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唱片步行街(十)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26 12:19
标题: 唱片步行街(十)
波里尼钢琴: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
[专辑介绍]贝多芬C大调《狄亚贝里变奏曲》,Op.120,作于1823年,狄亚贝里是当时奥地利的作曲家兼音乐出版商,他当时写了一首圆舞曲,请当时的各方音乐家们据此曲各作变奏曲1首,合成一部集体创作,以爱国艺术家协会的名义出版。当时参加者51人,包括贝多芬、舒伯特、车尔尼、胡梅尔、李斯特(当时年仅11岁)。贝多芬写成这首作品,因篇幅过大,单独成册,作为上卷,其余50人之作合成下卷。
贝多芬这首作品原定标题为《变化》。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表达出高深的技巧,因此它被称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名变奏曲。这首作品一共33段变奏。狄亚贝里的主题是在高音部进行同一和弦的同时.低音部以旋律动态配合的二段体圆舞曲,贝多芬的第一变奏采取雄壮的进行曲风格,多少保持主题的和声;但第二变奏起,就离开了本来平庸的主题,其第二变奏用轻妙的断奏。第三变奏合唱风格,第四变奏由动机模仿构成。第五变奏谐谑曲风格,第六变奏严格的卡农,第七变奏左手大胆跳跃,第八变奏似带竖琴风味伴奏,第九变奏转向沉重,在急速的音阶性进行与颤音持续低音之上进行和弦的第十变奏,形成第一阶段顶点。二阶段从平静模仿型的第十一变奏开始,第十二变奏流畅的卡农风格,第十三变奏活泼的谐谑曲风格,第十四变奏庄重地再度模仿短短的动机,十五变奏急速而诙谐,十六变奏展示华丽演奏技巧后,十八变奏是柔和的弦乐合奏曲风格,然后是最急速的八度卡农的第十九变奏。第三阶《唐璜》中《昼夜不停》的旋律,极快活的二十三变奏出现华丽的演奏技巧,第二十四变奏四声部小卡农曲,自快活的二十五变奏后,不断加快,进入二十七变奏后,至断奏清晰的二十八变奏完成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是由转为C小调的二十九变奏开始,变成缓缓的节奏,三十变奏弦乐合奏风格,三十一变奏如哀歌风格,三十二变奏是采用狄亚贝里主题的卡农主题,第三十三变奏以小步舞曲速度,优美的尾奏后缓缓消失。
-
33.gif
(70.07 KB, 下载次数: 208)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26 12:22
标题: 布赖恩、卡拉扬、爱乐乐团等:莫扎特四首圆号协奏曲&钢琴和管乐五重奏
莫扎特共写过4首圆号协奏曲,都是为他的朋友伊格纳茨•约瑟夫•洛特格布写的,洛特格布原是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队杰出的圆号手,是莫扎特家的老朋友,后来移居维也纳,只靠演奏圆号难以维持生活,莫扎特父亲帮助他开了一个奶酪铺子,来支持他的圆号演奏事业。在乐谱上,通常用以题献给富有的保护人的位置上,莫扎特写下如下的题献词:“沃尔夫冈•阿马德•莫扎特为可怜的驴子、牛、小丑洛特格布作,1783.5.27于维也纳”,又在左上角写了“驴子洛特格布”字样。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友情是非常亲密的。
莫扎特的四首圆号协奏曲向来被认为是圆号作品中最好的作品,温暖深邃,具有诗样的情感。这组协奏曲都是莫扎特艺术成熟期的创作,充分展现了他在调性上的想象力以及组合音乐素材上层出不穷的技巧。
提及圆号就不能不提丹尼斯•布莱恩,这位英国人演奏圆号的水平只能用空前绝后来形容。对于任何圆号演奏者来说,莫扎特的协奏曲都是对其演奏技巧的极大考验,而丹尼斯•布莱恩即使在演奏最难的乐段时,听起来也是轻松自如胜似闲庭漫步。无论是柔和甜美、清晰敏锐发声,干净流畅的节奏,还是温文而雅、和蔼蕴藉的风度气质都是十足的莫扎特味。
丹尼斯•布莱恩提高了莫扎特圆号协奏曲的声望,并且使K.452在某种程度上从鲜为人知发展到广为流传。很少有一组作品能和一位演奏者有如此神奇的结合,而这位演奏者又拥有如此完美和独特的技艺。
“这张唱片堪称同曲目中的‘决定版’,他让我们领略到了布莱恩圆号的精湛技艺以及他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留声机》
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与管乐五重奏》,K452,严格说应是《为双簧管、单簧管、圆号、低音管与钢琴而作的五重奏》,作于1784年3月30日。共3个乐章:
1,广板转中庸的快板,降E大调,有序奏的奏鸣曲式。序奏开头动机在各乐器间交互出现,反复多次。转主部后,钢琴引出第一主题,以双簧管为中心反复。经过部钢琴奏快速音群,钢琴与管乐以对话方式显示第二主题,钢琴以结尾乐句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降A大调由钢琴奏第一主题,经降B大调,C小调而至F大调,双簧管、单簧管接替,在低音管、圆号、钢琴间传递而回到原调,再现部与呈示部类似,由钢琴再现第一主题,再以原调再现第二主题,钢琴与管乐器对话,华丽地过渡到强奏结束。
2,小广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平静的第一主题以管乐为主,偶尔加人钢琴,在经过部,管乐在钢琴的琶音上对话,然后钢琴提出F大调的第二主题,单簧管予以模仿。发展部变成使用新旋律的中间部,由圆号主奏,各乐器传递,钢琴奏分散和弦。再现部按呈示部原样,第二主题以原调表现。
3,回旋曲,小快板,降E大调。回旋主题先出现在钢琴上,双簧管反复。然后副主题出现在双簧管,钢琴发展。钢琴再现回旋主题,双簧管反复后进入C小调,中间主题出现在双簧管,后半段转为降E大调。华彩之后,自然地再引出回旋主题,通向尾奏。
专辑曲目
01-02. Horn Concerto No.1 in D major, K.412第一圆号协奏曲
I. Allegro快板
II. Rondo (Allegro) 轮旋曲
Dennis Brain, Hor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conducted by Herbert von Karajan
03-05. Horn Concerto No.2 in E flat major, K.417第二圆号协奏曲
I. Allegro maestoso庄严的快板
II. Andante行板
III. Rondo轮旋曲
Dennis Brain, Hor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conducted by Herbert von Karajan
06-08. Horn Concerto No.3 in E flat major, K.447第三圆号协奏曲
I. Allegro快板
II. Romance (Larghetto) 浪漫曲,稍快板
III. Allegro活泼的快板
Dennis Brain, Hor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conducted by Herbert von Karajan
09-11. Horn Concerto No.4 in E flat major, K.495第四圆号协奏曲
I. Allegro moderato中庸的快板
II. Romance (Andante) 浪漫曲,行板
III. Rondo (Allegro vivace) 活泼的快板
Dennis Brain, Hor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conducted by Herbert von Karajan
12-14. Quintet in E flat major for Piano and Wind, K.452 降E大调钢琴和管乐五重奏
I. Largo-Allegro moderato 慢板转中庸的快板
II. Larghetto 稍慢板
III. Rondo (Allegro) 回旋曲, 快板
Colin Horsley, piano
Dennis Brain Wind Ensemble
Leonard Brain, Oboe
Stephen Waters, clarinet
Cecil James, bassoon
Dennis Brain, Horn
-
44.jpg
(20.66 KB, 下载次数: 16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26 12:27
标题: 美国水晶唱片《克莱斯勒》谢霖演奏
中文名称:谢霖演奏克莱斯勒
英文名称:Szeryng plays Kreisler
发行时间:1995年
专辑歌手:谢霖 Szeryng
地区:波兰
谢霖(Szeryng)自己说他的愿望是做一个音乐外交家,用音乐来沟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感情。他的演绎风格也像一位外交家,是多方面的。他的巴赫倾向于复古派,一丝不苟地按照原谱,极少用揉音,方正严肃,像一湖清水,是一位学者。(谢霖对音乐史极有研究。)他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也类似,中正规矩、文质彬彬,严然一位有修养、有风度的学者gFR家,我个人觉得稍缺一些热情、一股劲;但作为对古典音乐学习的人来说,他的演绎可作为典范。谢霖不是一个技巧大师(Virtuoso),这是弗莱什学派的特点,因此在柴科夫斯基、拉罗、柏格尼尼等较浪漫热情的曲子里他有一定的热情,但却是一位君子的热情,从不过火。20世纪的小提琴家中有两位君子,一位是格吕米奥,另一位就是谢霖,他更似乎是君子加学者。格吕米奥有时还有些浪漫的色彩,可是谢霖却始终不带一点火气,他是我所听到过的最没有火气的小提琴家。因此听他的这些曲子另有一种清新的味道,尤其是他的拉罗和柴科夫斯基第二乐章。别人说拉罗像烈性的伏特加或浓郁的巴西咖啡,他的却像X.O,像清香的龙井。听惯了众多热情如火的版本,听听他的会觉得别具风味。
01 Caprice Viennois
02 Schon Rosmarin
03 Liebefreud
04 Recitativo and Scherzo
05 Praeludium and Allegro
06 Chanson Louis XIII and Pavane
07 Rondino on a Theme by Beethoven
08 Sonata No.3 in D Major b Allegro
09 Melodie Pietro Antonio Locatelli
10 The Labyrinth
-
55.jpg
(30.01 KB, 下载次数: 16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26 12:36
标题: 埃里克·弗雷德曼《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拉威尔·茨冈狂想曲》
中文名称: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拉威尔·茨冈狂想曲
英文名称:Violin Showpieces
版本:RCA 24K GOLD
录音时间:1962年-1963年
发行时间:1992年
唱片编号:9206-61210-2
作曲家: Pablo de Sarasate 萨拉萨蒂,
Henryk Wieniawski 维尼亚夫斯基,
Saint·Saens 圣·桑,
Maurice Ravel 拉威尔,
Ernest Chausson 肖松
小提琴: Erick Friedman 埃里克·弗雷德曼
指挥: Sir Malcolm Sargent 萨金特(1,2,3,5,6),Walter Hendl 亨德尔(4,7)
乐团: London S.O.伦敦交响乐团(1,2,3,5,6),Chicago S.O.芝加哥交响乐团(4,7)
专辑介绍
本专辑是RCA“红印鉴”BMG再版的24K GOLD CD,母带录制于1962-1963年间,是典型的黄金年代名盘。这张由米尔斯坦和海菲兹的嫡传弟子弗雷德曼演奏的小提琴炫技作品,被称为小提琴演奏录音典范中的典范。60年代的录音技术不及现今,但此CD缘何有这样美妙的录音效果?RCA当年的掌门录音师路易斯·莱顿的录音都属上乘,而这张更是他的得意之作。莱顿的过人之处在于,一是他认真细致、一丝不荀的负责精神;二是他具有高度的音乐艺术素养,与小提琴演奏家、乐队、指挥都心息相通;三是他具有出色的驾驭器材的能力和现场控制能力。
由于本专辑采用的是较近麦克风的录音方式,这样使弗雷德曼高超的演奏技巧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小提琴音色听来线条粗犷,非常苍劲。小提琴的低吟浅唱和管弦乐伴奏的直接和丰润,如泣如诉时也同样透发出应有的力度,那种绝美的琴腔共鸣令人深为震撼。 (资料来自互联网)
(Pablo de Sarasate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01.Zigeunerweisen, Op. 20: Moderato (0:57)
02. Zigeunerweisen, Op. 20: Lento (3:36)
03. Zigeunerweisen, Op. 20: Un poco piu lento (2:02)
04. Zigeunerweisen, Op. 20: Allegro molto vivace (1:53)
(Henryk Wieniawski 维尼亚夫斯基-传奇)
05. Legende, Op. 17 (7:36)
(Saint·Saens 圣·桑-哈巴涅拉)
06. Havanaise, Op. 83: Allegretto e lushinghiero (2:19)
07. Havanaise, Op. 83: Allegro (4:59)
08. Havanaise, Op. 83: Allegro ma non troppo (2:01)
(Niccolo Paganini 帕格尼尼-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09. Concerto No. 1, Op. 6: Rondo: Allegro spirituoso (8:31)
(Ernest Chausson 肖松-音诗)
10. Poeme, Op. 25 (14:44)
(Maurice Ravel 拉威尔-茨冈狂想曲)
11. Tzigane (8:52)
(Saint·Saens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12. 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 Op. 28: Andante (Malinconico) (1:38)
13. 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 Op. 28: Allegro ma non troppo (6:32)
14. 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 Op. 28: Piu allegro (0:38)
-
Cover.jpg
(147.4 KB, 下载次数: 173)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26 12:39
标题: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贝多芬《埃格蒙特》&《威灵顿的胜利》
DG 419 624-2
