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闲话《鳟鱼五重奏》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3-17 14:36
标题: 闲话《鳟鱼五重奏》
也许,在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中,《鳟鱼五重奏》(D667)不是最显露才气的一部,四重奏《死神与少女》要有更深的哲学意味,演奏技巧难度也更大。但《鳟鱼五重奏》无疑是舒伯特最自然清新、亲切可人的作品,也只有这部作品才能让人认同“纯真的自然主子”的形貌,而写作《死神与少女》的时候,“一个长着黑色翅膀的悲伤、忧郁的恶灵”已经降临,《死神与少女》则是它在这一“神圣的黑暗时刻”引发的“最凄美的歌”(鲍恩菲尔德)。

    以世俗的眼光看,舒伯特在世时并不成功,这似乎跟他不擅长“经营”自己的音乐事业有关,而怪不得时乖运蹇。由于销路的考虑,全部舒伯特室内乐作品中,他在世时出版商只发表了一部《a小调四重奏》(D804),这在今天看来是令人吃惊的事实,虽然这并不代表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在当时不受听众认可,但却可以使人理解他的郁郁寡欢,或者正象乐评家Westrup所说的,“欢快从未成为他作品中的主导力量”。不过,传记家也发现了酗酒和不修边幅表象之下的所谓“循环性气质”,这种躁狂性抑郁症反过来亦催生了音乐家的创造主力。然而,这一切在《鳟鱼五重奏》之中都找不到踪影,在这首《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听到的是一个焕发着生气的、快乐的舒伯特,而这和那座“难以想象的可爱”的小城Steyr有着密切的关系。

     快乐的时光还要往前推移一些,1817年夏天,舒伯特在艾斯特哈吉伯爵的茨林兹庄园谋得一份报酬不菲的临时教师之职,教授两位伯爵小姐。这座匈牙利庄园是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消夏胜地,更重要的是舒伯特得以在无忧无虑的自然环境中创作音乐,在给友人朔贝尔的信中,舒伯特写到:  “我象神一样生活、创作,仿佛从来如此”,他的天才被大自然的造物召唤,激情本然地涣释出来。茨林兹庄园之行只是美妙的初次体验,正如传记作者C.H.吉布斯所言,此行以及此后几次夏季远足历程中写作的音乐,  是舒伯特给世人留下的“最大遗产”,旅行的快乐时光似乎已成为舒伯特最为愉悦的创造源泉,由此,他的音乐宝藏里面又多出一条欢畅的溪流。

     在欢畅的溪流中,“鳟鱼”无疑是最为生矿山经营者,同时又是业余大提琴手,爱在家里组织音乐聚会。舒伯特在Steyr期间曾受到彭氏款待。彭嘉纳当时正与友人练习奥国作曲家洪梅尔(J.N.Hummel)的一首钢琴五重奏,这首五重奏的配器很特别,将弦乐四重奏的第二小提琴替换成了低音提琴。彭嘉纳氏于是委约舒伯特为其也写作一支钢琴五重奏曲,配器仿洪梅尔之例,并且由于彭氏十分喜爱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艺术歌曲《鳟鱼》(“Die Forelle”),特地要求加上它的旋律。舒伯特欣然应允,但是在Steyr之行期间这部作品并未完成,而是在他回维也细之后方才写就。

     对于这首《鳟鱼五重奏》的配器是否模仿洪梅尔成例其实不无疑问,有人认为这实际得自舒伯特在茨林兹庄园听到的匈牙利乡村音乐(见台湾音乐学者崔光宙博士的文章),因为在《鳟鱼五重奏》中大提琴演奏高音域而与低音提琴形成对比,这与洪梅尔为加重低音部厚度而选用低音提琴大升其趣。也有人以为此举实为突出大提琴效果考虑,系舒伯特对彭嘉纳氏的投桃报李。两说不谋而合。《鳟鱼五重奏》与洪梅尔的五重奏更加明显的不同则在于它的5乐章结构,它的第四乐章由“鳟鱼”主题加6个变奏组成,这也是作品得名的由来。

