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闭上眼睛,让音乐渗入全身,这就对了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5前级扩大器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21
标题: 闭上眼睛,让音乐渗入全身,这就对了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5前级扩大器
ARC ( Audio Research Corporation)又推出斤的參考高電平前級了,這次是Reference5(以下簡稱R5)。咦?上次2004年推出的不是Reference 3嗎(讀者可以參閱論壇199期)?怎麼這次是5呢?中間的4跑哪裡去了?原來因為老中不喜歡4,所以ARC從善如流,跳過這個數字,直接來到5。

untitled.bmp (703.18 KB, 下载次数: 184)

untitled.bmp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4
标题: 並非William Johnson所設計
R5是今年2009年才推出的新機種,與上一代機種推出時間隔了4年,網路上有人說R5是ARC的創始老板William Johnson花了三、四年時間去設計完成的,在他退休之後才推出,不過,我寫信給ARC的現任總裁Terry Dorn之後,才知道這個訊息是錯誤的,負責設計R5的是該公司的整個設計團隊,這個團隊目前由WardFiebiger領軍。
    回顧ARC的參考前級發展過程,R1於1996年推出,當時的電源採用固態元件,高電平放大線路用了8支6922。R2於1998年推出,此時電源改採用真空管,包括5R4整流管,6L6穩壓管以及6922各1支,而R2的高電平放大線路仍然採用8支6922不變。R2第二代於2000年推出,電源仍然用5R4與6L6真空管,但放大線路已改用6支6H30。前面三型推出時間各相隔二年,但R2第二代與R3之間卻相隔了五年。2005年推出R3,電源只用了1支6L6與1支6H30,意謂已經將整流工作改為固態元件,不過穩壓仍是真空管的混血設計,而高電平放大線路進一步簡化到4支6H30。從R1到R3,機內線路板都是垂直站立的,共有4大塊(邏輯操控1塊、輸入輸出1塊、主線路與電源2塊)。也因為線路板是垂直站立的,因此電源變壓器都鎖在側板上,也是垂直的.

2.bmp (703.18 KB, 下载次数: 167)

2.bmp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4
标题: 主線路板改為平躺
進化到R5,內部線路板的配置來了個180度大轉變,原先垂直的主線路板改為一大片平躺的線路板,面板內側的邏輯控制線路板,以及背板內側的輸入輸出繼電器線路板仍然垂直‘而在電源變壓器方面,左邊一個R形,右邊一個環形變壓器鎖在側板上,這都與以前一樣。在平躺的線路板上有4支6H30P負責高電平放大,1支6550C與1支6H30P負責電源。前一代所用的黃色RelCap與白色Multicap,還有金色的獨家交連電容都沒變。當然,ARC最愛用的紅色Wima電容也沒缺席。
  在此插播一下,R5的音量控制採用4個Dallas DS1666晶片,跟R3 -樣,為何用4個呢?因為是全平衡線路每聲道正、負訊號各一,加起來就是四個。Dallas DS1666晶片屬於數位控制固態電位器,共有128點。簡單的說,就是將傳統有電刷的電位器編成微型,加上數位邏輯控制線路而成。
    基本上,ARC的參考前級做法都是純A類放大、全平衡架構、無負回授、專利交連電容輸出等統一作法,R5也不例外,這樣的線路架構老實說並無奇特之處,許多大小品牌的前級也都是這麼做的,不過,即使食材一樣,每位大廚所烹調出來的菜色肯定不同,R5的聲音特質與其他廠牌類似的設計有很大的不同,詳情稍待就會揭曉,
    為何R5的線路板要從垂直改回平躺呢?以前採用垂直線路板的原因又是為哪端呢?老實說我不是很清楚,讀者們可以參考文末ARC現任總裁的回信。但可以確定的是,以前有許多人並不贊同ARC的線路板採用垂直方式,因為真空管原本是為直立而設計的,一旦橫著插在線路板上,真空管內部小零件難免會因為地心引力的作用而偏移位置。到底真空管橫著插在線路板上是否真會引起負面影響?我沒讀過這方面的科學論證文章,大部分人只是想當然爾,不過,從R5又改回傳統線路板方式,我猜ARC應該是發現了什麼。至少,改成大片線路板平躺之後,不必再跟以前一樣用那麼多的機內配線,如此一來訊號路徑會比較短,訊噪比應該會比前一代好。

3.bmp (703.18 KB, 下载次数: 157)

3.bmp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4
标题: 規格數字除了訊噪比之外,都與上一代相同
仔細比對R3與R5的顯示幕下方操控鈕,發現R3只有4個,分別是Power、Proc、BaVSE、Mute,而R5則  有Power、Proc、Bal/Se、Mono、Invert、Mute等6個。至於背板各項端子則完全一樣,分別是CD、Tuner、Phono、Video、Auxl、Aux2及Processor等7組輸入端子,以及2組Main Output以及1組Record Out。再比對規格表,二者的差異極小,R3的增益平衡為1「.6dB,非平衡為5.6dB;R5則為12dB與6dB。此外,R3的訊噪比為106dB,R5為109dB。再來,R3淨重13.5公斤,R5淨重13.9.
