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充满灵秀之气——van den Hul M.C.D-102 MKIII Hybrid讯号线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6-17 11:13 标题: 充满灵秀之气——van den Hul M.C.D-102 MKIII Hybrid讯号线 在当今林林总总的发烧线厂当中,来自荷兰的两巨头——Siltech银彩以及van den Hul范登豪一向是笔者最为尊崇的厂商。原因是笔者感觉这两家厂商真的是在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搞研究,而且也真的实实在在有料。不像某些厂牌搭上一个草台班子,抛出一些模棱两可、云山雾罩的理论,再雇用几个能说会道的营销人员四处游说便开始了一门生意,最后交货的则是内地或台湾某个线厂ODM、OEM的产品。这样的做法固然可以争一时之利,蒙骗到一些人,但长久可能造成的伤害却是需要整个行业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弥补。不过即便是对于Siltech银彩以及van den Hul范登豪这样的厂商,笔者也一向是高山仰止,没有什么亲切戚。原因无它,只因它们的产品实在是太贵了,一些产品动辄数元,已经超出了多数发烧友们的承受极限,差不多都成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物件。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在一开始拿到这款M.C.D—102 MKIII Hybrid讯号线的时候,得知它的价格仅在千元之间,竟然有点激动了。
范登豪公司成立于1980年,对一家线材厂商而言,这个资历已经是相当老了。而公司的名字就来自于老板本人Van Den Hul博士。范登豪的产品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音响线材部分,他们还在同时生产各式的黑胶唱头,并且同样曾因一款Grasshopper唱头而享有了世界级声誉。不过我想今天的大多数发烧友还是会更多地将其当作一家发烧线材厂商,毕竟现在已是数码器材的天下,黑胶器材多少已显得有些曲高和寡,而发烧线材仍然是全线通杀,影响力更大。
Van Den Hul博士是技术专家出身,对于音响线材的研究非常深入细致,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LSC(Linear Structured Carbon)线性结构碳纤维材料在音响线材当中的应用。
Van Den Hul博士首先有一个CCD(Cross Crystal Distortion)交越晶体失真理论——我们常用的音响线材都是使用金属材料,而这些金属从微观角度来看,是由大小约为100微米-1毫米的大量晶体组成的。不仅每个晶体之间的大小和形状不同,而且排列方向也都是凌乱不堪的。这些晶体其实是在线材生产过程当中(冶炼生产、机械加工、化学处理)产生的。当信号通过线材传输时,实际上是不可避免地在晶体之间“跳跃”传输的,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所谓的“CCD交越晶体失真”。我们知道Kondo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不过他们的解决途径是把金属导体放上20年时间,让它们自行慢慢恢复顺畅。不过这样的做法光时间成本就会吓死人的,并不具多少可模仿性。目前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经过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冷冻处理后也会有效修复这种晶体损伤状况,另一荷兰大厂Siltech银彩支持的就是这种看法,不过银彩的处理方法还要更复杂一些,他们的导体材料要经过反复的加热—冷却环节来进行处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6-17 11:15
Van Den Hul经过研究开发,认为LSC可以代替金属作音响线材导体的新材料。这是一种高纯度、高饱和度、可拉伸成细线的材料。它的直径最小可达到6微米(而金属材料最小为25微米),机械强度高,受外力作用也不会造成内部微观结构的位移和断层。耐高温可高达摄氏2,000度,还有最重要的,化学性能极稳定。其实用碳纤维作导电材料并不算非常新鲜的举动,在工业领域可以找到很多先例,不过在音响线材制作领域,则确实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这也凸显了范登豪技术的独特性,必须使用专门的技术手段才能把碳原子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大的碳晶体里。Van Den Hul为此还申请了多项技术专利。
LSC的优点是传输信号失真更小(所谓线性更佳),在音频范围内,无相位失真和谐波失真,所以声音柔和、顺滑,久听没有疲劳戚。由于碳纤维可以做到很细,所以一根碳导线中可以集合最多达3,400,000根碳纤维,这样几乎完全克服了“集肤效应”。不过由于LSC的成本高昂,所以Van Den Hul真正完全使用LSC作导体的线材其实也并不多,只有旗舰级产品才能够安然享受到这种待遇。在中低价位产品当中,LSC一般都是作为金属导线的包覆材料使用,这样也可以减少交越晶体失真,把辐射的电磁波转换成电流再返回导线,隔绝空气侵入导线造成腐蚀。毫无疑问M.C.D—102 MKIII Hybrid讯号线的情况属于后者。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6-17 11:15 制作精致,音效更让人心下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