.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1:49:26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名称:莫扎特:法国号、双簧管及巴松管协奏曲
英文名称:Mozart:Horn Concertos Nos.2&3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88 DG
发行时间:1988年
专辑歌手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
作曲: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演奏: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
圆号:William Purvis
双簧管:Randall Wolfgang
巴松管:Frank Morelli
录音:New York, Performing Arts Center, 12/1987
CD编号:Deutsche Grammophon 423 623-2

专辑介绍:

降E大调《第3法国号协奏曲》(K.447)作于1787或1788年,当时莫扎特正在写《唐乔万尼》。和莫扎特其他的法国号协奏曲一样,都是为法国号大师莱特盖伯(Joseph Leutgeb)所作,莫扎特很早就认识他。乐团部分用单簧管及巴松管,而非双簧管及法国号,其温暖深邃,比莫扎特其他的同类协奏曲都来得深刻;和声语法更为丰富,也用了较多的半音阶。主题有时似乎带有忧郁的气氛。

第一乐章的抒情风格与细腻的乐曲发展,同样出色。尤其在发展部,莫扎特以非常特殊的方式表现某些和声。随后的浪漫曲则是歌颂爱情的咏叹调,充满独特的魅力,并稍带凄楚哀婉之感,其复杂精巧给人的第一印象,会让人以为莱特盖伯绝不可能是莫扎特在《第2法国号协奏曲》的献辞中戏称的“驴、牛、傻瓜”。终乐章是回旋曲,主旋律使用狩猎音乐音型,但是用较温婉的方式来处理,且较先前的乐章节制,乐曲结束前突然出现的伤痛曲调,让人感觉到欢乐表层下潜藏的深刻情感。

本碟的演奏是属于纯室内乐组合那一类,奥菲斯室内乐团无论是独奏和伴奏都象一个大家庭,所以在平衡度及音乐对答方面绝对是浑然天成,没有个别抢镜的场面,而是在相辅相成的情形下,炫耀了奥菲斯组合整体的超卓技艺。各独奏者在演奏华彩乐段时都有机会大显身手,而在演奏尾奏乐段时,又特别轻快生猛、内心之喜悦、灵感之互通,在刹那间表露无遗。肯定的是,莫扎特所写的法国号及各木管乐器协奏曲,在音乐上也很适合像奥菲斯这种当今世上独一无二的无指挥室内乐团。

11.jpg (29.42 KB, 下载次数: 75)

11.jpg
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10:06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名称: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
英文名称:Brahms Piano Concerto No.2&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7
资源类型:APE
版本:Karl Böhm VPO
发行时间:1967年
专辑歌手Wilhelm Backhaus
地区:德国
作曲:Brahms&Mozart 勃拉姆斯 莫扎特
指挥:Karl Böhm 伯姆
乐团:Wiener Philbarmoniker 维也纳爱乐乐团
演出:Wilhelm Backhuas 威廉·巴克豪斯
录音日期:1967
发行公司:DECCA
CD编号:466 380-2

专辑介绍:

键盘上的狮王——Wilhelm Backhuas 威廉·巴克豪斯

在那些以演奏德奥作曲体系作品的顶尖钢琴大师中,并不是有很多“纯粹的德国人”。俄国的有莫伊谢维奇、霍洛维茨、李赫特尔、奥波林,犹太人有鲁道夫·塞尔金、阿瑟·鲁宾斯坦,英国的有迈拉·赫斯和库尔宗。艾德温·菲舍尔、肯普夫和巴克豪斯是少有的几个德国人,而且巴克豪斯是出自德国古典音乐体系,是德国风格的代表。

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1884.03.16-1969.07.05)出生在德国的莱比锡。他的妈妈是业余钢琴家。巴克豪斯小时候就是跟他的妈妈学琴。1891年他开始跟随莱比锡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Aloys Leckendorf,一学就是九年。1898年开始,巴克豪斯开始到法兰克福和美茵学习,在那遇到了对他事业影响最大的老师——欧根·德尔贝。欧根·德尔贝是李斯特的学生,他演绎的贝多芬至今影响很大。