  看到此處,R3的用家可能會想:R5僅贏在訊噪比差了3dB,其它規格完全相同,這值得換機嗎?當年R2第二代與R3推出時的美金售價皆為為9,995,現在R5則為11,995美元,如果以這幾年物價上漲的幅度來看,就算R5與R3的聲音差距不大,ARC這樣的定價也算夠老實了。何況,R5與上一代的R3相比,在聲音的表現上肯定更上層樓,否則ARC也不會推出R5。至於該不該換機?但憑用家自身條件考量。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5
标题: 器材搭配很重要
聆聽R5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空間,搭配的後級有Pass X350.5立體後級、Moon W7 MRS單聲道後級,此時搭配的喇叭為Burmester BlOO。另外還直入ATC SCM lOOASL主動式雙喇叭系統。數位訊源有二部,一部是Bladelius Gondul二聲道機,另一部則是Burmester 069。會使用那麼多套不同組合的原因是:想要從中找到R5聲音表現的共通點,那應該就是它的真正聲音特質了,
  到底上述那些不同的搭配會產生什麼不同的結果呢?無論是Pass X350.5或Moon W7 MRS,我都選擇搭配Bladelius Gondul SACD/CD唱盤,因為此時如果搭配Burmester 069,整體的聲音會顯得太厚重了,缺少一些輕盈靈動的感覺。唯有在直入ATC SCM lOOASL時,我才使用Burmester 069,這時整體聲音的表現既有飽滿厚實的優點,更兼靈動與華麗光澤,
  為什麼會這樣?道理很簡單, PassX350.5的低頻段厚實有勁,重量感與衝擊性都夠,而R5也是厚實傾向,此時再加上069與B100的厚實,低頻段就顯得太厚重了。而Moon W7 MRS的低頻段比起X-350.5來又是另外一番風情,它的低頻段寬鬆量足,高頻段溫暖悅耳,中頻段也很飽足,此時搭上069與8100。整體聲音也顯得太濃厚了。因此,需要Bladelius Gondul這種高頻段清甜爽朗,反應快速的訊源。其實,Bladelius Gondul的低頻段量感也很充足,但是因為高頻段的補償以及活潑個性的互補,讓整體的聲音聽起來恰恰好,不會厚重得好像胸口壓了一塊石頭。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5
标题: 小提琴與鋼琴的木頭昧濃厚
至於最後的定稿用了哪套搭配?並不是上述這幾套,而是以069為訊源. R5直入ATC SCM lOOASL為準。為什麼?因為此時我聽到的是濃淡豐腴恰恰好的聲音,不至於太肥,也不至於太瘦。此時管弦樂的寬鬆特質、弦樂群與鋼琴的木頭味、歌唱的,肉聲,以及低頻段的量感與彈性都是最佳的表現,尤其是弦樂群與鋼琴的木頭味之美更是讓我寧可忍受此時R5所呈現的一些小缺憾。什麼小缺憾?例如,低頻量感豐富時會顯出控制力稍稍力有未逮;又例如,聽一些爵士樂的Bass彈奏時,手指扣弦的彈奏質感還不夠鮮明;還有,想要它表現出鮮明的中、高頻段與突發勁道時,總是覺得尚缺一口氣。即使如此,我仍然非常樂於忍受這些小缺憾,因為與弦樂、鋼琴的木頭味、以及寬鬆的管弦樂優點相比,這些小缺憾已經顯得微不足道.