贝多芬在1810年间为戏剧《埃格蒙特》写的配乐共有十段:除序曲外,还有埃格蒙特的女战友克雷馨的两支歌曲、四首间奏曲、克雷馨之死的场面和埃格豪特临死前在狱中的独白的配乐,以及最后的“胜利交响乐”。埃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争取独立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埃格蒙特的崇高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使贝多芬甚感动。他以埃格蒙特的形象作为这首序曲的中心,不但反映埃格蒙特的斗争和他的悲剧性的遇难,而且还体现了埃格蒙特的斗争的结果,即胜利人民的狂欢,他在给出版社的信中还为最后一段音乐附上“预告祖国即将到来的胜利”这样一条注解。
《埃格蒙特》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主题形象鲜明,是一首标题性的音乐作品;根据音乐的情节内容,序曲可以分为西班牙的统治压迫、荷兰人民的苦难、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和荷兰人民的胜利场面三大段,这同戏剧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相符合的。
贝多芬《惠林顿的胜利》又称《维多利亚之战》或《战争交响曲》(Wellingtons Sieg, ober Die Schlacht bei Vittoria),Op.91,作于1813年,题献给英国摄政王徘特烈。1812年拿破仑攻入莫斯科败迹后,欧洲各国联合,1813年6月21日在维多利亚与拿破仑军队作战,英国名将惠林顿击溃拿破仑,这首标题音乐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摹。此作应节拍器发明者梅泽尔(Maelzel, 1772-1883)之邀而作,当时梅泽尔发明了一种称为Panharmonicon的自动管弦乐。曲中为模仿炮声与枪声,使用大鼓和木制齿车。全曲分为“战争”和“胜利交响曲”两部分。战争中,在鼓号声中代表英军的是《保卫大不列颠》进行曲,代表法国的是根据《马赛曲》作成的进行曲。在枪炮声中,又引用了《冲锋进行曲》。第二部分,D大调,以英国国歌《神佑吾皇》为序引,圣歌的曲调共反复4次,使气势愈演愈烈,尾奏中,英国国歌织入赋格曲主题,在华丽的赋格展开中结束。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29 15:00
小提琴安德鲁·曼泽
羽管键琴理查德·埃加尔
出类拔萃的搭档凭借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重现被遗忘的曲目
亨德尔的小提琴奏鸣曲在当时似乎不太能被接受。有很多原因决定了它们的处境——在歌剧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时,歌剧作曲家的声望超越了器乐作曲家;同时,巴洛克小提琴家们的演奏曲目已经拓展到了之前一直被忽视的领域(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都是极具价值的),当然,这些作品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亨德尔和他的出版商在乐谱到底为哪种独奏乐器而作的问题上模棱两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提琴演奏者去演奏这些作品。即便仅有五首奏呜曲可以被认定为出自亨德尔本人之手,但这些音乐素材录制成CD之后还是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的。安德鲁·曼泽(Andrew Manze)与理查德·埃加尔(RichardEgarr)除了演奏这几首作品之外(HWV358,359a,36l,364与371),还加入了三首在创作者身份上存在较大争议的作品,它们最早出版于亨德尔为多种独奏乐器而作的15首室内奏呜曲(作品1)的两个版本的其中一个(从中可以看出该问题何等混乱与令人费解! ),和两个可以确认为其真作的乐章片断。
录音的时间是1999年,即在这对搭档凭借潘多尔菲(Giovanni Antonio Pandolfi)的奏鸣曲唱片(Harmonia Mundi)获得“留声机大奖”之后,其同样展示了他们足以征服世界的魅力。他们的演奏充满着生命力与想象空间,亨德尔作品中原本被认为非常文雅甚至有些沉寂的音乐都瞬时被赋予了激情,就是众多如此细小的瞬间吸引着我们反复聆听。从曼泽手中流淌出的琴声总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他也并不在意采用揉弦的方式获得音乐效果),他同时增加了花样繁多的装饰音与果敢的双音演奏。而埃加尔也为良好的音乐气氛的营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品;他可以说是当今最卓越的即兴通奏低音演奏家,其羽管键琴音色和音乐织体的富于变化,仿佛将小提琴置于了温暖的羽毛覆盖的摇篮之中;而曼泽在节奏上的处理也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他所作的一切都不会圃于常规。这是一部伟大的室内乐唱片,两位优秀艺术家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达到了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
-
1.gif
(116.51 KB, 下载次数: 176)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31 15:31
标题: 克伦佩勒指挥莫扎特交响曲
要听的克伦佩勒实在太多,即使他录制的唱片曲目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多,但是在EMI唱片公司的目录上先后出现的克伦佩勒产品也应在百张以上,这里包括一套多的贝多芬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五首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序曲集;布鲁克纳虽不完整,却有几首系重复录制;勃拉姆斯包括四首交响曲和两首序曲,还有两首钢琴协奏曲和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当然再加上《德意志安魂曲》应当是很充分了;舒曼是四部交响曲加三首序曲;马勒目前能听到《大地之歌》、第二、第四,第七和第九,第二和第九有两个录音;再就是瓦格纳,两张序曲和管弦乐,一部完整的《飘泊的荷兰人》,据说有《罗恩格林》,却无缘听到。克伦佩勒也指挥海顿,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和弗朗克最著名的交响曲,歌剧方面有贝多芬的《菲德里奥》和莫扎特的《魔笛》、《唐·乔瓦尼》、《费加罗的婚礼》和《女人心》,在巴赫领域,克伦佩勒涉及到《马太受难曲》、KB小调弥撒》和《布兰登堡协奏曲》、《乐队组曲》。在身体状况十分糟糕且命运多桀的十年里,克伦佩勒与爱乐乐团及“新”爱乐乐团以资源抢救或“留遗嘱”的态度为EMI或者说是为制作人瓦尔特·莱格留下成功率如此之高的数量可观的“经典曲目”录音,无论站在怎样立场进行评价,都堪称录音史上的奇迹之一。
我几乎听过克伦佩勒指挥爱乐乐团及“新”爱乐乐团在EMI的所有已发行录音,却独忽略了这套莫扎特,今年唱片公司借“莫扎特2006”之机以“世纪伟大录音”名义再版了第29、35,38、39、40、41交响曲,却少了25、31、33、34,36五首,它们加上《共济会葬礼音乐》、《柔板与赋格》(K.546)、《弦乐小夜曲》(K.525)和几首歌剧序曲正好可以凑成另外两张,估计仍有再版的希望。
克伦佩勒指挥的莫扎特是有明显个人风格的,和他指挥的其他德奥作曲家作品一样,他的莫扎特在现代编制乐队演奏的版本里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他与富特文格勒、阿本德洛特、托斯卡尼尼、瓦尔特、伯姆、塞尔和卡拉扬都有很大不同。他的音乐乍一听来暮气沉沉,帘幕重锁,迟缓而稳重的速度就像克伦佩勒那高大而残破的身躯在移动着悲剧人生的脚步。听克伦佩勒的音乐是不可能一下子被它吸引的,但如果有耐心,每听一次都会更进一步力口深对这位指挥大师的权威性及深邃性的认识。与前曾提到的大多数指挥大师相比,克伦佩勒赶上了录音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又有最伟大的制作人为他主持录音事务,还有第一流的录音乐团供他驱策。当大洋彼岸的拥有同样录音条件的布鲁诺·瓦尔特于1960年代去世之后,唱片界即形成克伦佩勒、伯姆和卡拉扬三足鼎立的局面。从录音制品的价值方面考量,克伦佩勒毫无疑问当排第一。他一方面保持了老派德奥指挥大师的一贯风格,无愧“音乐守护神”称号,另一方面他本人晚年的艺术境界确实有大改观,大超越,达到一个完美圆融的程度。
在这种状态下,克伦佩勒却放弃了所谓的“美声”,他不仅杜绝了在诠释浪漫主义作品中愈演愈烈的情绪渲染和音响铺陈,也有意压抑了浓郁明亮的音色,这使他指挥的贝多芬以降的浪漫主义音乐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哲学的意味,并通过与勃拉姆斯音乐意境的相得益彰而将浪漫主义传统守护至它所应抵达的终点。
但是在莫扎特的音乐上,这种诠释观念则显得有些错位,其结果便是音乐成了“克伦佩勒的莫扎特”,而非“莫扎特的克伦佩勒”。我从未听过如此“灰度”的莫扎特,它遮蔽了“上帝宠儿”的光芒,无忧的飞翔变作艰难的跋涉,每一个脚步都那么坚定稳重,莫扎特成为成熟的有着刚毅果敢精神的知性男人,其理智冷静程度甚至超过贝多芬。然而这种“灰度”是饶有兴味的,我有时亦把此理解为“纯音乐”,从结构布局到每个音符的精雕细琢,都会有很直接而深切的感知。第29、35和39交响曲是我听到结构最庞大且速度最慢的,它们使我深信在妩媚忧郁的第40和血气方刚、顶天立地的第41之外,莫扎特还有可入交响曲经典之林的伟大作品。即便这些交响曲已经很“不是”莫扎特了,但它给莫扎特带来的不是贬低,而是升华,这是现代编制乐队演奏莫扎特交响曲的必由之路,甚至已经具有“彼岸”的意义。
对于已经耳熟能详的第40和4l,克伦佩勒对内声部的突出强凋及势大力沉的节奏幅度,都给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意,遗憾的是录音诞生四十余年以来,并无来者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说克伦佩勒的莫扎特世成绝响当不为过。
-
111.jpg
(51.73 KB, 下载次数: 173)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31 15:33
标题: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k.453 & 467》——波尼利
DG旗下的意大利钢琴演奏家波尼利发行过许多唱片,有肖邦、贝多芬、舒伯特、德彪西、舒曼、勃拉姆斯等等,但是关于莫扎特的却是极少,只有寥寥几张。在这张里波尼利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在金色大厅现场录制了两首钢琴协奏曲——K.453和K.467。
这两首协奏曲虽然并没有太复杂的乐曲结构,但却拥有丰富的内涵,纯净轻快,充满活力。也许是听波尼利弹奏肖邦的作品听多了,总觉得其弹奏的莫扎特也会带有肖邦的影子。但是不管怎么样,波尼利的演奏沉着冷静,精致优美,声音圆润,乐队的伴奏也是生动有活力。
唱片名称:《莫扎特钢琴协奏曲k.453 & 467》——波尼利
唱片编号:00289 477 5795 GH
-
222.jpg
(38.09 KB, 下载次数: 163)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31 15:35
标题: 理查·施特劳斯:堂吉诃德/拉罗:大提琴协奏曲/杜莆蕾大提琴
编号:EMI 5555282
读过一点欧洲文学的朋友都知道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笔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堂吉诃德有多么可爱!因为有着强烈的骑士意识,骑士责任感,此人一出门便作出一系列荒唐可笑的“义举”,譬如为拯救臆想中的一位完美女子而同被他当作巨人的风车作战……
这首交响诗活灵活现地描述了主人公的可笑却也可爱的种种作为。全曲由引子、主题、10段变奏和终曲共13个连续演奏的段落组成,以大提琴和中提琴分别代表堂吉诃德及其侍从桑丘·潘萨。开头不久几句双簧管的优美旋律呈现出那位令人动情的完美女子,小号则宣告巨人向她进攻,而弱音器普遍造成的模糊效果又意味着这些都只是堂吉诃德迷乱意念中的幻象。接下来是行动了,大提琴的堂吉诃德主题精神抖擞,富于勇气,显得滑稽。此后10段变奏分别描绘出这位骑士攻打风车、羊群、朝圣者等等,直到最后败在“白月武士”手下的种种经历。其中第7段变奏即著名的“空中驰骋”,鼓风机造成的风声效果似乎加强了骑在木马上的堂吉可德和桑丘幻想着他俩是在飞行的感觉,但低音部固执的颤音则提醒我们,他俩一刻也不曾真正离开过地面。最后的终曲,表现若干年后堂吉诃德临死前回首往事,直率而坦荡,是施特劳斯作品中少有的真挚感人的—段。
拉罗的很出名的协奏曲也是被经常演奏的,那就是他唯一的大提琴协奏曲。同他的《西班牙交响曲》一样,这首协奏曲也是d小调,并且也充满了西班牙的浪漫色彩。首乐章是在乐队所代表的西班牙风情的热烈场面,和大提琴自在自得的独吟之间的对比中展开、进行的,情绪饱满而曲调甘美,同时又保持着强烈的戏剧性悬念,等待一个辉煌壮丽的解决。中间的慢乐章有一段大提琴奏出的悲歌,哀婉而伤感。末乐章是回旋曲,其中穿插的“哈巴涅拉”曲调风骚迷人。
-
33.jpg
(27.33 KB, 下载次数: 15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4:46
标题: 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
DG:4775424
这是一张布拉姆斯的管弦乐作品集,首首精彩。专辑中所有作品都由当今的指挥大师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及维也纳爱乐乐团进行演绎,被誉为卡拉扬接班人的阿巴多在很早就闻名歌剧界,同时他也擅长指挥德、奥、俄的交响乐以及现代作品,经他手指挥的歌剧外界对他的评价都非常之高,所以可以肯定一点阿巴多对大型作品具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至于一些管弦乐作品对他来说应该驾轻就熟,今次专辑中收录的正是该类型作品。在专辑里面收录了布拉姆斯的21首匈牙利舞曲、夜曲第一号和第二号、学院节庆序曲及悲剧序曲,都是一些非常热门的布拉姆斯作品,从这几部作品的录音反映出来,很容易就让人感受到阿巴多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热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锐。整张专辑下来绝无冷场,假如你还没有收集布拉姆斯的这几部作品,这张专辑绝对可以归纳在选择范围之列。
-
33.jpg
(29.56 KB, 下载次数: 147)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5:49
标题: 《醉人黄昏.曼托凡尼最佳之最》
中文名称:醉人黄昏.曼托凡尼最佳之最
英文名称:The.Very.Best.of.Mantovani
资源类型:MP3!