1900年,巴克豪斯开始登台演出。最早的时候是跟随由阿瑟·尼基什带领的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乐团演出。他在全世界开始出名是1905年8月,巴克豪斯赢得了鲁宾斯坦钢琴比赛的冠军。当时作曲家巴托克也是参赛选手之一,他在听完巴克豪斯的演奏后感慨地说:“巴克豪斯的演奏确实漂亮。”

巴克豪斯纽约的首演是在1912年1月5日,当时他弹的是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赢得了钢琴技巧名家的声誉。之后,他到南美、亚洲、欧洲巡回演出。

外界对巴克豪斯的私生活知之甚少,仅仅知道他烟抽得很凶。他得兴趣只在演奏上,特别是独奏。我没有听说过他喜欢演奏室内乐,留下的唱片也只有两首作品。他的教学生涯也很短,记忆中只有1905年在曼彻斯特皇家音乐学院当教授、1925-26年在美国的柯帝斯音乐学院之类的短期教学,还有一战时期为军队的服务,他几乎是集中在舞台演奏和录音上。即使是在纳粹执政时期也没有停止演出,后来他还以纳粹临时战犯的身份为盟军演出。据说,他音乐会总的数量超过4,000场!就在巴克豪斯逝世前,Andor Foldes向巴克豪斯辞别:“多乾你最喜欢乾的事吧。”他说“最好的问候”是指巴克豪斯为他举行的欢迎“音乐会”。当时巴克豪斯已经85岁了!在与伯姆录制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时,伯姆对其他人说:“这家伙无论什么年纪弹布拉姆斯都那么好。”,结果大家都笑了。实际上,伯姆比巴克豪斯还年轻10岁,当时巴克豪斯是83岁,伯姆是73……

在二战之后,巴克豪斯定居瑞士的卢嘉诺(Lugano),外界都知道他是演奏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超级大师。从那个时候起,“键盘上的雄狮”的昵称就跟随着他。他最后的独奏音乐会是1969年6月28日,7天之后因为心脏病在奥地利的Villach去世。之后,他被埋葬在科隆。

当巴克豪斯在美国巡回演出时,有一个评论家称“他的技巧象神一样。”。他年轻的时候技巧是无与伦比的,虽然因此说他在DECCA留下的所有78转和单声道的录音中技巧是完美的、完全没有瑕疵的,在立体声时期的录音中还是可以听到有几处技术问题,象贝多芬第三奏鸣曲、皇帝协奏曲等,但是,他众多的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录音是里程碑。他的演奏几乎都是完整的技巧、稍快的速度、率直和充满力量。不过,在抒情的片断他的演奏是那么的迷人、声音是那么的丰满、感情是那么的深入。他的发音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我还没有听过有比他1966年在DECCA留下的贝多芬第31奏鸣曲的录音更美、更打动人的旋律线!在贝多芬第32奏鸣曲的第二乐章,那种一张一弛的鲜明对比,没有其它的录音可比的。从录音中除了可以得到想象他是个强而有力的钢琴家之外,你未必会感受到这些,你可能会对他晚期在DECCA公司的那些录音失望的。我觉得这对巴克豪斯是很不公平,就像我们评论吉列尔斯,他被誉为有“钢铁般的触键”,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他晚年的录音是那么的抒情和柔和。如果我们对巴克豪斯的评价仅仅源于他晚期在DECCA的那些录音,那么将会对他的艺术产生极大的误解。

巴克豪斯的演奏对后辈的影响是很大的。年轻的波利尼将他视为最尊敬的钢琴家之一,科瓦塞维奇称他是“仅有的理解汉麦克拉维奏鸣曲的钢琴家”。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巴克豪斯是为EMI和DECCA公司录音。在HMV年代,他在Gaisberg的监制下录制布拉姆斯的作品,比在后来在DECCA录得还要多。非常有趣的是,他在1900-20年之间,录制德奥体系的作品很少。可喜的是,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这些代表他风格的作品是在录音技术成熟后才录制的。之后,他录音的范围几乎只在德奥的圈子里面。

在DECCA年代,巴克豪斯只有很少的非德奥的作品录音,他的肖邦音乐会又没发行CD。他在单声道时期录制了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布拉姆斯的两首协奏曲。1955年之后,他在录音室主要的工作是重新录制这些作品的立体声版本,其它的作品还包括莫扎特、巴赫、舒曼、舒伯特。DECCA曾经把他的这些立体声录音几乎全部以“巴克豪斯专辑”为名作国际发行,个别的单声道录音放在“历史录音”系列出版。但是,除了贝多芬的作品和传奇系列的录音外,其它的录音都已经绝版。

