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最高等级的享受Siltech(银彩)Royal Signature系列之RUby Mountain II 电源线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9-7-20 13:26
标题:
最高等级的享受Siltech(银彩)Royal Signature系列之RUby Mountain II 电源线
荷兰Siltech(银彩)的Royal signature系列是适逢厂家创立25周年全新登场的产品,也是厂方宣告从G6冶金技术进入G7新世代。从Siltech(银彩)创业以来,便标榜自家的冶金技术可大幅度降低信号传导之杂讯,而冶金技术也随着时间进步,陆续从G3、G5进化到G6,从G6之后,Siltech (银彩)想要更上一层楼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在G7正式登场之前,Siltech (银彩)推出了SATT小改版,就是以G6为基础,将线材进行SAT丁的特殊温度处理,经过温差达1000度的冷热交替,让导体的电感与容抗进一步降低,完全不需要煲线,就能达到最佳效果。2008年问世的G7,是融合多年来Siltech (银彩)在冶金技术上的成果,宣称可以达到完全无失真的传导,以重现音乐最微小的动态表现。从过去G3一G6,几乎每次Siltech(银彩)线材升级换代都会引发一波换线潮,G7看来也将在Hi End线材市场引起一阵轩然大波。Royal Signature是Siltech的顶级系列,采用Perfect Balance绞绕结构,宣称可消除任何可听闻的传导失真,比其它产品抵抗EMI与RFI的能力高出1000倍,音乐信号绝对纯净。加入Zero Distortion与Ultra LowNoise设计,还使用了昂贵的“单结晶银”。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9-7-20 13:26
音响线材的目的,就是要传输音乐信号,但是一般的线材存在着许多失真与噪信干扰,所以Siltech的线材在设计时, 一要素就是要彻底消除失真与噪信干扰。一般线材厂商多半使用电压测量失真,所以看起来失真数据不高,但是Siltech却发现电流引起的失真更大,他们所使用的金银合金,以纯金填补纯银结晶的缝隙,在仪器测量上,证实可以有效的降低电压与电流引起的失真。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磁场,这是中学教科书上都有的,只要把线材45度对称绞绕,就可以完全抵消磁场的影响。理论很简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上却非常困难。绝对45度角的紧密绞绕;是抵消噪信的关键,目前仅有Siltech可以精确地达到45度对称绞绕,而其它一般的线材厂商很难模仿。为何绝对45度绞绕这么难做?因为音响线材本身都有绝缘层,绝缘层的厚度会让线材非常不容易采取45度绞绕,即使其它的厂商可以模仿Siltech的绝缘材质,但是一样无法把线材绞绕做到绝对的45度夹角。此外,在线材绞绕的过程当中,用力挤压线材会让导体与绝缘体之间产生若千气泡,导致阻抗与容抗的变化。所以多年来Siltech应用Kapton和Peek的绝缘(视频线则采用 GoreTex),但这两种材质都非常坚硬,如果绞绕的力量过大,屏蔽会裂开,而用力不够,又无法正确绞绕出45度角。Silteh和德国Froitzheim und Ruden实验室合作,设计独特的绞线机器,以适当的力量进行绞绕,Siltech自豪地说其它厂商模仿不来,除非他们能做出绝对45度角的绞线机。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9-7-20 13:26
Siltech认为集肤效应的影响还不如外界干扰的影响大,所以Siltech研发出 Kapton与Peek的绝缘材料,完全隔绝外界的EMI、RFI的侵入。Siltech线材强调的超低信噪比,结构上就是完全抵消与阻隔外界噪声干扰,达到最纯净的音乐信号传递。抵消磁场靠45度角绞绕,而屏蔽则使用比铁弗龙更好的Kapton与Peek。所以在实际聆听时,玩家都说Siltech线材听起来背景特别安静,细节特别清晰,就是因为Siltech具备高度的噪信抵抗能力,没有任何噪信混入音乐信号当中。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9-7-20 13:31
Siltech线材好声的关键在哪里?厂方认为音乐本身会说话,而线材的任务就是负责没有噪信、没有扭曲的信号传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设计者要想办法把线材做得平衡,包括阻抗、容抗、感抗都要平衡。所以Siltech买了很多昂贵的测试仪器,譬如Tektronix 70GHz TDR系统,售价高达55,000欧元,全欧洲只有两部,从这Siltech发现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传导失真。其它如HP Agilent Communication Analyzer、Audio Precision Spectrum Analyzer,Tektronix High Speed Scopes部是售价不菲的测试仪器,要是没有这些投资,Siltech也不敢大声说自己的技术最好,可以做到全世界最好的信噪比。