    了解R5的優點之後,難免會想要與上一代的R3做比較。為了喚醒我對R3的記憶,查閱以前寫R3時的搭配資料,當時搭配的後級是ARC VM220單聲道後級,數位訊源則是Meridian 808。至於喇叭沒有寫哪一對,可能當時我漏寫了,應該是AER Momentum,當時的器材與這次寫R5,可說完全不同。搭配器材完全不同,R5與R3記憶中的聽感一樣嗎?可以這麼說:除了以下我所寫的聽感之外, 199期我所寫的R3聽感您都可以再加上去,基本上R3原本的那些特質R5都還保持著,但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濃厚的木頭味與寬鬆的特質。我的意思是:R5在這二方面的表現都勝過R3。
    自己心裡得到這樣的結論,不過我還是懷疑,這樣的結果會不會是這次搭配不同器材所致?為什麼?因為R5與R3肉眼可見最大的不同就是線路板由垂直改為平躺,而規格上的進步只是訊噪比優了3dB。這樣的改變會讓弦樂與鋼琴的木頭味更美?讓嗓音的肉聲更迷人?讓管弦樂更寬鬆?在此我並不是想質疑R5與R3到底有什麼聲音上的進步或差異,而是再度感嘆器材之間不同搭配的最終奇妙結果。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5
标题: 聽音樂真是舒服
R5的聲音表現到底有何魅力?一言以蔽之,就是聽音樂真是舒服。當我聽熟悉的[媽媽教我的歌]時,雖然只有一支小提琴與一部鋼琴,但二者所散發出來的溫暖木頭味有如暖暖的冬陽,曬得人舒服極了。我知道有些人聽起這張CD來有如刀割,有如魔音穿腦,有如烈陽曝曬,有如寒風刺骨,或有如嚼蠟,這些都是錯誤的。R5在此的表現當然好聽,甚至早已超過好聽的範圍,它會讓人分泌出舒服的腦啡。
  再來,我聽羅西尼,弦樂奏鳴曲  (P甽ps那套,阿卡多領銜演奏),此時R5所發出豐富的弦樂泛音形成極美的和諧共鳴,小提琴拉到高把位時不僅不會變尖變瘦,還能保持很好的寬鬆感。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思思琴腔共鳴更散發出讓人舒服的木頭味,空氣中彷彿可以嗅到剛刨過的木頭清香。對不起,我這樣說似乎有點過份了,但用R5聽這張軟體時,真的讓人通體舒暢。
    通體舒暢的不僅是室內樂而已,當我聽Archiv唱片那張Rameau runesymphonie  imaginaire 時,那弦樂群所發出的音色簡直就像黃金般,不僅有適度的光澤,而且溫暖豐潤。有些人聽這張SACD/CD時覺得聲音亮度有如鍍鉻金屬表面,亮晃晃的,只有金屬味。拿鍍鉻的明亮與黃金的溫暖光澤,何者才是比較正確的呢?當然是如黃金般的溫暖光澤d我不諱言對R5給予這樣的形容可能有點,太超過,但內心的感性驅使我這樣寫下來,罪過罪過!