在巴克豪斯的录音里面,最值得推荐的是他和伯姆合作的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和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在27钢协中,他展现的自然的美就像我们在黄昏见到的景象。他的布拉姆斯第二钢协,尽管技术状况要逊色于他早年和schuricht的版本,但是那种成熟的美感是难以磨灭的。

在贝多芬的录音中,单声道时期的第三协奏曲(伯姆指挥)、第五协奏曲(克劳斯指挥)、立体声时期的第1、4协奏曲(Schmidt-Isserstedt指挥)是不错的,但是单声道的录音没有在国际发行过。在钢琴奏鸣曲全集里面,我意属于那三首最着名的奏鸣曲和最后的三首。特别是最后的三首,非常杰出,可谓傲视同齐。但是在立体声的版本里面,出现技术问题,我更期待单声道的版本作国际发行。

在布拉姆斯,伯姆指挥的第二协奏曲固然是精华,但同样是由伯姆指挥的第一和Schuricht指挥的第二同样是精彩绝伦。后者甚至获得好评比后来巴克豪斯在立体声时期技术不太稳定的录音要好。象Op.118的小品是高贵而坚实的。可惜它们几乎都绝版了。与Pierre Fournier合作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的录音,是他仅有的两个室内乐录音之一,展现出他稳固的技巧和室内乐演奏的高超技艺。另外一个室内乐的录音是他在78转时期录制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其它的作品也是不可忽视的。巴赫和海顿的独奏作品是孤清而高雅的。莫扎特的奏鸣曲或许有一点过时,但是强大的构筑力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目录上还有舒伯特的《音乐的瞬间》孟德尔松的无词歌。他的现场录音很少,1954年的卡内基独奏会是非常精彩的——就像他在录音室里面那样精彩。他最后的独奏会虽然技术漏洞很多,但是它的艺术价值是超过了他的历史价值的。

我们不是很容易就找到巴克豪斯多年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顶峰的原因,但是有一些细节可以供我们深思。在他最后的那些日子里面,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完一场音乐会,观众甚至乐队的队员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他却满脸困惑地说:“现在我回到我生命的起点。当我12岁站在舞台上,所有人都告诉我,你正处在大量思考的年纪。现在,你们所有的人也都告诉了我同样的话。”巴克豪斯重来没有倚重他的天赋。传闻,在他家里,挂着一幅非常忧郁的矿工的油画。每当问起为什么他会挂这样一幅忧郁的画在家时,他回答:“每次我看到这画,我知道我怎么辛苦也不如他。”还有,当问起他拥有完美技巧的诀窍时,他说:“只有音阶。音阶加开始。”

专辑曲目

1.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Major, Op.83: 1. Allegro non troppo
2.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Major, Op.83: 2. Allegro appassionato
3.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Major, Op.83: 3. Andante
4.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Major, Op.83: 4. Allegretto grazioso
5. Piono Concerto No.27 In B Flat Major, K595: 1. Allegro
6. Piono Concerto No.27 In B Flat Major, K595: 2. Largetto
7. Piono Concerto No.27 In B Flat Major, K595: 3. Allegro ems Taylor

11.jpg (146.56 KB, 下载次数: 107)

11.jpg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54:49 | 只看该作者

《舒曼,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

中文名称:舒曼,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
英文名称:Schumann,Schubert:Fantasies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54, Decca Mono
发行时间:2000年
专辑歌手Clifford Curzon
作曲家: Robert Schumann, Franz Schubert
钢琴:Sir Clifford Curzon
录音:London,in July 1949 (Schubert) & March 1954 (Schumann)
CD编号:Decca Legends 466 498-2

专辑介绍:

舒曼(1810~1856)所有的钢琴音乐,几乎都有所指涉,试图将文学阅读产生的情绪具象化,或是描写真实或想象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在他的心灵构思、小说及抒情诗篇之间的交互作用。钢琴对于舒曼的意义,一如对于肖邦,是自我的延伸。舒曼的作品显示他对钢琴的音色及特性有与生俱来的直觉。他喜爱强而有力的和弦架构,但并不打算将钢琴转化为管弦乐团,也不向李斯特那样要展现钢琴家灿烂的技巧。相反的,舒曼是要彻底利用平台式钢琴的响亮声音、结构上的丰富感及音调的份量。