发行时间:1998年
专辑歌手:Mantovani
专辑简介:
《音像世界》曾称这套唱片为R2D4,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何谓R2D4,英美人常将TO简化成2,而For则可写为4。那么这里的R和D又是什么含意呢?R是Records的缩写,而D则表示Die。很明显,R2D4被破译出来就是Records To Die For-“死都要听”。它的创意来自美国发烧级天书《Stereophile》,该书经常会开出一份名单,煽动发烧友去听一些他们认为极品的器材和唱片,标题就是R2D4。
事实上,几十年来听“曼托凡尼之声”长大的乐迷绝非寡众,曼托凡尼轻音乐团的演奏风格流畅舒展,旋律优美动听,音响华丽丰满。虽然从未享受过他那销魂蚀骨的音乐,未见得要立刻去死,却可以肯定是音乐生活中的最大遗憾!曼托凡尼那如瀑布,象丝绸般的重弦乐音响,时而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而好象波澜不兴的辽阔大海,曼妙舞动间能带给人如沐春风或雨后初晴般的喜悦,让一般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高格调的音乐。
这个乐团的指挥曼托凡尼1905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曾是托斯卡尼尼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曼托凡尼自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青年时代举家迁居英国,考入伦敦音乐学院。16岁即公开演出布鲁赫和圣桑的小提琴协奏曲。18岁时,他在伯明翰组织了一只六人乐队,在旅馆和剧院作职业性演出,以演奏轻音乐为主,他是乐队的主要小提琴手。他那清湛的演奏技巧和华丽明朗的美妙琴声,使人听后回味无穷,于是当时的他就已经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赢得巨大的声望。1933年,曼托凡尼加入了英国籍,此后他重新组建了一个以弦乐为主的庞大的管弦乐团,这就是后来的曼托凡尼乐团。
曼托凡尼从管弦乐团的弦乐器中找到了富有特殊色彩的音响,这种富有特色的弦乐演奏,就此成为他乐团所特有的音乐特色。此后,曼托凡尼改编了大量雅俗共赏、和谐悦耳的乐曲,听众给他的乐团取了一个“曼托凡尼之声”的雅号。相比那些喧杂热烈的现代流行音乐来说,曼托凡尼的音乐无疑是一服令人舒畅的清凉剂。曼托凡尼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充分了解小提琴的表现方式,并能恰如其分地驾驭管弦乐队,使整个乐队非常精确地表达出这位小提琴家所特有的演奏风格,使听众为之倾到。
在五、六十年代,曼托凡尼的演奏几乎风靡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人听人爱的美乐,唱片畅销数十年,并成为全球首位立体声LP销量突破一百万的音乐家。而在中国,曼托凡尼亦是在“文革”之后的各地广播电台中播放率最高的外国音乐代表,当年他那抒情清新的乐韵,不知让多少的中国乐迷领略了“外面的”音乐世界,从而留下了无数美丽的回忆。
作为同属环球宝丽金集团旗下的著名古典音乐品牌,出版本碟的英国Decca(笛卡)唱片公司和德国的DG相比,规模、历史、艺人阵容可能都相去甚远。但是在爱乐者和发烧友的心目中,Decca录音所特有的开阔而深远的音场空间感、透明度一流的秀美音色,如临现场的精确定位,以及华丽自然、辉煌而不刺耳的音域平衡度,已经和其蓝红相间的商标一样,成为了独树一帜、无可替代的黄金招牌。在艺术家的阵容上,Decca最引以为傲的是曾签约旗下40年多年的专属指挥大师乔治·索尔蒂爵士,他不仅为Decca创下了唱片史上的惊世巨献《指环》,更是世上获得葛莱美奖项最多的艺人,声望盖天。此外还有C高音之王帕瓦洛蒂、女歌唱家迪·卡娜娃、钢琴名家何什肯纳奇、小提琴女将郑京和等等。再有,迷倒世人的轻音乐团曼托凡尼、美国爵士乐传奇艾灵顿公爵、名歌手平·克劳斯贝等也曾为Decca留下珍贵的录音。由此可见,Decca是英伦之岛唯一可与百年老牌EMI相匹敌的古典唱片厂牌。
录音方面,Decca在50年代立体声录音的萌芽时期,就已经由资深录音师K.E.Wilkinson(威尔金森)发明了一种的独特的麦克风摆放阵式。这种后来被称为“The Decca Tree”的“麦克风树”,是以一组位于支架左右的麦克风和另一支垂直在适当距离的麦克风为主,这三支话筒构成的“麦克风树”矗立舞台,配合其他麦克风的辅助,可将单点和多点方式录音的优缺点加以妥协,创造出细致、平衡又不失动态的录音效果。这种录音技术确立了Decca以后的录音风格,拥有最平衡的音域和最深阔的音场,音质流光溢彩,华丽无比。曼托凡尼乐团是当年第一次尝试这种录音技术的乐团,其后这一摆法被推广到Decca的古典管弦乐和歌剧录音中,取得重大的成功。
为了使新一代乐迷摆脱时下大量平庸无聊的商业流行音乐的污染,重新找回健康和更高层次的音乐品位,Decca动用先进的数码混音器材将曼托凡尼黄金年代的精华曲目重新整理,辑成这套双CD精选集。这套CD的封套选用曼氏故乡意大利威尼斯的醉人景色。晕黄的晚霞中,一对恋人在静静的港湾相拥而吻,正好与唱片的主题《醉人黄昏》不谋而合。
每张CD收录的19段乐曲除乐迷早已耳熟能详的经典外,亦有多首在以前类似精选碟中没有收录过的,其中更有一些冷僻曲目保证国内的乐迷第一次听到。
《The very best of Mantovani》(曼陀凡尼精选大碟),系著名的迪卡(DECCA)公司模拟录音时代的佳作,弦乐甜美绝伦,松香味道十足。双cd,38首动人乐曲, 98年重新制作发行,坊间应不难觅。其录音效果秉承了迪卡一贯的特色:低音雄浑,中音丰厚,高音圆滑,其空间感、层次感更属一流。
该碟的曲目绝对不会令你陌生。如《MOON RI 》、《AROUND THE WORLD》、《AS TIME GOES BY》、《SMOKE GETS IN YOUR EYES》、《AND I LOVE YOU SO》、《MY WAY》等等,在曼陀凡尼的魔棒下,再度魅惑你的耳朵和心灵。尤其是A碟的第一首《CHARMAINE》,为曼陀凡尼的成名作。乐声甫起,如一线飞瀑倾泻而下,挟着沁人肺腑的芬芳,流进你荒芜的心田。在昔年曼陀凡尼的音乐会上,这一段往往赢得经久不息的阵阵掌声!
该碟的封面颇具特色,如抽象派画师的梦幻之作:港口,飞鸟,守望者,拥吻的恋人,都在一片黯黄的夕阳里。
-
11.jpg
(71.21 KB, 下载次数: 120)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6:08
标题: 《卡米尔.圣-桑:第三号管风琴交响曲》
中文名称:卡米尔.圣-桑:第三号管风琴交响曲
英文名称:Camille Saint-Sans:Symphony No.3.Organ
资源类型:APE
发行时间:2003年05月27日
专辑歌手:Michael Murray
作曲:Camille Saint-Saens
指挥:Christian Badea
表演:Michael Murray
管弦乐队: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发行公司:Telarc
专辑介绍:
迈克.慕瑞 Murray.Michael
美国管风琴巨擘迈克.慕瑞是杜普瑞的得意门生,所演出道地法国演奏学派的色彩与情调,少有谁能够望其项背。迈克.慕瑞可说是目前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管风琴演奏家,他在Telarc所录製的数张作品,已被公认将是管风琴演奏的经典传世之作。
迈克.慕瑞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管风琴大师,本片他弹奏洛杉磯第一会眾教堂的管风琴名器。这个教堂建於1867年,巨大的新哥德式建筑非常优美罕见,里面所配置的史金纳-舒里克管风琴,其悠久历史在全美数一数二,因此从1934年起就成为洛杉磯巴哈音乐节的举办场地。收录巴哈名曲四首。《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BWV565》乃青春期之作,也是管风琴曲目的标竿,巴哈1708-1717年常在旅行独奏会演出。《B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544》则为晚期作品(约1747年),意境接近深沉的受难曲。《A小调第二号协奏曲,BWV593》係改编自韦瓦第的双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532》也是早期所写,曲中充分炫技,踏板技巧尤其艰难。全片採用独家「音响流」系统录製,秋风扫落叶般的气势跟无可匹敌的漂亮低频,非常适合发烧友斗机之用!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国作曲家。
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
1877年他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作品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等。
圣桑的音乐听起来就像是古典音乐。它“正确”,但决不沉闷。圣桑是位知识分子,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从小就是神童,3岁能作曲,7岁就对音乐进行分析,钢琴奇才,首席管风琴手,写了些关于绘画,哲学,文学和戏剧的书。受人尊敬的指挥,令人咋舌的多产和有才能的作曲家。
圣桑是一个法国公务员的儿子,出生于巴黎,做了所有令人吃惊的非凡事情。13岁便进入巴黎音乐院,并获得管风琴和作曲的奖金,成为一家巴黎小教堂的管风琴师。22岁时被任命为巴黎最著名教堂之一的马德莱纳教堂管风琴师 。他在那里待了20多年,46岁时被选入学院,又活了许多年,获得多种荣誉,创作乐曲,受到人们尊重,喜爱和赞扬。他教书,编撰其他大师的乐曲,作为音乐会的钢琴演奏者到各地巡回演出。除音乐外,他还研究过天文学和物理;他写诗,写过一个剧本;他贪婪的阅读文学著作;他能说好几种语言。圣桑有第一流的头脑。
他曾历经悲剧,一周内失去两个孩子,以及婚姻破裂。他的性格也不理想,但却是个才华洋溢的音乐家。他曾写道:“无法因优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和一系列美丽的和弦而感到完全满意的艺术家,就不能了解音乐的艺术。”这话在今天已不适用。他被称为法国的门德尔松,一个从未发挥出他的天才的作曲家,巧妙但并不热情,优雅而不激烈,机智但不富于灵气,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却不是激性的完美主义者。
圣桑写了5首交响曲,4首管弦乐交响诗,12部歌剧,5首钢琴,3首小提琴和2首小提琴协奏曲,神剧,钢琴幻想曲,许多室内乐,100多首评价不太高的歌曲。
有两架钢琴和管弦乐团演奏的著名的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其中演出的有大象,袋鼠,布古鸟,它包括了也许是为大提琴独奏写的著名的旋律《天鹅》。
专辑曲目:
01. Symphony No. 3 'Organ' [20:49]
02. Symphony No. 3 'Organ' [16:04]
03. Phaeton, Op. 39 [8:52]
-
111.jpg
(82.57 KB, 下载次数: 129)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6:32
标题: 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
萧斯塔高维契:『廿四首前奏与赋格曲』之No.5及24
基辽士(钢琴),克路易坦指挥巴黎音专乐团
EMI345831 2
看见这art再版碟暗吃一惊:EMI不是授权Testament出版了这个录音吗?(SBT l029)如今EMI自己亦出版了,而且以『中价碟』姿态与Testament『正价碟』竞争;你会拣哪一款?(Testament还不包括这儿的老萧Op.87No.24呢!)