    聽過Archiv這張軟體,我想起另外一張弦樂為主的軟體也很適合用來測試R5,那就是Harmonia Mundi那張韓德爾’水上音樂(Nicholas McGegan指揮愛樂巴洛克管弦樂團,HCX3957010 )‘這張軟體的表現難處在於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平衡以及弦,管樂器的演奏質感,如果量感不平衡,管弦樂整體的演奏就無法形成很美的和聲,此時會覺得錄音有如嚼蠟。又,如果弦樂與管樂的演奏質感不夠真實,也會覺得這張軟體平淡無味。不過,當一切都恰恰好時,您可以聽到豐潤有彈性的管弦樂演奏,自然又真實的弦樂群與管樂,此外還有如黃金般的光澤。為什麼我會知道該有這樣的聲音表現?因為R5讓我聽到了這些,耳聽為憑,其它都是多說的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6
标题: 寬鬆龐大的管弦樂
連續聽了二張弦樂為主的音樂,接下來我要聽小提琴協奏曲,第一張是慕特新出版的那張Masur指揮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另一張則是歐伊斯特拉夫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這二張軟體的小提琴都不是線條強壯的,而是纖細的,如果器材與空間處理稍一不當,就會讓小提琴聲音線條過於纖細而失去質感,甚至會硬如鋼絲。可是,R5唱起這二張軟體的小提琴不僅將小提琴線條的圓潤程度加厚加寬,還散發出很多細微的嘶嘶沙沙細節,光是這二個優點就讓小提琴聽起來更像真的,
  而在伴奏的管弦樂方面,R5的寬鬆龐大特質發揮了現場演奏該有的真與美,我聽到龐大的低頻基礎,這低頻基礎擁有適當的寬鬆,適當的彈性,適當的溫暖,適當的解析力,讓整個管弦樂團顯出美國大車懸掛那種豐軟的弹性。整體而言,我認為R5所唱出的小提琴協奏曲更像在現場所聽到者,豐富的音樂細節從牆壁四面八方反射回來,將我團團裹住。更美的是管弦樂和聲非常豐富,有參加過合唱團的人都知道,一個好的合唱團可以將和聲表現得非常豐富,而差勁的合唱團則是各唱各的,無法發出和諧豐富的聲音。R5就像一個很棒的合唱團,可以將管弦樂的和聲唱得非常豐富,讓音樂充滿迷人的魅力。
  慕特這張CD除了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之外,還有跟夫婿普列文、大提琴名家Harrell合演的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此時,R5再度發揮鋼琴與大提琴的優勢,那是規模感龐大,帶著適當寬鬆,又具有真實演奏質感的鋼琴與大提琴。同樣的,大提琴與鋼琴聽起來是濃郁的,溫暖的,又飽含光澤。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6
标题: 溫潤飽滿的肉聲嗓音
R5的小提琴、鋼琴、弦樂群、管弦樂團表現都說過了,現在該談談嗓音的,肉聲‘所謂[肉聲]其實就是溫潤飽滿的嗓音,這種嗓音是從人類的喉嚨唱出來的,聽起來真實,所以音響迷喜歡用,肉聲來形容。與,肉聲相反的就是金屬聲,這也是一般音響迷經常聽到的聲音,尤其是男高音或女高音。在此,我聽了幾張人聲錄音,包括江蕙的,甲你攬牢牢、蔡琴的,金聲演奏廳、Clearaudio的,Friends of CarlottaJ以及Mariza的rConcerto em IisboaJ‘ 先說江蕙的,甲你攬牢牢,R5讓江蕙的嗓音多了幾分溫柔,多了幾分成熟,多了幾分嫵媚,伴奏則更放鬆,而在聽,金聲演奏廳時,低頻段的錄音噪音聽起來散佈得更寬廣,吉他、弦樂聽起來更圓潤,蔡琴的嗓音更寬鬆,也更溫柔。來到,Friends of CarlottaJ時,原本就很龐大且寬鬆的歌手嗓音進一步放鬆,好像肺活量與中氣都更足,錄音中的空間感也更龐大,好像聽到更多的現場空氣流動細微噪音。不過,我也聽到在頻率很低,量感又多的時候,R5對低頻的形體凝聚與控制力有一點鬆開,不若我的參考前級那麼緊密。我想,這可能是真空管擴大機的天性,您可以將它當作不足,也可以看做是優點,
    到  了Mariza這  張Concerto emLisboa」,R5將Mariza的嗓音唱得既寬鬆又中氣十足,形體也比較大,但細微的嗓音細節卻又很清楚。此外,現場錄音的現場感氣氛很好,這皆因為細節多、空間感真實、低頻底部噪音清楚所致。在此我要花點篇幅說明什麼是,低頻底部噪音,那是幾乎每一張錄音都會有的錄音噪音,除非被刻意濾除。有了低頻底部噪音,錄音聽起來會更像現場。反而,濾除低頻底部噪音之後,音樂反而變得不夠鮮活與真實。R5的低頻底部噪音聽得很清楚,這應該是它的訊噪比更佳、低頻量感充足所致。不過,我也注意到R5在這張唱片中的Bass音粒的量感比我同時在聽的Pass XP-20前級還少一些。這少一些是代表不夠嗎?不!已經足夠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6