舒曼的钢琴音乐常常反映出他个性的两面:冲动外向的弗洛莱斯坦(Florestan)与细心内向的尤塞比乌斯(Eusebius),以及影射舒曼的老师与其未来的岳父威克(Friedrich Wieck)的瑞罗大师(Meister Raro)。舒曼以尤塞比乌斯的精神创作时,会呈现出温柔的抒情性,飘散着紫罗兰的芳香;相反地,当他以弗洛莱斯坦的精神创作时,则槊造出强有力的节奏、轻快的速度、闪电雷霆般的音效。这首《C大调钢琴幻想曲》(Fantasie OP.17)与他绝大多数的钢琴作品一样,均是与这两个轮流出现的自我而共同展开情感之旅的。

《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Op.15) 钢琴套曲舒曼作于1838年。该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舒曼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法,深入儿童心灵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得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全曲由13个标题性小曲组成:
(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平稳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好奇的神情。
(2)奇怪的传说。突变的节奏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仿佛古怪离奇的故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3)捉迷藏。上上下下飞快跳跃的顿音逼真地展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
(4)孩子的请求,亲切温柔的旋律充满稚气,并带有祈求、幻想的情绪,最后结束在属七和弦的七音上,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的神情。
(5)心满意足。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出现,内声部固定的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都微妙地刻画了孩子得到所期望的东西后满足幸福的心理。
(6)重要事件。夸张而单纯的顿音、呆板的节奏,呈现出孩子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令人发笑。
(7)梦幻曲。这是其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常单独演奏,还被改编为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并广为流传。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
(8)在壁炉旁。柔和舒展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充满融融之乐,和谐温暖的家庭图景。
(9)木马游戏。在持续音上奏出带切分节奏的旋律简洁生动,使人联想到前后晃动的木马和木马上兴高采烈的小骑士。
(10)过分认真。跨小节的绵绵不断的切人构成严肃单调的主题,恰当地描绘出孩子努力思索神情。
(11)惊吓。平静的主题交织着紧张的半音经过的弦,经音乐罩上一层恐怖色彩,刻画了儿童听到鬼怪故事后害怕惊恐而又好奇的心理。
(12)入眠。晃动的节奏型加上卡农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摇篮曲般温和宁静的气氛,中间的转调更增添了乐曲的梦幻色彩,最后平静舒缓的音乐表明孩子已酣然入睡。
(13)诗人的话。这首终曲是以成人的口吻写成,旋律悠缓,蕴含着迷惘惆怅的心情,表达了舒曼对已逝童年的忧伤和感慨。

舒伯特(1797~1828)的这首钢琴幻想曲和他的最后两首钢琴奏鸣曲《A大调奏鸣曲》(D.959)及《降B大调奏鸣曲》(D.960)一样,代表舒伯特钢琴作曲事业的顶峰,均是以交响曲一样的四乐章奏鸣曲,虽然与贝多芬的《槌子键琴》并非如出一辙,但风格相近。狂想曲般的曲思发展与混乱与宁静的独特且感情丰富的结合,源自于一个奏鸣曲的原创理念:逐渐显现一个内在世界,以“天籁般的声响”与亲密的方式展开。

《流浪者幻想曲》(Wanderer-Fantasie D.760)具有恢宏的第一乐章,其特征是丰富的乐念流动、频繁的小调色彩变化及偏好转调。其中板(Molto moderato)余音旋绕且意境超俗,但往往显得凄凉。就发展部而言,此曲编织出两个呈示部主题丰富的织锦画,最后逐渐消失无形。

缓慢乐章类似歌曲的结构,开头及结尾部分受到压抑,且包含更戏剧化的插曲。此幻想曲苦乐参半的c小调行板,开头及结尾均含有听天由命与宁静的绝望。谐谑曲乐段及终乐章的回旋曲均显得活泼轻快,尤须值得一提的是,《流浪者幻想曲》介于大调与小调间的模糊地带,特别能吸引人。