基辽士早在1949年在苏联录制了RACH3(如今在DOREMICD上),本碟却是六年之後,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灌录的,拍档是全才型的克路易坦,和可塑性奇高的巴黎音专乐队。
基辽士的老师纽豪斯(H.Neuhaus)曾用『贵重金属,20K金,像在伟大歌唱家的嗓子裏找到的』来形容基辽士漂亮的发音。在DoremiCD上,顶多能印证他『钢铁钢琴家』的声誉罢;而在55年的法国录音裏,我们才听到钢琴在他手底下歌唱着。不但保留了基辽士优美的音色和抒情的句法,更忠实纪录了他无坚不摧的技巧。
基本上,以他的技巧功夫,任何最难弹的块状和弦推进或多重声部处理,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从诠释方法言,基辽士不是Horowitz的浪漫型:他的造句较端正、线条刻划较明朗。旋律线也能抒情地咏唱,全首曲子由始至终保持着顺畅感。他是理智型的演译者,成熟淡定;各个乐章的主副主题都能有条不紊地整合贯穿,头头是道而对比强大。值得一提是在49年的录音裹他弹的是足本,而後来在法国的录音则采用了较流行的删减版(第一乐章较『简单』的华彩段,及第三乐章的:‘traditional’cuts)。
若问巴黎的一回比苏联的一回有何优势,除了是录音的音响好一大橛,音乐上也有进步。他的承先敌後的速度调配更心思周到,音乐表情亦更细腻自然,旋律线雕琢得更精美。这个十分流水行云的RACH 3演奏,滋润了半个世纪之後的我们的耳朵和心灵!
圣桑的第二号协奏曲风格特别,曾有人称它是『由巴赫到奥芬巴赫』。作为俄国人,基辽士的手法比法国钢琴家们『严肃』一点是意料中事:但并非『异化了的圣桑』,而是一个真挚的、甚至不乏幽默感的圣桑诠释。
-
111.jpg
(50.88 KB, 下载次数: 12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6:38
标题: 一张消闲的妙品
琼瑶是台湾一位名望甚高的多产女作家,她的作品不单风行台湾、港澳和国外,连国内也有很多人读过她的大作,甚至有许多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内容以描写爱情故事见称,动人心弦,深入民间。在风格上,看来伤感与凄怨的成份较多。以她所作的歌词谱曲的作曲家颇多,以电影或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为主。专为某一作品而创作的则很少。
易有伍以金哆为商标出版一张名为“蔷薇依韵琼瑶”为名称的CD。侯牧人编曲、Midi、和声:李韵长笛、陈擎单簧管、伍国忠箫、付娜古筝。几位演奏员都是广州交响乐团的首席与广州歌舞团的成员。人丁虽然单薄,听来效果却很好。编曲和伴奏都有琼瑶式的伤感气质。那是难得的做法,而CD的录音也是依看这种风格进行。在CD中,每件乐器都发挥了它应有的效能。双簧管的旋律不多,但奏得很美,套句俗语真是“够晒嗲”。古筝是主要的担纲乐器,演奏者技巧颇高,弹得清楚玲珑,一点也不含糊。我很欣赏那几句和唱的男声,既粗壮而带着一点很浓郁的苍凉气质,配合着柔和而凄怨的歌声,成为一个很强烈的对比。长笛和箫都有突出的表现,突出了乐器本身的特色。在伴奏的配置上,充份地显示出编曲者的高明技巧和聪明的头脑,正所谓山不在高,乐队何需大,只要配合得好,配合得天衣无缝,便能令人喜爱。
蔷薇是一位年青貌美的歌手,大概是国内一位新晋的人物,因为生活在香港的我,从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孤陋寡闻了。蔷薇的音色很幽美,我用这个『幽』字就是形容她的歌声带着浓郁的伤感和幽怨的成份,很适合表现琼瑶所书写的感情,那很难得,也说明了负责策划的人眼光独到,没有选错人。在CD中她唱了十三首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只有两首不是琼瑶作词,又或者可能是琼瑶另一个化名,说明书中既然没有提到,只能当词作者是另一个人。
“婉君”、“千言万语”、“彩云伴海鸥”和“几度夕阳红”,都是我喜欢的几首歌曲。歌手的音量不太大,却有感情。像轻地在你的耳边吟哦,听得非常舒服,很适宜在休闲的时间播唱,特别在人静更深的时间。因此说这张CD是一张消闲的妙品,一点也不夸张。
-
22.jpg
(49.07 KB, 下载次数: 114)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6:46
标题: 贝多芬:六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意大利四重奏团
在完成了《第九交响曲》之后,贝多芬似乎已经走完了他的路。他已经是处在音乐之巅了,全部音乐史在这里显得很小、很薄了;什么人对音乐艺术的创造性推动都没有他做的这么多、这么巨大和这么有力。他也应该是知道自己有多么了不起的。这可是既让人自豪,也着实有些恼人呢。已经在山顶上的贝多芬,再向上走可就是登天了!
然而,真正伟大的成就感,倒也容易让人与“上帝”发生交通。一味向上的攀登迟早是要触摸到“上帝之足”的。于是,老贝多芬又回到了单纯和简朴,回到室内乐来——这便有了最后三首奏鸣曲和最后的六首四重奏。
这六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中包括《大赋格》(Op.133)。它本是贝多芬为第十三号四重奏(OP.130)写的末乐章。但此曲气势雄浑,四件乐器踊跃争先,达到极度的交响性,只当作一个乐章是太委屈它了,因此贝多芬后来将它单独成曲,相当于一首单乐章的四重奏,而另为Op.130写了末乐章。如今有些人的演奏又将它并回到Op.130中去,倒显得是贝多芬多事了。
-
33.jpg
(26.83 KB, 下载次数: 110)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6:51
标题: 比才—谢德林:卡门组曲/法伯曼指挥
法伯曼指挥赫尔辛基交响乐团及打击乐重奏团
编号:BIS CD-382
《卡门》的音乐的确太精彩了!你把它比作野蔷薇,或者野葡萄,或者野草莓,都还说不尽它那种鲜活而香艳的野性之美。如此诱人,后世的人们有兴趣这样那样地改编它,玩味它,丝毫也不奇怪。
现在你看到的这首由前苏联作曲家罗·谢德林改编的《卡门组曲》,是作为一出独幕舞剧的配乐而作。其特点是加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并且完全打乱了比才原曲的先后顺序,作了重新编排,结果是让我们听到了一个令人颇觉新鲜有趣,而且效果格外迷人的“卡门”。打击乐在这里面占了主导地位,各种各样的乒乒乓乓、叮叮咚咚的家伙,敲得好不热闹,让人心里好不痒痒!一会儿紧张刺激,一会儿又欢快、奔放。我敢断定,喜欢打击乐的“发烧友”,一定会听得不亦乐乎。
恐怕也是因为这份热闹,这首写于1967年的曲子,没多久就传世了,竟还算得上被演奏得最多的当代曲目之一。除了这张录音奇佳的唱片之外,至少还有两个版本也受爱乐者称道,一个是斯皮瓦科夫指挥莫斯科大师室内乐团和美国室内重奏团的演奏,由前苏联Melodiya公司录制并以Olympia厂牌发行CD(OCD 108),再一个是Chandos版,由图洛夫斯基指挥蒙特利尔音乐家乐团的(CHAN9288)。
-
55.jpg
(33.46 KB, 下载次数: 118)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7:02
标题: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二组曲,霍尔贝格时代,十字军西古尔组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编号:DG 419 474-2
在把斯堪的那维亚民族音乐和他个人的抒情气质所作的融汇中,格里格是既成功地代表了某种说法的北欧风格,也充分展示了他本人音乐上的内秀。尽管德彪西曾对他有过辛辣的讥讽,说他甜得让人发腻。但显而易见,一百年来,听众并未对他感到腻味。《培尔·金特组曲》至今仍是最受爱乐者喜爱的音乐会曲目之一。
《培尔·金特》本是易卜生写的话剧,格里格1874年应邀为此剧配乐。我们今天惯常听到的《培尔·金特》,则是格里格后来从戏剧配乐中编出的两套交响组曲。它们各是四首曲子,尤以第一套的四首,“晨曲”、“亚瑟之死”、“安尼特拉之舞”、“在山神殿”和第二套的末曲“索尔维格之歌”,最为动听。
格里格还为比昂森的历史剧《十字军西古尔》作过配乐,并从中选出三首曲子编成一套组曲。第三首“效忠进行曲”神气十足,相当著名。
五乐章的《霍尔贝格时代》是作曲家为纪念那位丹麦作家诞辰两百周年而作,最初以钢琴组曲的形式问世,而今通常用弦乐队演奏。此曲仿效18世纪风格,有古色古香之美。
卡拉扬的这张唱片无可争议地好,演绎抒情而精神抖擞。录音虽不是多么轰轰烈烈,但却十分清朗宜人。
-
66.jpg
(33.08 KB, 下载次数: 109)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7:03
标题: 格里格:抒情小品集/吉列尔斯钢琴
一般人都知道格里格写了《培尔·金特组曲》,很好听,却不知道,格里格还写过许多钢琴小品,也都美丽动人。每一首都像一粒珍珠似的晶莹可爱,简直可以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相媲美。其实,这一点也没啥好惊讶的,毕竟格里格的才情本来就是小品化的,小巧型的。亲切活泼的小品和短句,本来就是格里格音乐中的精华,人们之所以喜爱他的根本所在。
譬如这张唱片上的第七首曲子《挪威舞曲》,才短短的一分半钟,就把这种舞曲的北欧情调的精要都显现出来了,听来令人耳目一新。也是一分半钟的《小溪》(第十首),旋律如溪流般潺潺而行,模仿得维妙维肖。第十二首《向着家乡》,表达一种喜悦的还乡之情,居然是铿铿锵锵,如此这般的兴高采烈!而到了抒情的第十六首《在摇篮》里,这种思乡怀旧之情,又被吟唱得那样平和、宁静……总之,这里选出的20首小品是各有风光,旖旎多姿。 吉利尔斯弹贝多芬很出名,触键有力,刚毅果断,是那样的凌厉、豪爽,常有暴风骤雨般的雄浑之势。哪曾想到,在这张唱片里,竟也把格里格的这些大都带点淡淡愁绪的小曲儿,弹得楚楚动人。看来是大师伎俩不可轻估哩。
-
77.jpg
(29.24 KB, 下载次数: 113)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7:08
标题: 舒曼: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霍洛维茨钢琴
编号:DG 4455992
舒曼的钢琴曲每一首都称得上是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奇葩。而你则不妨把《童年情景》看作是其中最美丽、最迷你的一支一朵。这首钢琴组曲由13首短曲组成,每首短曲都有小标题。第七首就是著名的“梦幻曲”,美丽,温柔,听来令人浮想连翩;第二曲有些淘气,挺逗人的;第三曲像是一群孩童尽情嬉耍;第四、八、十这几首,一而再再而三地勾起我们对天真童趣的幸福回忆……应该节省点话说,13首短曲都好听极了。
这是大师霍洛维茨最出名、最具代表性的独奏唱片之一。想想看,以他那令世人不禁称奇的无比敏锐的触键,在这里将会是多么体贴入微地拂撩人心!听这张唱片,真可以说是大师手法将舒曼内秀的一面,那种种多愁善感的青春情怀,化作一粒粒有形状有质感的琴音,来填充我们心灵上的沟沟坎坎……
舒曼作品第16号的这部钢琴套曲是题献给肖邦的,曲名则是来自德国作家兼作曲家霍夫曼为音乐报章撰稿时用的一个古怪笔名“乐长约翰尼·克莱斯勒”,并由此与霍夫曼用此笔名写的随笔《卡罗特式幻想篇》里的一个人物联系起来。像这样玩文字游戏,在舒曼的音乐创作中屡见不鲜。但这决非无聊,而是借以调动作曲家想象力的一种媒介和手段。事实上,这部套曲的八首曲子每一首都洋溢着舒曼的富于幻想的才情。
弹舒曼一向是霍洛维茨的强项,从早先为RCA和CBS灌片的时期就是如此。现在的这张唱片,封面说明是1985年霍洛维茨在纽约他的寓所琴房的录音,此时他老人家81岁了,依然是弹得精准、清澈、力当千钧,风采不减当年。
-
88.jpg
(11.87 KB, 下载次数: 12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 17:21
标题: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演奏: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康泽尔指挥,伊杰尼·李斯特(钢琴)
编号:Telarc SACD-60646
1997年,两位美国音乐家杰克·雷纳(Jack Renner)和罗伯特·伍兹(Robert Woods)在俄亥俄州成立了Telarc唱片公司。经过27年时间,这间公司已经发展成美国颇具规模的独立唱片品牌,出版的音乐涉及古典、爵士、跨界等门类,而且总计荣获超过三十项格莱美唱片大奖。杰克·雷纳,如今已经出任Telarc的首席录音工程师,而罗伯特·伍兹已经贵为Telarc的总裁和首席制作人了。正是这组“黄金搭档”创造了Telarc近三十年的辉煌成就。
Telarc成立伊始,主要出版古典音乐唱片。由于公司规模小,投资成本有限,Telarc基本上只能录制美国二、三线古典艺人、乐团的演出。但由于Telarc秉持独具品味的录音理念,加上认真的工作态度,因而录出的唱片以其优良的音响效果,在音响圈一炮打响,深受广大发烧友的青睐。比如1978年问世的那张著名的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录音,LP一度成为音响圈热门的示范、测试软件,能不跳唱针不烧机较平顺地播完此碟的器材组合已属难能可贵。与此同时此碟畅销50万张,对于当时还是个小公司的Telarc而言,无疑是个相当能鼓舞人心的优秀业绩。尤其当数码时代来临之后,Telarc公司的CD以出色的录音在市场上大受消费者欢迎,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公司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在开拓爵士乐、跨界音乐出版领域之后,Telarc已经向综合性的唱片公司迈进了一步。此后,Telarc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在应用最新录音高科技这方面一向领先于其他同行。在DSD、SACD、DVD-Audio、dts CD技术问世的初期,无不留下了Telarc的足迹。在很多乐迷的心目中,Telarc就是高品质录音唱片品牌的代名词。
