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在写作这部作品之前,已经有了一段较长的音乐创作经历,他曾无不骄傲地告诉别人他4、5岁就开始搞音乐和作曲,甚至是在能够弹出音阶之前。在维也纳音乐学院读书期间,正如他所说的也曾两次在作曲比赛中获奖(1876年、1878年分别以一首钢琴四重奏和一首钢琴五重奏获奖)。然而马勒对《悲叹之歌》之前写的一些作品很不满意,一些作品的手稿常常在一种腻烦的心理状态中被丢弃,或还未写完就被搁置。马勒认为真正属于他作为一个作曲家来说话的作品,就是这部《悲叹之歌》。同样在给马克夏尔的信中,马勒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后肯定了这一看法:“我认为真正属于我马勒的第一部成熟作品,是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所写的《悲叹之歌》,正因如此我才把它编为作品第一号。”
马勒的这部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清唱剧《悲叹之歌》,歌词是根据德国文学家路德维希•贝赫斯坦所收集的德国民间神话传说诗集《新德意志童话》中的一个中世纪的神话故事《悲叹之歌》以及格林兄弟创作的文学作品《唱歌的白骨》(Der singende Knochen)改编而成。1878年马勒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完了全部作品的歌词部分,但整部作品的音乐创作断断续续直到1880年才完成。这主要由于在此期间马勒时常被其他生活琐事乾扰,如到维也纳以外的地方教授钢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