标题: 放鬆心情,閉上眼睛
從理智的角度來說,R5與上一代的R3在聲音表現上不應該有太大的差距,但這次我所感受到的R5卻遠比R3還具有更強的音樂吸引力。我不排除是器材搭配所致,但R5的再進化也是不可抹煞的事實。在音樂廳現場聽演時,您不會去刻意關注定位感、解析力、音像是否凝聚成形吧?同樣的,在用R5聽音樂時,您只要放鬆心情,閉上眼睛,讓音樂透過皮膚滲入全身,這就對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17 15:48
标题: 前級擴大機指标参数:
真空管高電平前級。電源部份採用一支6550,-支6H30,高電平放大線路採用4支6H30
頻寬;2Hz-20kHz+0/-3dB
失真低於0.1%(2V RMS平衡輸出)
增益6dB(非平衡)、12dB(平衡)
輸入阻抗;120k歐姆(平衡)、60k歐姆(非平衡)
輸出阻抗600歐姆(平衡)、300歐姆(非平衡)
最大輸出20V RMS
訊噪比109dB (2V RMS)
體積480X178x394mm
淨重13.9公斤。
作者: aangling30008    时间: 2014-11-22 00:39
它和ARC的LS27比优点是什么呢?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4-11-22 10:35
两者的风格走向是基本类似的,参考5前级的全频密度、质感以及分析力相对表现的更出色。
作者: jack420    时间: 2015-1-10 07:30
不知大用一套ARC的参考前后级,声音是不是会更好。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5-1-10 11:19
一分钱一分货,同厂的更高级产品,当然更好。
作者: hjm739    时间: 2015-5-23 17:06
请问R5还有货吗?多少钱?搭配KRELL 302E推威信是否合适?谢谢!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5-5-23 17:35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5现在升级到5SE了。
ARC前级我们曾与PASS等晶体管后级搭配推威信的音箱,在音色的柔润度以及声音的透明度与流畅度等方面均有不良好表现,与KRELL 302E搭配推威信也是不错的,两者有着良好适配性,声音既圆润、甜美又不乏温暖感与透明度。
作者: hjm739    时间: 2015-5-28 10:01
请PM最低价格。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5-5-28 10:20
收信
作者: 午日    时间: 2015-7-30 14:30
分别用ARC 5SE和PASS XP30配PASS的后级效果有没有对比过?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5-7-30 15:16
午日 发表于 2015-7-30 14:30
分别用ARC 5SE和PASS XP30配PASS的后级效果有没有对比过?

不好意思,ARC 5SE和PASS XP30我们没有对比过,PASS XP30与LAMM L2参考是对比过的,LAMM L2参考前级更显得圆润、细腻且流畅自然,音乐的层次与结像力更为立体而鲜明,既具有上佳的密度,同时又有良好的饱满度与质感,音乐的细节与泛音成分均有丰富而清晰的呈现力。
作者: 独孤九剑    时间: 2016-6-2 23:59
本帖最后由 独孤九剑 于 2016-6-3 00:02 编辑

arc前级貌似跟pass的后级比较般配嘛,请问周总,这个牌子的功放是前级更出色还是后级?什么风格?跟同价位的其他前级相比,有什么优劣?谢谢。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6-6-3 10:09
ARC前后级的表现都比较平均,至于与同价位的其他品牌的前后级相比,它的表现比较平顺、中庸,没有太多的个性色彩,比较清淡一些,在音乐的动态的对比与张力方面表现的较为内敛,速度与力度也显得较为中庸,听感上较为平缓,如果不追求类似的表现,这不会其他方面的惊喜。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whaudiobbs.d150.chsht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