不知不觉地,Telarc旗下的录音也已累积得相当丰富了。但是很多Telarc在创立初期推出的录音,不是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就是几乎濒临着绝版的命运。应广大一直以来支持着Telarc唱片的忠实乐迷们的要求,Telarc近期终于决定将一批出版于创业初期的优秀录音再版。这一系列新的再版录音全部用Telarc公司当时以先见之明留存下来的50kHz母带转刻而成,而且全部以时下最流行、也最先进的SACD规格压片发行。更让Telarc的拥趸们感到兴奋的是,Telarc这一系列再版SACD的内容全部是“二合一”式的,也就是说每张SACD实际上包括了当年两张LP录音的内容。另外,这批SACD也将以低于市面上常规SACD产品价位的超值价格发售,如此一来,可以想象的是又不知道有多少乐迷的荷包要为此大大缩水了。
编号为Telarc SACD-60646的这张SACD,收入了原编号为CD-80041和编号为CD-80058两张CD唱片的内容,总计播放时间为69分19秒。它收录了由TeLarc一手捧红的人气指挥家艾里克·康泽尔率领他的“子弟兵”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演奏的5部管弦音乐作品,包括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玛捷帕》之哥萨克舞曲,以及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和《一个美国人在纽约》。这张SACD的前半部分,就是上述畅销50万张的Telarc的开山成名之作,当年杰克·雷纳和罗伯特·伍兹为了录制柴氏的《1812序曲》,专程找来一队加农炮军旅,实地发射炮弹录音后用在该曲的高潮部分,那逼真、骇人的炮声,能量巨大无比,被誉为音箱的“杀手”,此录音遂一“炮”成名。这张SACD的后半部分,录制于1981年,录音地点和前半部分一样,都是在辛辛那提音乐厅进行(这也是Telarc当年录音的大本营之一)。在《蓝色狂想曲》中担任钢琴独奏的伊杰尼·李斯特(Eugene List),是出生于加利福利亚的一位天才钢琴家,早在10岁稚龄已经举办了被评为“大师级”的首演音乐会。由于声名远播,连邱吉尔、斯大林都慕名来听他的演出,而在美国本土,数位总统如尼克松、约翰逊、肯尼迪、艾森豪威尔等都曾邀请他到白宫演出,他因而拥有了“总统的钢琴家”之美名。在当年,Telarc公司因能请到像伊杰尼·李斯特这样的大牌明星为他们录音,已经倍感荣幸,当然这张唱片最后也不负众望地圆满完成制作并出版发行。《Stereo Review》杂志对它的评价是:“这是让人感到特别舒服的演奏和录音,正因为如此,该作品的首选录音从此改为伊杰尼·李斯特和艾里克·康泽尔的版本。”
-
33.jpg
(10.96 KB, 下载次数: 100)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2 13:24
标题: DG/格里格:钢琴协奏曲
葛利格/ 舒曼:鋼琴協奏曲
作曲家:葛利格、舒曼
演出者:齊瑪曼
指揮:卡拉揚
乐團:柏林愛樂
類別:古典音樂
唱片編號:4390152
本系列是以最新研發的錄音技術,重製指揮大師卡拉揚一生最暢銷及錄音效果最好的20張CD。樂評家對重製的音質,一致給予超值評鑑公認完美捕捉到卡拉揚錄音中細緻的音質,更加豐潤了原有的音場、定位以及空間感。一流品牌、一流演奏、一流錄音、一流享受。
A小调钢琴协奏曲
舒曼对钢琴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青年时代想当钢琴演奏家的夙愿虽然没有实现,但他最得心应手的创作领域却总是同钢琴联系着的。他的《小调钢琴协奏曲》在1841年夏天写出第一乐章,那时候取名为《小调钢琴幻想曲》,到1845年,他才又续写第二和第三乐章,最后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小调钢琴协奏曲》虽然分两个阶段写出,但它给人的印象却是完整的统一体——各乐章不同主题的音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形象的发展也是统一的。这部作品倾注了作者火热的心和高昂的激情,使它永远显得那样年轻,引人入胜,从而成为音乐会常演曲目之关于这首协奏曲,舒曼把它称为“介乎交响曲、幻想曲、协奏曲和大型奏鸣曲之间的产物”,说明这部作品并不机械袭用现有的曲式结构。为了求得戏剧表现的矛盾统一,他不像李斯特那样运用单一主题的发展手法,而主要是用变奏发展的原则去丰富奏鸣曲形式。
乐章开始时是一段几小节的短引子,这是在全乐队的一声强和弦后钢琴奏出的华彩式的一段带附点节奏的下行和弦乐句,紧接着双簧管便奏出这乐章的基本主题,独奏钢琴跟着立即接奏并加以发展。这是乐章惟一的主题,具有辉煌的效果,统御着整个乐章的音乐进行——它在干变万化的调性、速度、节奏和节拍中运行,组织着这个生机勃勃的乐章按照高潮的要求越来越美妙地发展下去。乐章中最精彩的段落,一个是当主题转由活力充沛的单簧管演奏的时刻,这时候音乐转为大调,就仿佛出现一个新的主题似的。在一般奏鸣曲形式中总有两个主题以相对照或者构成矛盾冲突,但在这里,舒曼只是把基本主题移入大调,用以替代原来的第二主题的乐章中起作用。另一个是在发展部的开始处,即转入A大调行板的一段变奏中,还有就是那一大段纯粹音乐性的华彩乐段——这并非通常像焰火般辉煌的技巧炫示,而是主题的比较严肃、熟练的技艺。总的说来,乐章是由基本主题采用Z由变奏的方式多次反复呈现构成的。
第二乐章是一首间奏曲,像室内乐作品所固有的那样富于亲切入微的抒情性,乐章开始时是独奏钢琴同乐队弦乐器组的对比发挥。
舒曼在这首协奏曲的前两个乐章中,让钢琴进行多种多样的表演,它有时是抒情的,略带感伤的;有时充满幻想,有时也成为力量的表现,像在乐曲开始时那样。但是钢琴所蕴藏的轻巧机灵的活力和真正的光辉,却一直保留到这最后乐章才充分发挥出来。这一乐章开始时,钢琴便以富有弹性的节奏,精力充沛地奏出其中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实际上是从第一乐章的基本主题衍化出来的,在这里舒曼对它进行了加工和改造,使它得以切合音乐发展的需要尽情施展它的威力,获得辉煌的效果。
最后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发展部从第一主题短小的赋格段开始,舒曼虽然不是对位法的大师,但他讲究风格和形式,因此,他用复调手法写出的音乐,如果给予丰富的音色处理,依然具有无尽的幸福。再现部转入D大调,最后,在篇幅相当扩展的尾声中,完全是狂欢的体现。
-
20061443643921.gif
(115.5 KB, 下载次数: 13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2 13:27
唱片名称: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唱片编号:DG 4775705
出生于萨尔斯堡音乐家庭的哈根兄妹组成的弦乐四重奏组,已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20多年。他们已与DG公司合作出版过多张专辑。其中,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几首弦乐四重奏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前的他们曾经录制过三首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而今次他们则录制弦乐四重奏的第12号OP.127和第15号OP.132,这样便组成了5首弦乐四重奏完整录音。此两首很有特点,前者是贝多芬晚期5首弦乐四重奏作品中的第一首,也是他晚期弦乐四重奏作品中乐风最明朗的一首,后者是贝多芬创作中因肠道疾病恶化,中途曾停顿,后来疾病得到控制才继续写完。因此贝多芬曾在题目上写下“对上帝治愈我疾病的感恩赞歌”。出于这两首作品的特殊性,演录者深刻细腻地表达出乐圣音乐中既开阔大气、坚韧不拔,又复杂缠绵的情感,为贝多芬晚期作品录音中再添光彩。
-
1.jpg
(4.25 KB, 下载次数: 126)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2 13:37
标题: 巴赫-第一、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CD編號:Archiv 410 646-2
作曲家: 巴哈
曲目:第一、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雙小提琴協奏曲
錄音年代:1983
演奏者 :Standage, Wilcock-小提琴,皮諾克指揮英國協奏團
特雷沃·平诺克1946年生于英国坎特伯雷。自幼进入坎特伯雷教堂唱诗班,饱受音乐传统熏陶。1963-1967年间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主修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均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1966-1972年间他加入了Galliard三重奏团,这个以17、18世纪欧洲宫廷舞蹈命名的团体的演奏也以那一时期的作品为主。
1973年对平诺克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一年他组建了英国音乐会乐团,自任指挥兼羽管键琴手,仍然以演绎17、18世纪的巴罗克音乐和早期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为主。适逢这一年英国隆重举办巴赫音乐节,平诺克和他的乐团在音乐街上崭露头角,即使是苛刻的英国乐评界也给给予他们相当的好评,从此逐渐奠定了平诺克和英国音乐会乐团在巴罗克音乐演绎方面的权威地位。
赢得世界性声誉的过程中,平诺克的足迹踏遍了各大洲。他曾经指挥过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底特律和欧洲的许多顶尖乐团。与此同时,他与德国Archiv唱片公司长期签约,为他们灌制了大量的早期音乐并多次荣获留声机大奖。作为一名羽管键琴家,他经常通过键盘指挥他的乐队(这种方式对于早期音乐的演绎是常见的),使他能够运用精密的低音线条把乐队的演奏紧紧凝聚在一起,显示出严整的构筑力。
难能可贵的是,平诺克的指挥和演奏既具有德国式的严谨,又具有英国式的清新和优雅。作为深受60、70年代风行欧洲的古乐运动影响的一员,平诺克在组建英国音乐会乐团之初就确立了仿古乐器在乐团中的主导地位。除了使用仿古乐器,他们还尽可能使用古代的演奏方式(例如很少使用跳弓等近代弓法) ,追求一种真实而质朴的演奏效果。和哈农库特一样,平诺克认为仿古不是为历史服务而是为音乐和艺术本身服务。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是有趣的,但在舞台上历史几乎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而对于我们音乐家而言,古乐器已经超越了历史而成为音乐表情的有机成分。”当被人问及为什么他坚持使用仿古乐器时他回答原:“因是很简单的:我们需要找到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我们的任务。古乐器对巴赫来说是最合适的,对演奏巴赫音乐的我们来说当然也就是最合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发掘那些失传的演奏技法,来展现古乐器特有的色彩和感情。当仿古乐器的秘密大白于世之时,我们就会对被近代乐器和演奏方法掩盖起来的古乐精髓产生新的认识。” 也许正是此语道出了平诺克的最终理想吧。
今年是巴赫年,作为古乐权威的平诺克和他的英国音乐会乐团自然不能无所事事。3月间他们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了勃兰登堡协奏曲和管弦乐组曲;4月间,环游帕尔马、巴塞罗那、慕尼黑等地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计划10月份前往日本演出这一巨作。让我们祝愿他们一路顺风,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常听常新的古乐和惊喜。
Track List
01.Concerto in A minor BWV 1041: (Allegro moderato)03:41
02.Concerto in A minor BWV 1041: Andante07:16
03.Concerto in A minor BWV 1041: Allegro assai03:34
04.Concerto in E major BWV 1042: Allegro07:38
05.Concerto in E major BWV 1042: Adagio06:39
06.Concerto in E major BWV 1042: Allegro assai02:38
