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打造的喇叭架与喇叭主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从底面一路延伸上至音箱顶端,不但精美富创意,还充分展现出Wilson Benesch的设计天份。U字形底座提供喇叭周缘足够的支撑面积,空出的部分刚好让外凸的Tactic Isobaric单体尾部与一长一短的低音反射孔(长管负责低音、短管负责中高音)露出喇叭之外。以Discovery这么小的音箱,一下子要装下四颗单体和二支反射管,单体需要足够的呼吸空间,内部还要腾出地方来放置分音器(高音采二阶/中、低音采一阶)实在有点吃力,没想到Wilson Benesch突发奇想,竟将分音器就安置在作为音箱龙骨的脚架之中。这一手实在是高招,没想到利用有限空间作最好的元件安排,也是Wilson Benesch在高科技使用外的绝活之一。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 17:16 标题: 大功率后级伺候 以Isobaric设计的喇叭,对扩大机推力的需求一向很高,Linn的Isobarik与Sara如此,Eggleston的Andra也是,当然Wilson Benesch这对Discovery也难逃以强力扩大机伺候的命运。这与同样采取Isobaric设计的Bishop那种严重反电动势不同,反电动势会大量消耗掉扩大机的有效输出,非隔离变压器设计或功率不够的器材都不会是理想的搭配。Discovery的问题则出在效率过低,前后我动用了三套不同组合来搭配,每组的输出功率都在100瓦以上。第一套是全真空管的Conrad-Johnson Premier 7B加Audio Research VS110,第二套是晶体的Ayre K-5x加V-5x,第三套则是Audionet的旗舰前后级Pre G2与AMP II MAX。其中Audio Research VS110输出功率100瓦,其特色是速度快、暂态反应佳、控制力强,音质也很细腻(请看下一期评论),搭配起Discovery的表现就很出色,一点也不输其他大功率晶体机。Ayre这套前后级全新开箱不到几天,据以往使用经验,还得花上个把个月才能达到圆熟状态,但Discovery基本的音质音色已可略见雏形。Audionet Pre G2与AMP II MAX则是让Discovery发挥了所有实力的最佳搭配,AMP II MAX每声道800瓦的强大输出,根本就是无坚不摧。
!L#D.}.aC.|DD
但问题是Audionet这套前后级加起来总价高达一百万元,真的要拿它来搭配35万的喇叭不免叫人手软,但退而求次改用像Audio Research VS110这种音质走向细腻:细节多、驱动力又强的后级,再配上一部SP16前级,总价也与喇叭相近,一切就显得功德圆满。
Discovery不但是优秀扩大机的试金石,它对线材的选用也同样讲究。质感不够好,或是特别强调某个频段的线材,都会在Discovery高忠实的再生之下暴露出其缺点。最后我选用了全套Carads Golden Reference平衡线作Linn Ikemi CD唱盘、Audionet前级与后级间的桥梁;没有平衡设计的Conrad-Johnson和Audio Research就以我长期使用的Cardas Hexlink取代。电源线是TcM Power Reference 2,喇叭线则是Kimber Kable BiFocal X。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 17:17 标题: 吓死人的动态与低频 上回我聆听Arc喇叭时,它那种丰富无比的细节、一尘不染的透明度、开阔深远的音场、纯度极高的音质、真实无比的乐器音色都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这些特质不但可以在Discovery上一一找回,整体声音品质还高出许多。但在开始描述各种乐器的表现前,我得先向这对书架喇叭致上一份最高的崇敬。这话怎么说呢?+O
一开始我先将Discovery接上Audio Research VS110后级,以三一七方式摆放在八坪的密闭空间中并稍加ToeIn,等一切就绪后,放上最近常用来测试的“宇宙河马”第四首,突如其来的庞大的音像外加滚滚而出的强大低频,顿时让我整个人从椅子上弹了起来!这哪是一对合理的小型书架喇叭能够发出的声音?!这种浩瀚的低频量感,不是只有在像Focal-JMlab Electra 926或者是B&W 802那种体型的落地喇叭才找得到?超强的低频量感不断地朝地心猛窜,结实有劲又具有清晰线条的声音不断冲击着听感,以Audio Research VS110搭配Discovery所发出的声音,就已经彻底将我的思绪打乱,如果让其他喇叭设计者听到换上Audionet后的表现,肯定会吓得他们冷汗直流。要考验Discovery低频量感有多丰富?延伸能力有多强?中低频内的细节有多少?只要拿“宇宙河马”一试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