其实线材的世界大概分成两派,一派人使用纯度最高的金厉导体,一派则采用滤波网络,Siltech显然属于导体纯正派。Siltech并不认同音响线材应该使用任何滤波网络,认为经过滤波之后,一定会损失某些音乐细节,虽然可能听起来比较顺畅(smooth),但是实际上音乐的细节已经受到损失,这就好像是摄影一样,如果在镜头前面加上滤镜,色彩会受到影响,虽然可以造成特定的效果,但是却和真实重现不同,相信正确的理论一定可以制作出正确的产品。对Siltech而言,追求最好信噪比,达到纯净的音乐信号传输,才是唯一的原则。Siltech从结构、从屏蔽、从测试数据,大声地向全球音响发烧友宣告,Siltech不做线材神活,以严谨的设计去降低影响音乐的因素,以精密的测试说明优秀的性能,留给爱乐者最纯净真实的音乐。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9-7-20 13:31
在近30多天的试听过程中,笔者尝试播放各种各样的音乐,搭配Pathos Endorphin唱机一路听下来,Siltech (银彩)Ruby Mountain II电源线给笔者相当明确的印象,那就是声音饱满、定位清楚自然、速度戚明显。日本爵土天后绫产智绘<<绝世情歌,一推出即稳占日本Oficonn昌片销售榜第七名。原因无它,深情甜美的唱功,加上悦耳动听的旋律,让人为之倾心疯狂。此碟收录已故民歌手Jim Croce代表作I Got A Name、披头四灵魂主唱约翰列浓的旷世经典Imagine,以及传奇性感尤物玛丽莲梦露成名金曲River of No Return等14首耳热能详的绝世情歌,透过精心的改编,注入怀柔复古的爵士风情,叫人百听也不厌倦。晶莹剔透的钢琴伴奏、清脆玲珑的吉它拨弦,加上女主唱的唱腔,能不陶醉者几稀。并且Ruby Mountain II电源线实在一绝,把绫户智绘的人声富于成熟厚实的魅力以及口形的结像力表现得非常准确,自然又饱满,带着一丝婉转回旋的味道,非常迷人。歌者演唱爵土乐的活生感、感情投入程度,不论是现场和录音室的作品都表现得入木三分。这张专辑中的钢琴珠玉圆润、颗粒清晰饱满,还带着极佳的光泽与木头味道。简单的说,Ruby Mountain II电源线把钢琴的规模戚、泛音、动态、冲击力、美戚完美呈现。克莱斯勒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小提琴家与作曲家兼于一身的伟大音乐家,享有“小提琴之王”、“小提琴的化身”的美誉。他是第一位使用颤指的小提琴家,就连素来对同行不肯轻置一辞的海飞兹也惟独由衷喜爱他的演奏,对他富于魅力的演奏倾慕万分。而他创作的小提琴名曲《爱的喜悦》、 《爱的忧伤》、 《中国花鼓》、 《美丽的罗斯玛琳》、 《维也纳随想曲》、 <<维也纳狂想曲》等,更是在他之后的小提琴手必奏的经典作品。而在播放Fritz Kreisler的小提琴经典录音寸,Ruby Mountain II电源线使弓法的技巧听起来格外明显,扎实奔放的琴声令人感到着迷。器材完美地呈现了这位“小捉琴之王”别具一格的运弓和颤指,曲中Kreisler[带伤感的情绪微微波动;情怨绵绵,情深感人;时而轻盈欢快,流畅华丽:一个个音符表达出飞扬的神采。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9-7-20 13:31
Siltech的线材产品一向以优异性能受到市场上的欢迎,在RubyMountain II电源线身上更看到了高科技应用的例子;这款电源线的价格虽说是贵价位等级的,但它拥有同价
位产品所难得丰富的发烧元素,再加上明显超越此价位线材的音质水平,无怪在世界各地被诸多音响杂志公认力线王。本人也认为以如此的价格得到高等级的音乐表现,可说是最有价值的电源线。对于那些可以负担得起并想得到最佳声音表现的超级发烧友来说;Siltech Ruby Mountain II电源线可说是不二的选择。
作者:
j97
时间:
2009-7-23 22:56
标题:
回复 #6 weihong 的帖子
pm money?thanks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9-7-25 16:27
收信
作者:
easylee
时间:
2011-3-18 16:20
标题:
回复 #6 weihong 的帖子
请问周总最新的G7系列的Siltech Ruby Mountain II应该比Ruby Hill II高一级别吧?2米的Ruby Mountain II成交价格是多少?谢谢!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3-18 16:47
收信
作者:
很好听
时间:
2015-11-19 14:14
你好,请pm银彩G7 Ruby mountain II 1.5米电源线及2米电源线实价,谢谢。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5-11-20 15:43
请看站内短信。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whaudiobbs.d150.chsht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