07.Concerto in D minor for 2 Violins BWV 1043: Vivace03:41
08.Concerto in D minor for 2 Violins BWV 1043: Largo ma non tanto06:34
09.Concerto in D minor for 2 Violins BWV 1043: Allegro04:31
平诺克指挥英国音乐会乐团灌制的部分优秀唱片目录
巴赫 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
Archiv Produktion 423 492-2
巴赫 4首管弦乐组曲
Archiv Produktion 439 780-2
巴赫 歌德堡变奏曲
Archiv Produktion 415 130-2
巴赫 古钢琴协奏曲
Archiv Produktion 447 709-2
科雷里 大协奏曲Op.6
Archiv Produktion 423 626-2
科雷里 三重奏鸣曲
Archiv Produktion
亨德尔 大协奏曲Op.3
Archiv Produktion 423 149-2
亨德尔 大协奏曲Op.6
Archiv Produktion 410 897-2
亨德尔 水上音乐
Archiv Produktion 410 525-2
亨德尔 皇家烟火
Archiv Produktion 447 279-2
维瓦尔第 四季
Archiv Produktion 400 045-2
维瓦尔第 荣耀经
Archiv Produktion 437 834-2
-
2.jpg
(60.46 KB, 下载次数: 140)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4 16:36
标题: 巴赫 Bach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中文名称: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英文名称: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版本:Kenneth Gilbert[Flac]
发行时间:1990年
专辑歌手:巴赫 Bach
地区:德国
作曲:J.S.Bach
演奏:Kenneth Gilbert(harpsichord)
录音日期:1984
发行公司:ARCHIV
资源出处:melomaniacos_Priamo
专辑介绍: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的标题乃巴赫所起。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便于转调。这种调律法虽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在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un Kaspar Fis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调的《前奏曲与赋格》(作于1702年)。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原来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并无确定形式,所以巴赫在这部作品中,赋予各种形态,大约可分为3类:1.音形装饰化;2.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妙的旋律;3.创意曲型,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赋格曲形态也是千变万化,大致也可分为两类:1.浓缩型,有较多次的主题导入,主题的反行或紧密发展等使用较多的对位技法。2.弛缓型,与浓缩型相反,除呈示部,全部声部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
巴赫的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转调的魁力。这些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彼此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凋性的表现和调性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这部平均律当时使用的乐器,音乐史家们一直争执不已。有人认为是用击弦的古钢琴(Clavichord),有人认为是用拨弦的大键琴。持击弦古钢琴观点者认为,击弦古钢琴虽比大键琴音量小,键盘上音域也窄,但能靠手指敲击作力度渐强渐弱变化与圆滑奏,巴赫当时因此而钟爱它,认为大键琴缺少精神性。而持大键琴观点者则认为,当时,1719年,巴赫曾亲自挑选,高价为克膝宫廷买了一台大键琴,他所有的键盘音乐都是在这台他心爱的大键琴上创作的。不管如何,这里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部作品,巴赫所希望的是优美如歌的奏法。
专辑曲目: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Disc 1
01-12. Prelude and Fugue, BWV 846-857
Disc 2
01-12. Prelude and Fugue, BWV 858-869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I
Disc 3
01-12. Prelude and Fugue, BWV 870-881
Disc 4
01-12. Prelude and Fugue, BWV 882-893
-
11.jpg
(90.17 KB, 下载次数: 125)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0 14:54
标题: Howard李斯特钢琴独奏全集01《The Waltzes》企鹅三星
英文名称: Liszt Music For Solo Piano
资源类型:MP3!
专辑歌手:Leslie Howard
发行时间:1988年
唱片公司:Hyperion
发行地区:英国
唱片编号:CDA66201
弗伦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
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英国Hyperion唱片公司1980年由泰德•帕里在伦敦成立.尽管创建时间很短,但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近20张唱片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另有多张被评为三星级,此外多次获得包括留声机唱片大奖在内的各种国际唱片大奖.该品牌录制的曲目从12世纪延伸到20世纪,特别注意早期音乐尤其是中世纪音乐的录制,其中《维多利亚圣乐集》,《蒙台威尔弟的圣歌》,《费奥里罗的小提琴协奏曲》,《谢泼德的宗教合唱曲》,《普赛尔的赞美诗与礼拜歌曲》,《享德尔的神剧“约书亚”》等唱片都有很高的品味.在古典和浪漫曲同方面,Hyperion一改小唱片公司的做法,筹划了很多大制作.如《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海顿交响曲全集》,《浪漫钢琴协奏曲集》,《李斯特钢琴曲全集》,《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全集》,《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及交响乐的钢琴版全集》等都令人瞩目,此外录制的神雷等人的室内乐作品也广受好评,尤其是由31张CD组成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张张被评为“企鹅三星”.1996年,Hyperion在法国嗄纳国际音像博览会上,荣获“年度最佳品牌”大奖,被誉为当今英国唱片界最闪亮耀眼的品牌.Hyperion出品的唱片已超过一千种。
专辑曲目
01. VALSE OUBLIEE NO 2, S215 no 2 1883 [5'25]
02. MEPHISTO WALTZ NO 2, S515 1881 [9'41]
03. VALSE OUBLIEE NO 3, S215 no 3 1883 [5'00]
04. MEPHISTO WALTZ NO 3, S216 1883 [7'39]
05. VALSE OUBLIEE NO 4, S215 no 4 c1884 [2'46]
06. MEPHISTO WALTZ NO 4, S696 1885 [6'36]
07. LANDLER IN A FLAT, S211 1843 [0'57]
08. ALBUM LEAF IN WALTZ FORM, S166 1842 [0'45]
09. VALSE-IMPROMPTU, S213 1842/1852 [5'04]
10. VALSE MELANCOLIQUE, S214 no 2 1839/1850 [6'13]
11. VALSE DE BRAVOURE, S214 no 1 c1835/c1850 [7'06]
12. BAGATELLE SANS TONALITE, S216a c1885 [2'23]
13. VALSE OUBLIEE NO 1, S215 no 1 1881 [3'05]
14. MEPHISTO WALTZ NO 1, S514 1859-62 (DER TANZ IN DER DORFSCHENKE) [11'18]
-
11.jpg
(66.53 KB, 下载次数: 12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0 14:55
标题: Howard李斯特钢琴独奏全集02《Ballades, Legends and Polonaises 》
英文名称: Liszt Music For Solo Piano
资源类型:MP3!
专辑歌手:Leslie Howard
发行时间:1988年
唱片公司:Hyperion
发行地区:英国
弗伦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
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英国Hyperion唱片公司1980年由泰德•帕里在伦敦成立.尽管创建时间很短,但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近20张唱片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另有多张被评为三星级,此外多次获得包括留声机唱片大奖在内的各种国际唱片大奖.该品牌录制的曲目从12世纪延伸到20世纪,特别注意早期音乐尤其是中世纪音乐的录制,其中《维多利亚圣乐集》,《蒙台威尔弟的圣歌》,《费奥里罗的小提琴协奏曲》,《谢泼德的宗教合唱曲》,《普赛尔的赞美诗与礼拜歌曲》,《享德尔的神剧“约书亚”》等唱片都有很高的品味.在古典和浪漫曲同方面,Hyperion一改小唱片公司的做法,筹划了很多大制作.如《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海顿交响曲全集》,《浪漫钢琴协奏曲集》,《李斯特钢琴曲全集》,《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全集》,《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及交响乐的钢琴版全集》等都令人瞩目,此外录制的神雷等人的室内乐作品也广受好评,尤其是由31张CD组成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张张被评为“企鹅三星”.1996年,Hyperion在法国嗄纳国际音像博览会上,荣获“年度最佳品牌”大奖,被誉为当今英国唱片界最闪亮耀眼的品牌.Hyperion出品的唱片已超过一千种。
专辑曲目
01. Premiere Ballade: Le chant du croise D flat major S170 1845-1848 [7'25]
02. Deuxieme Ballade B minor S171 1853 [12'15]
03. 1 St Francois d'Assise: La predication aux oiseaux [8'46]
04. 2 St Francois de Paule marchant sur les flots [7'31]
05. Berceuse S174 1854/1863 (second version) [9'21]
06. Impromptu S191 1872 [2'59]
07. Klavierstuck * A flat major, S189 1866 [2'51]
08. 1 Polonaise melancolique C minor [11'11]
09. 2 Polonaise E major [8'23]
-
22.jpg
(66.92 KB, 下载次数: 143)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3:42
标题: 贝多芬的第九号“合唱”交响曲
唱片评论:至于我心目中的“最伟大的贝九”......