克利福德·柯曾爵士(1907~1982),英国钢琴家,1919年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从雷迪,后在古德森班上学习,16岁在伦敦皇后大厅演奏巴赫三重协奏曲而成名。1928年到柏林拜施纳贝尔为师,后又到巴黎受兰多芙斯卡指导,可谓融合了多家长处。柯曾的演奏,善于把刚健的节奏与内心庄严宁静的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演奏对结构把握能力强,触键中充溢着英国绅士那种优雅,尤以擅长于莫扎特、勃拉姆斯、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著称。其与维也纳八重奏团合作的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Decca 417 459-2),是这个曲目的顶尖版本之一。

柯曾爵士是一位非常特别的钢琴演家,他有非常出色的技巧且演奏风格高贵,所以能把自己对音乐的创见以细腻的方式去表现在音乐中。他的录音唱片不多,但可明显地感受到他音乐与精神的深度。



专辑曲目

01. Schumann, Robert / Fantasie in C Major Op.17 - I. Durchaus Phantastisch Und Leidenschaftlich Vorzutragen
02. Schumann, Robert / Fantasie in C Major Op.17 - II. Mig. Durchaus Energisch
03. Schumann, Robert / Fantasie in C Major Op.17 - III. Langsam Getragen. Durchweg Leise Zu Halten
04.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Von Fremden Lurdern Und Menschen
05.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Kuriose Geschichte
06.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Hasche-Mann
07.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Bittendes Kind
08.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Glakes Genug
09.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Wichtige Begebenheit
10.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Trurmerei
11.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Am Kamin
12.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Ritter Vom Steckenpferd
13.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Fast Zu Ernst
14.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Fachtenmachen
15.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Kind Im Einschlummern
16. Schumann, Robert / Kinderszenen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 Der Dichter Spricht
17. Schubert, Franz / Wanderer-Fantasie D760 - Allegro Con fuoco Ma Non Troppo
18. Schubert, Franz / Wanderer-Fantasie D760 - Adagio
19. Schubert, Franz / Wanderer-Fantasie D760 - Presto
20. Schubert, Franz / Wanderer-Fantasie D760 - Allegro

11.jpg (28.58 KB, 下载次数: 80)

11.jpg
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4:01:12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名称:舒伯特艺术歌曲
英文名称:Schubert Lieders
资源类型:APE
发行时间:1988年

专辑介绍:

Franz Peter Schubert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
l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的利希滕塔尔区(Lichtenthal)。父亲是一位会大提琴的小学教员,哥哥是小提琴手。舒伯特从小就接受父兄的音乐启蒙。1808年考入康维特音乐学校(Convict School)。1811年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引起校长萨列里(Antonio Salieri)的注意。1813年因变嗓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的学校担当助理。1916年辞职,以教授私人学生、出售乐谱、为剧院作曲为生。1818年曾应艾斯特哈泽亲王(Johann Eszterházy)之邀担任音乐教师。回到维也纳后一直没有固定职位,生活清贫。1821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1823年成为格拉兹市音乐协会(Musikverein of Graz)荣誉会员。1828年11月19日因伤寒逝世。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转变时期,他的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而他的艺术歌曲和一些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一生创作了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00多首歌曲和许多室内乐作品。其中最着名的如《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的作品由奥地利音乐学家多依奇(Otto Erich Deutsch, 1883-1967)重新编号,以D为标记。

施瓦茨科普夫( Elisabeth Schwarzkopf)
德国女高音,(1915- ) 出生于波兰,1932年进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声乐,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国际联盟奖,并被吸收为柏林歌剧院独唱演员。她引人注目的第一个歌剧角色是《纳克索斯岛上的阿丽安娜》中的泽比涅塔。随后,她在扮演两部瓦格纳歌剧。二战结束后,施瓦茨科普夫在世界各地举行演唱会。1955年,她在大都会演唱《玫瑰骑士》中的玛莎琳;1961年她与维切特、萨瑟兰等人合作演唱莫扎特的《唐璜》;1963年与露德薇等人合作录制《女人心》,都获得极广泛的赞赏。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有浓郁的诗意,精美的音乐表情,其音色充满光泽,她还是战后最杰出的艺术歌曲演唱家,卡拉扬曾称她为"最佳的独唱者"。