    《鳟鱼五重奏》的旋律令人欢愉,明快简洁而没有半点矫饰,仿佛一条机灵可爱的鳟鱼在潺潺溪流中嬉游欢跳,加上一点想象力,完全可以在眼前呈现一幅茂林葱茏、山涧欢歌的美丽景致。《鳟鱼》本是舒伯特为诗人Schubart的诗作谱写的歌曲,Schubart笔下的鳟鱼被浑水摸鱼的狡猾渔夫捕获,因而他以忧伤的笔调写到:“带着痛苦的心情/我看到鳟鱼受骗”。《鳟鱼五重奏》则淡去了几许清愁,更多了几分谐趣。第三乐章“诙谐曲”热烈活泼的民间舞曲更是明显的匈牙利曲风,茨林兹庄园的印记在这部作品之中依然历历在目,这个乐章虽最短小,但亦最具标志性,很容易辩识。第四乐章选取歌曲、鳟鱼,A段作主题,即“明亮的小河里/那任性的鳟鱼快活地象箭儿一样游来游去/我站在河岸上/满怀喜悦地望着”。前3个变奏都采用定旋律变奏手法,依次由钢琴、中提琴和低音提琴担任。第4变奏用d小调,进入小快板节奏,犹如雷雨之势。尾声回到主题,但已由D大调变为降D大调,舒伯特展示了他出色的转调技巧,文字其实无力描述其中奥妙,但它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舒伯特面对简单的主题却能”发展出大量最惊人、最动听的乐思”的秘密。终乐章“有节制的快板”最终回归主调A大调,节奏强烈的三连音贯穿始终将乐章导入明媚而开朗的结局,令人狂喜。
   
    《鳟鱼五重奏》所表达的既没有坚硬的冲突,也没有紧张不安的笼罩,有的只是简单和谐的乐音之美,虽不华丽但足够人沈醉忘忧的意境却能让人不由分说地感动,稠密的旋律细腻地一点一点浸润过来,堕入安宁的幻觉又有谁可以抗拒。

    这些感觉只有听过才会有,幸运的首先是车尔尼(Joseph Czerny)1829年在Steyr找到了这部作曲家生前未能出版的作品并公诸于世,再有就是录音时代的许多钢琴大师青睐于它,因此我们可以不费力地找到唱片听到这首《鳟鱼五重奏》。运气好的话,现在还能订购到老一辈大师许纳贝尔的录音,不过,从演奏者的名气和录音质量综合考量,李赫特和鲍罗丁四重奏的版本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虽然目前只能寻到日本版。

    柯曾的版本仍在热卖,有低音提琴巨匠Johann Krump的加盟,阵容堪称完善(Decca452393-2)。本人最喜爱的版本是布伦德尔/克利夫兰四重奏的演绎,这是7977年8月的伦敦录音(Phi㈠ps400078-2)。布伦德尔是当之无愧的“舒伯特大师”  自不待言,克利夫兰四重奏组当时年轻而充满朝气与潜力,他们联袂发出了最纯正的舒伯特之声,干净流畅。席夫的版本是我的次选,虽然唱片说明书的推介有点夸大其辞,但席夫的处理十分俭省,节奏舒展,可谓言简意赅。复古主义者不妨去听用fortepiano演奏的版本,其中有霍格伍德的“古乐学会”室内乐团和fortepiano演奏名家史蒂文·卢本(Steven Lubin)的录音,但说实话forteplano的音色不够圆润通透,是不太适合舒伯特的,毕竟,《鳟鱼五重奏》让我们感受到的那份难得的温润快意实在令人不忍狠心不顾,一个“象寓言中的蚱蜢一样整日歌唱无忱无虑”的舒伯特是太难得一见了。

111.gif (333.52 KB, 下载次数: 117)

111.gif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8-12 19:24
重奏中的精典,可以说是必备曲目。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whaudiobbs.d150.chsht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