非常遗憾,从1947年到1949年间富特文格勒没有留下和柏林爱乐合作的任何《第九号交响曲》的录音。
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大师演绎这一作品的真正“最佳版本”曾经诞生于这三年期间,不过现在也只能在遗憾中去想象她的面貌了。就现在现存的录音而言,富特文格勒指挥《第九号交响曲》的“最佳版本”应该是1942年3月22-24日的现场演出录音————这个录音被习惯性地赋予“太过极端”的片面评论(有趣的是同样“极端”的《“乌拉尼亚”英雄》却至今稳坐《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的巅峰位置),显然,这又是一个被成见和想当然掩盖了真相的例证。
1951年7月29日,拜罗伊特音乐节重新开幕,富特文格勒在开幕庆典上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并留下一份传奇录音————她被形容为“世纪的绝响”“空前绝后”......“拜罗伊特贝九”也从此成为了她的特定符码。
在我拥有的所有古典音乐唱片中,“拜罗伊特贝九”是唯一一张在我聆赏之前就传达给我“你必须(必定)要热爱她”这样一种信息的唱片,但和聆赏“黑色贝九”的期望值被充分满足的体验不同的是:我至今找不到热爱“拜罗伊特贝九”的充足理由。所以我觉得在那场世纪献演的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或许人们有必要以新的眼光和新的标准来重新审视一番这份长期被誉为“最伟大的贝九”的传奇录音。
如果人们不是把过多注意力集中在由席勒做词的合唱末乐章(或者更甚者————四重唱)的话,人们理当注意到“拜罗伊特贝九”有许多不足之处。
-
11.jpg
(16.75 KB, 下载次数: 137)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3:46
标题: 贝多芬 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浪漫曲1&2
评价* * * *
在这张两位大师合作的CD中,不可否认的是浪漫曲是非常出色的。相对于oistrakh的版本,perlman的琴声更加合适。感情很细腻,也很投入。但是个人不太喜欢本盘中concerto的这种诠释。尽管perlman的琴声毋庸置疑,但是第一乐章偏慢,将近25分钟,较之hefeitz少了一份霸气,较之schneiderhan少了一份大气。可以说感情有余,激情不足。
评价 * * * *
评价四星是对比老一辈大师们的给出的,这版本身已是一流。帕尔曼演奏的浪漫曲一直是我心中的双璧之一,另一版是格鲁米欧的。反复对比聆听,帕尔曼贝小协的气质路线是走大卫/克路易坦的,但问题是帕的琴音太粘,一路下来耳朵很累,就像做表情还差几分没到位,就觉得“嗲”。大卫是粘、断都拿捏又极端又适时,跌宕起伏,所以说是凌驾乐队之上的精神层面的演奏。虽然movement1慢了点,但帕最大的优点就是大框架控制很好,不像有的大师拉得冗长琐碎,都听不出是贝小协,倒像一些乐段拼接起来得。
-
33.jpg
(24.29 KB, 下载次数: 149)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3:48
标题: 舒伯特小提琴与钢琴作品选
弦乐真是奇妙的一种表现形式,除了人声外如此贴近内心的一种乐音。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作品有种奇特的感觉,属于那种好像闭口不言的沉默中却流露出那样丰富细微的情感。舒伯特的唱片是双CD,小提琴是Goldberg的演奏,全套4首小提琴奏鸣曲加上一首幻想曲和“阿佩乔尼”奏鸣曲。而近日反复听的是其中这首“C大调幻想曲”(d·934)。这首“幻想曲”虽为小提琴而作,但其钢琴部分的比重是极其精彩,和小提琴的表现旗鼓相当。不知道这曲子作为弦乐作品在学琴的人中是否被常常演绎,但不得不说这是部非常值得聆听的经典小提琴作品。
“幻想曲”分4个部分,首段是极缓的一个行板,在钢琴微微如水波荡漾的背景下引出了小提琴的一个长音——极其长,那种情绪的感觉非常的微妙——而整段行板小提琴的旋律都是如歌一般优美而温暖。第二段的快板和前段是一个对比,又是舒伯特音乐中特有的那种灵动;第三段是一个著名的主题加以4、5个变奏;最后一段是综合了前三段的旋律并引向一个辉煌的结尾。 幻想曲中第三段的主题+变奏却是非常喜欢的一个泛着奇妙光彩的章节。那个主题来源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大意翻成“你是安宁”(d·776)。作为艺术歌曲,我是特喜欢听前奏的钢琴,静静的,冷冷的又暖暖的,很孤寂的那种。一滴一滴的落下。我当听时就总能联想到这么一副画面:在一个深秋或冬日的傍晚,暮色已经沉得快要黑了,只有最后一点点昏黄的光隐约显露出室内的轮廓。坐在窗前,膝上俯着一只慵懒的老猫,眯着眼儿,半睡着的。壁炉里的火已经熄灭了,留着一点发出暗红光亮的余烬。窗外都是层层的光秃的枝桠的树木——冬天的树,我最爱看的树——天色呢,是那种带有一点昏黄,一点紫红色,马上就全黑的那种夜色。一片寂寥和凄凉,但是内心却是平和安宁的,是温暖的一种沉默的惬意。——这是我听这首“你是安宁”的最直观的感受。太美,太寂寞的一种美。听舒伯特就要在寒冷的季节,用热水杯暖手,坐在没暖气的屋子里望外面的黄昏和寒树,一点寂寞,一点温暖。在“幻想曲”中,小提琴的改编把声乐的这种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而接下来的变奏尤为精彩,尤其有着钢琴无与伦比的表现——个人最喜欢第二变奏,小提琴轻作拨弦,钢琴以华丽而瞬间又转为优雅而忧郁的轻盈——恍若再现了舒伯特即兴曲中的如水一般的流畅光华。
-
22.jpg
(20.44 KB, 下载次数: 133)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4:08
标题: 拉赫马尼若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评价 * * * * *
充满着激情碰撞的一个版本,当时春风得意的卡拉扬与性格演奏家里赫特在艺术上的一次对决,选择的“战场”是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两位角斗士采用的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态度,争斗从一开始就开始了,卡拉扬使用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果然是光彩熠熠,锋利无比,开始就想把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惜的是,他的对手是里赫特,一个用“乐器之王”钢琴作为回应的俄罗斯伟大演奏家,他没有使卡拉扬的如意算盘打成,使他最终与卡拉扬与他的柏林爱乐乐团的位置始终是平等的。
评价 * * * *
老柴第一钢协的第一乐章有些连接不上的感觉,这本是老柴较早期的作品,激情澎湃的成分比较多,可是这一版的演绎过于拿捏分寸和气势,结果把完整的乐章分散开了,减少了流动感和韵律,在高低强弱间的转换和衔接有些突兀,不自然。
第二乐章的前三分钟有些赶,如果放慢些速度,在钢琴的强弱对比上面多强调些就更好了。这个乐章的其余部分演绎得很好,比第一乐章增加了流动感。
-
55.jpg
(22.25 KB, 下载次数: 134)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4:13
标题: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舒伯特第五交响曲
评价 * * * * *
维也纳爱乐是伯姆一生钟爱的乐团,伯母的手中,维也纳音色被发挥到了极致。这个版本的两个曲目都堪称同曲中最佳。
不过后世有些浅薄的音乐家却不知领会,近来有一个比较走运的指挥在和维也纳爱乐录制贝多芬全集时尽然宣称“伯姆的传统有违更早的传统”,真是汗颜。
评价
DG在double cd系列发行过Bohm指挥的Beethoven交响曲全集。录制时间都是70年代,乐团是VPO。现在amazon上double 系列很便宜。
那个录像Bohm指挥的是一个加拿大乐团,评论说他把一个北美乐团调教得像VPO.录像中有他指挥乐团排练的录像,虽然时间不长,但足见大师的指挥功力。北美的乐迷认为Bohm的排练录像尤其适合学指挥的学生,因为大师的指令简短明了而极具说服力。
评价 * * * * *
伯母的这个版本说实话相当有震撼力。在众多的田园版本中,伯母的版本速度上显得比较慢然而却让人丝毫没有感觉到拖泥带水的味道.伯姆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相当惬意的田园,对于美丽的大自然的发自肺腑的感恩以及内心的欣喜之情被充分地展现出来,节奏控制恰到好处,不像克莱伯的版本,快过于追求内心的一种快感而有点忽略了节奏。
1.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Pastoral', Op. 68: Awakening of Cheerful Feelings upon Arrival in the Country
2.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Pastoral', Op. 68: Scene by the Brook
3.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Pastoral', Op. 68: Merry Gathering of Country Folk
4.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Pastoral', Op. 68: Thunderstorm
5.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Pastoral', Op. 68: Shepherd's Song: Happy and Thankful Feelings after the Storm
6. Symphony No. 5 In B-Flat Major, D. 485: 1. Allegro
7. Symphony No. 5 In B-Flat Major, D. 485: 2. Andante con moto
8. Symphony No. 5 In B-Flat Major, D. 485: 3. Menuetto. Allegro molto - Trio
9. Symphony No. 5 In B-Flat Major, D. 485: 4. Allegro vivace未
-
66.jpg
(26.32 KB, 下载次数: 116)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4:18
标题: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4首夜曲、第一叙事曲和第六波兰舞曲
评价 * * * * *
这张唱片是EMI“二十世纪伟大系列录音”系列其中之一。是由伟大的钢琴家波利尼在那次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后录制的第一张唱片。也看出EMI当时在古典乐坛的地位和独到的眼光。
作为刚刚获得的冠军,波利尼在唱片中表现得是意气风发,没有一个音是拖泥带水的,如沐浴在春天得阳光中一般,显得朝气蓬勃,无不反映出它的年轻气盛,和当时心里的激动和喜悦。毕竟EMI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唱片公司,能在它的旗下录音,也反映出一流大唱片公司对他的重视。这张唱片除了乐团变化以外,其它仍然保持了当时比赛时的配置,指挥是科尔特兹,他很好得配合了波利尼的演出,使这张唱片成为世纪经典。
这张唱片其他的补白部分都是在8年后,录制的。闭门造车之后的波利尼,似乎更懂得人情世故,曲风再也没有春天的感觉,更为老练、成稳。
波利尼把春天留在了EMI,把一个“崭新”投向了DG的怀抱。
评价 * * * * *
总体来说相当不错,尤其是第一二乐章,浑然天成, 首乐章的长句完美无瑕且无丝毫匠气,真是美到极至了~只是个人以为第三乐章弹得少了点舞蹈气息,象鲁宾斯坦在RCA的马祖卡一样少了活力和生机。
上面有提到伊斯特凡·契可利在Naxos的版本。此碟的第三乐章就非常优秀,舞蹈气息很浓,同时不失风韵,只是录音稍钝——跑题啦,跑题啦。总之这是很好的版本,就是第三乐章平庸了些。
至于其他曲目都有更好的版本,大家听听长长见识就行了。
-
77.jpg
(25.12 KB, 下载次数: 170)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4:21
标题: 马勒《第6交响曲》
评价 * * * * *
在所有的Mahler 6的版本中, 这张Boulez的录音可谓经典, 铜管的粗犷, 弦乐的柔美, 还有DG另人叹服的4D录音, 都是其引人注目的亮点, 虽然第四乐章的命运之锤没有击打出应有的沉重, 但丝毫不影响Boulez对整部交响曲的整体把握。 Boulez太神了!!!
DG的另一张Abbado重回Berlin的现场版虽然录音不错, 命运之锤相当到位,并被转成SACD发售,但铜管声音很单薄,而且第二三乐章互换了位置,多少影响了乐思的延续,个人认为,不及这张Boulez的。
还有,这张唱片的封面相当漂亮, 极富艺术美感!
-
88.jpg
(24.32 KB, 下载次数: 177)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4:24
标题: 霍沃维茨弹李斯特
评价
我认为这张唱片里面真正的亮点是慰问曲第三号。我想很难有人能够弹出那样丰富的浓淡层次、缤纷的音色和浪漫的情怀,每当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我都禁不住要向霍老致敬。不得不佩服啊,虽然是小曲子。
评价 * * * *
本盘的主打曲无疑是b小调。但是我感觉霍老那“坐如钟”的风格不太适合这首曲子。老师曾经说过,李斯特基本上就是炫技,炫技,再炫技。霍老不仅起伏不大,还错音不少,令人有些失望
但是后面的曲子没有让我们失望,比如孟菲斯特就好多了。
-
99.jpg
(12.01 KB, 下载次数: 17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4:26
标题: 老霍晚年在DG的全部录音
评价 * * * * *
莫小协可以说是个相对的极品,看来霍老很重视这个作品,空运史坦威到意大利,特意点指挥家,特意挑乐团,还很留心细节(具他说三乐章中MOZART在一个过度段中写错了两个音,大意, 他给改了过来,看朱利尼还有所犹豫, 他就说怎么弹都无所谓,大意)可以看出他对这部作品的强烈表现欲.他在这部录音中改变了以往万马奔腾似的触键,变的灵动细腻起来.这套限量版中,他弹的莫的作品是亮点. 在莫斯科的录音没收全,看过DVD的朋友知道为什么不收那首CHOPIN的英雄波罗乃滋奏鸣曲(错误太多,几至弹不下去)但我以为那首莫奏鸣曲(MAJOR,K,330)却是难得的佳品. 霍老的东西自成一家(也许是废话),尤其是他最后的这几首莫(MOZART)的作品,与季雪金,拉罗恰,佩莱西亚,施那贝尔的全不同,精致娟秀,生动典雅,色彩斑斓,感情到位(尽管有稍许错音,杂音).那种奇特触键够人学一辈子的.他的左手强调触键(或许在他的肖邦和拉赫中更明显),所营造出的奇特氛围简直令人惊叹.