专辑曲目

1. An Die Musik, D. 547 (Schober)
2. Im Fruhling, D. 882 (Schulze)
3. Wehmut, D. 772 (Collin)
4. Ganymed, D 544 (Goethe)
5. Das Lied im Grunen, D. 917 (Reil)
6. Gretchen am Spinnrade , D. 118 (Goethe)
7. Nahe des Geliebten, D. 162 (Gothe)
8. Die junge Nonne, D. 828 (Craigher)
9. An Sylvia, D. 891 (Shakespear)
10. 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 774 (Stolberg)
11. Nachtviolen, D. 752 (Mayrhofer)
12. Der Musensohn, D. 764 (Goethe)

11.jpg (24.48 KB, 下载次数: 101)

11.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6:52:38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名称:布拉格交响曲
英文名称:Mozart:Symphonien No.36 & No.38"Prager"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85 WPO, DG
发行时间:1986年
专辑歌手Leonard Bernstein
地区:奥地利
语言:德语
作曲: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指挥:Leonard Bernstein
演奏:Wiener Philharmoniker
录音:Wien, Musikverein, Groβer Saal, 10/1984(no.36); 10/1985(no.38)
CD编号:Deutsche G 415 962-2


专辑介绍:

莫扎特在维也纳的最后几年里,音乐创作多产,财务困扰断断续续,而盛名也渐渐衰退,维也纳人开始觉得大师的音乐过于艰深,但是莫扎特却在布拉格找到了慰籍与急需的资助。1787年元月,他在布拉格待了一个月,指挥《费加罗的婚礼》的演出,也首演了刚完成的一首交响曲,这首新曲有三个乐章,后来被称为《布拉格交响曲》。

Symphony no.38 in D major, K.504 “Prague”

这首曲子独一无二之处在其精炼与戏剧冲力。开头的缓慢序奏之后,是古典乐派最富想像力、最具震撼力的音乐,包含了学院派的、灿烂的、狂飚的及歌曲的风格,不仅技巧令人目眩神迷,就连主题与主题间的接合亦是天衣无缝。特别是发展部中对位法的精确严格,是之前交响曲所不能及的。这类创作手法也见于莫扎特最精妙的室内乐中(布拉格乐团的弦乐器不超过十四把,可能就是作品首演的风貌),但曲中仍有交响曲的丰富内涵,整体的效果宏伟堂皇。

G大调行板乐章以弦乐展开,在他人手中可能只是一个简单、咏叹调般的主题,到了莫扎特手里,很快就呈现出半音阶变化,以类似幻想曲的方式展现,经由一系列轮廓鲜明的插曲,浓烈的悲怆与田园的温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前仆后继。有人以为莫扎特之所以省去小步舞曲而直接进入终乐章,是为了迎合波希米亚人的喜好。无论如何,结尾时急板兴奋愉悦的音乐,毫无疑问确是在取悦观众。曲中的喜歌剧光彩必能令熟知《费加罗的婚礼》的观众会心一笑,并且能催促那些还没看过该剧的观众在离开音乐会后,赶快去买歌剧的票。
(古典CD鉴赏)

伯恩斯坦指挥时总能与舞台上的演奏家相互激荡,火光四射,这张录音就是很好的例子:全曲充满了电光石火的强烈气势,还有一种横扫千军的感受与音乐语法。除了《第38交响曲》外,该专辑还收录了莫扎特同样是气势磅礴的《第36交响曲》(林兹),伯恩斯坦分别于1984和1985年10月在维也纳的录音。八十年代中期DG的录音表现良好,美中不足是高潮处有点朦胧不清。


专辑曲目

01. Symphonie Nr.36 C-dur KV 425 'Linzer' / 1. Adagio - Allegro spiritoso
02. Symphonie Nr.36 C-dur KV 425 'Linzer' / 2. Andante
03. Symphonie Nr.36 C-dur KV 425 'Linzer' / 3. Menuetto
04. Symphonie Nr.36 C-dur KV 425 'Linzer' / 4. Presto
05. Symphonie Nr.38 D-dur KV 504 'Prager' / 1. Adagio-Allegro
06. Symphonie Nr.38 D-dur KV 504 'Prager' / 2. Andante
07. Symphonie Nr.38 D-dur KV 504 'Prager' / 3. (Finale) Presto

11.jpg (141.56 KB, 下载次数: 94)

1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7-20 05:11 , Processed in 1.1298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