布索尼改编的那首巴赫,经霍老的诠释,简直成了浪漫派的杰作,倒也杰出.
另外,此套中令一极品,简直可说是神品,就是他那套SCHUMAN的童年情景.早在SONY时代就有过的这部作品,今被从新演绎,我以为上了不止一个台阶(浅见).那种味无味的境界,是SONY时不具备的.霍老这里真是在唱了;他动情了.SONY那个只是在弹.
其他的录音,我以为都尚LISZT的那首"ITALIE"很出彩.SCRIABIN的还是听他SONY的觉得比较好.另外, 他在原封系列中的作品我以为也是张张极品,爱霍老的人决不可错过.在那里,CHOPIN的POLONAISE简直成了霍老手下的玩偶.
-
101.jpg
(7.32 KB, 下载次数: 175)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4:29
标题: 费加罗的婚礼
作曲家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指挥 | Erich Kleiber |
乐团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演出者 | Siepi,Gueden,Della Casa, |
编号 | Decca 2894663692
|
《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评价 * * * *
不敢说这是最好的版本,但绝对是优秀的演录。我借了朋友的唱片听了半个月,自己刻了一套,现在是越来越喜欢了,上学都带着!现场感很好,感觉演员们就在你身前,氛围清新而纯朴。演绎具备了莫扎特音乐表现的要素,其歌剧也就应该如此。
评价 * * * *
唱片中老Kleiber真是太维也纳了,清新娟秀。
苏珊娜的演唱无可挑剔,声音很亮,是我心中的居登。
录音出奇的好,我总以为老Kleiber是历史录音中模糊不清的声音,
因为我有老kleiber的beethoven和Dvorak,都是历史单音。
可惜的是有删节,尤其是第四幕的咏叹调。
-
102.jpg
(24.2 KB, 下载次数: 16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2 14:33
标题: 莫扎特安魂曲
评价 * * * * *
莫扎特的音乐表面听似乎总给人愉悦的感觉,但静下心来听给人一种内心深处悲凄无奈的感觉,有点象犹太音乐的感觉。
而切老此版的演绎正是把莫扎特内心深处的那种感受剖析的十分到位,很值得一听。并且能展示出莫扎特此曲其它版本中少见的虔诚,我个人认为十分到位!
评价 * * * * *
莫扎特的晚期作品是要在华美弦律后面去细细体味的。听听单簧管协奏曲吧,第二乐章的无比孤独与哀伤,第三乐章的强作欢颜!听音乐作为情绪体操,听悲剧远比听喜剧过瘾。
-
105.jpg
(17.1 KB, 下载次数: 18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25 10:49
标题: [TELARC]辉煌壮丽的小号
專輯名稱 : Trumpet Spectacular 燦爛的小喇叭 曲目
專輯編號 : CD80223
音樂類別 : 管弦樂
專輯特色 : 涵蓋流行與古典,壯闊浪漫的樂曲
唱片公司 : Telarc
演奏(唱)者 : 達克?賽佛倫森 小喇叭/艾瑞克.康澤爾 指揮 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
專輯解說:
Tonight Show的領隊間小喇叭手達克?賽佛倫森和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合作錄製的這張專輯,具有傳統和新奇的編曲,兼容古典和流行的刺激。賽佛倫森演奏的小號如同唱歌般自然流暢,他的指法和運氣的銜接幾已達天人合一的成熟境界。本專輯收錄的大部分是古典曲目改編作品,也有幾首歌劇中的詠嘆調和旋律;其中有些是難度極高的樂曲,卻也使賽佛倫森得精湛技巧得以發揮。賽佛倫森行雲流水的演奏和康澤爾指揮的辛辛那提樂團保證了迷人的金色回味。
入选原因:
这张CD中的主奏小喇叭技巧出神入化,吹奏的速度要多快就多快,音色的变化要多少种就有多少种。这张CD中的伴奏乐团录音是Telarc诸多张典范录音之一,弦乐群既柔细又不失擦弦质感,大钹互击之下既清脆又细碎还有低频震波,大鼓一敲既软又沈还具有震撼力。还有,十二首改编自古典名曲的内容皆精彩极了。有这三大原因,无疑这张CD会出头天。
难关:
从第一首开始,如果您所听到的小喇叭是尖尖瘦瘦的,没有厚实温暖质感的,那就不必再听下去了;同样的,如果您听到的伴奏乐团不是温暖厚实,大鼓大钹一敲既软又沈还有澎澎余震的,那也不必听下去了,因为,您已经离题太远了。请切记我所说的:小喇叭即使再嘹亮也不能尖瘦刺耳,它还是会有厚度与温暖的音质。
1. Bellstedt (arr. Fazzi): Napoli - Canzone Napolitana con Variazioni
2. Rossini (arr. Kunzel): Largo al factotum from The Barber of Seville, Act I
3. Clarke (orig. attributed to Purcell): Trumpet Voluntary in D major
4. Bach (arr. Kunzel):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5. Rimsky-Korsakov (arr. Newsom):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6. arr. Proto: A Carmen Fantasy for Trumpet and Orchestra after the Opera by Georges Bizet
7. Puccini (arr. Fazzi): Medley of Famous Tenor Arias
8. Rossini (arr. Kunzel): La Danza
9. Schumann (arr. Kunzel): Traumerei
10. arr. Staiger (orch. Fazzi): Carnival of Venice, Fantasia Brillante
11. Anderson: A Trumpeter's Lullaby
12. Bach (arr. Fazzi): Chaconne
-
22.jpg
(52.02 KB, 下载次数: 159)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25 10:53
标题: 世界华人首席男中音:廖昌永《情释》
3月12日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推出了他的全新大碟《情释》,这张HI-FI唱片采用了黑胶唱片这样一种音乐载体,既具有黑胶唱片的厚润,真实的高像真度,又具备CD唱片的高信嗓比。这也是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更优质的音乐载体,他本人希望可以带给大家来自音乐上的最大最完美的享受。
对于广大乐迷来说,黑胶LP唱片是永恒的经典,其音色相比后来的CD唱片更厚润,更传神,空间感和声音质感表现力更强,但作为时代的发展,CD唱片的出现,对声音信号的调节和修饰在更大程度有了进步。
这张双面黑胶CD唱片是经典与时尚相结合的产物,不是说歌曲本身的魅力,而是说在音乐的发展中,可以使广大的乐迷能听到更为纯正的音乐。这也是魔鬼制作人邹铁夫的最大愿望,也希望所有的乐迷通过聆听这样一张专辑能够享受到纯正的音乐!
曲目推荐
01、《月满西楼》:一把从歌剧演唱中练就的浑厚、阳刚的魅力男声,豪华的国家交响乐团伴奏、清晰准确的定位、深广的音场,音效发烧。
03、《红豆》:唱遍大江南北的经典流行歌,经过廖昌永的独特演绎,独有一番男性阳刚之美,别具磁性的男中音与国家首席小提琴演奏大师刘云志的伴奏此起彼伏,更添一份大气和高贵。
04、《天边》:意境悠远而唯美,柔美的声线、扎实的唱功,营造出一片“天苍苍野茫茫”之丰茂景色。空间感、结像力、口型聚焦,众多发烧元素异彩纷呈、相映成趣。
07、《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廖昌永丰富的歌唱技巧、扎实的演唱功力,使得全曲别有一番歌剧般的诗话美感。贯穿全曲的弦乐交响乐,与大型国家交响乐团的豪华伴奏相得益彰,极具贵族气息!考究的顶级录音,丰富的弦乐配器,人声质感厚润、乐器细节清晰分明。
全部曲目:
01 月满西楼 Full moon shined on the building
02 爱上你是一个错 It is a mistake to love you
03 红豆 Red bean
04 天边 Horizon
05 相思 Miss each other
06 青青菩提树 The green pipal
07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How many loves be allowed to re-start
08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Father`s campo and mother river
09 你是我最深爱的人 You are my best love
10 如果不爱你 If don`t love you
11 二分之一的爱情 11 One-second love
12 征服 Conquest
-
33.jpg
(80.07 KB, 下载次数: 17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27 10:44
标题: 发烧名盘100喇叭花系列之:《火鸟芭蕾组曲/瓦格纳管弦乐曲选萃》
產品編號 : 100522G
國際條碼 : 14391005223
商品名稱 : 火鳥芭蕾組曲/華格納管弦樂曲選粹 24K金版
英文名稱 : Stravinsky/Wagner
藝人名稱 : 萊恩斯朵夫/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
英文名稱 : Erich Leinsdorf/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廠牌名稱 : Sheffield Lab
這張專輯收錄了膾炙人口的兩個作品: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組曲》,以及華格納的《崔斯坦和伊索德》。萊恩斯朵夫是非常棒的CD直刻指揮,因為這種方式不能剪接,也無法做後製處理,一切就等於是現場演錄,所以指揮需要具有果決而敏銳的個性。萊恩斯朵夫常被團員笑為「鷹眼指揮」,正是因為在指揮台上目光銳利,具有老鷹獵食的犀利,也因此在這兩首戲劇味道濃厚的作品中,我們聽到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敘述。
瓦格纳 WAGNER(1813—1883)
理查德·瓦格纳是十九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影响巨大的歌剧改革家。他一生所作的大量艺术探索与实践,给后代作曲家带来了不可泯灭的影响。
瓦格纳于1813年5月22日出生在德国莱比锡的一个小官吏家庭。他出生后才五个月,父亲便去世了。瓦格纳的继父是一位戏剧家、演员和业余画家,他对瓦格纳很关心,培养了他对绘画和戏剧艺术的爱好,这使瓦格纳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艺术修养,也是他后来创作歌剧时能自写剧本和歌词的原因之一。瓦格纳的艺术才能显露得很早,在上小学时,他就对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德国民间传说以及诗歌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天赋过人,八岁时就能熟记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的片断,并能在钢琴上弹奏它的序曲和其它音乐片断。瓦格纳上中学后开始创作悲剧剧本。十五岁时,当他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鼓舞,并决心从事音乐事业。1830年,瓦格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降B大调管弦乐序曲》,可是演出却遭到了失败。从此他便决心致力音乐理论的学习。1831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得到了著名教师万里格的悉心指导,掌握了严格的作曲理论知识。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作品,但上都是属于学生时代的实习创作,其中较为著名的有《C大调交响曲》等。
瓦格纳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歌剧改革与创作方面。他一方面对当时德国歌剧舞台上的意大利和法国式歌剧那种肤浅轻佻的内容与风格抱有反感,一方面也看到了德国民族歌剧的许多弱点,于是他便以大胆的手法对歌剧艺术实行改革。他以歌剧应综合戏剧、美术和音乐为一体的观点为原则,创作了他称之为“乐剧”的新型歌剧。在这些歌剧作品中,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种整体的艺术美感。另外,他在歌剧音乐的写作中,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并独创了“主导动机”的新手法,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明。
瓦格纳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充满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瓦格纳一生共写了十余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有《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赛》、《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管弦乐序曲和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瓦格纳的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具特殊意义,他的作品影响巨大,许多后代的作曲家都以他的创作力为榜样。现代“十二音体系”的创建者勋伯格的许多现代音乐写作手法,就是受瓦格纳的音乐、特别是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影响创作而成的。
瓦格纳对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着先导及重要作用,以瓦格纳为首形成了德国歌剧乐派,特点是:沉重、浩大、交响性、器乐化比重大等,这些与以威尔第等意大利歌剧风格(注重声乐,轻视器乐)相对立,声乐部分去掉后,仍为交响乐。其作品强调戏剧冲突,突出调性游离、破碎感;和声上强调色彩性,淡化功能性。瓦格纳音乐特点是:以管弦乐队为其主要表现工具。交响乐由多次重复的主导动机组成。这些动机刻画剧中的人物、自然现象、人物情感与事件。许多短小的主导动机交替、变形、同时结合,以连续不断的交响乐形式发展,构成瓦格纳"无穷尽旋律"的特色。歌剧结构要求是:有一个交响曲乐章的统一性,一脉相连地在整个剧中贯彻,由散布于戏剧中许多基本主题组成,这些主题互相对比、互相补充、互相改变、互相交织,各个主题的分离和结合规则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决定。
-
11.jpg
(66.95 KB, 下载次数: 169)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whaudiobbs.d150.chsht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